《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第3节

作者: 阮景东
收藏本书TXT下载
  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应为中国之主,刘福通自称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应当辅佐之,打起复宋的旗号比单纯的造反更有号召力,因为曾经的正统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弭。这么一来,天意有了,正统也有了,剩下来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韩山童和刘福通聚集三千名白莲教教徒正在安徽阜阳杀猪祭天,当地县令带领人马突然杀到,三千名教徒一哄而散,韩山童被捕牺牲,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个白莲教首脑人物,一个被民间信奉为正统的人物,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的人物,一个在死后数十年仍被各路造反大军供奉起来的人物,竟然就这样溘然而逝。但他的后代仍在,所以他的凝聚力并没有消失。

  很快逃出生天的刘福通返回阜阳,面对韩山童的死他并没有悲观丧气,很快召集了失散的教徒,一举攻克阜阳,元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正式爆发。接着,红巾军击溃前来围剿的各路官军,并连下毫县、项城、罗山、正阳、确山、舞阳、叶县、潢川、息县,并打开大元位于固始的大粮仓赈济灾民,此时的红巾军已经发展到十万人。
  参加暴动的人以教众、盗匪、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僧侣为主,以中国儒生为代表的上层精英集团并没有参与到这场暴动中来,反而对这场暴动嗤之以鼻,他们反而不如一般的劳苦大众具备民族的概念,他们具备的只是虚伪而停滞的教条主义,而且在明王朝建立后,他们对于这个由自己民族的人建立的朝代却不适应,反而怀念那个已经退居到漠北的帝国,由此可以看出,儒生集团所关心只是体系的利益,他们更喜欢的是一个能给他们提供舞台的和蔼王朝。所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从来都是劳苦大众,而不是上层精英分子。

  日期:2012-04-09 15:18:16
  在刘福通红巾军起义的影响下,淮河南北各路人马纷纷涌动,徐州的李二、蕲春的徐寿辉、巢湖的彭莹玉、邓县的王权、襄阳的孟海马、濠州的郭子兴、浙东已经多次起事的方国珍、还有同为浙东的张士诚,这些相继起事的各路人马相约头扎红巾,身穿红袄,其中方国珍、张士诚不属于白莲教体系,北方红巾军受刘福通的领导,南方的红巾军则受徐寿辉的领导,北方红巾军较为注重起义的正统性,所以一直以恢复故宋江山和宣扬弥勒诞生、明王转世为主。

  面对突然发生的农民暴动,整个元帝国束手无策,因为此时的大元统治者不知道这些红巾军要干什么?是要夺江山呢?还是要解决临时性的温饱问题。从忽必烈开始,元帝国对于一系列事情就开始反应迟钝,如今的蒙古皇帝更是深居宫中,朝政被蒙古权臣所掌控。退化的军队战斗力、松散的政治架构、迟钝的军事体系导致叛乱越来越大,心烦意乱的元惠宗只好又把事情推给脱脱,治黄工程早已耗尽了帝国的资源,面对已经崩溃的中央财政,脱脱只好对叛军采取安抚的办法,所能提供的也就是职位,历史走到这里,反叛者对于职位已经缺乏兴趣。

  在这种局面下,历史的轮回又将开始,那就是依靠地方民团镇压红巾军起义。河南沈丘的畏兀儿人察罕帖木儿和河南信阳罗山县汉人李思齐登上了历史舞台,几场战斗下来,刘福通的军队跟地主武装陷入僵持。而此时元军的进攻重点转向了南方,重点进攻徐寿辉、方国珍、张士诚三部,徐寿辉兵败退入沔阳湖后被部将陈友凉所杀,接下来,元军连屠杭州和徐州。此时,元廷似乎找到了感觉,他们看到了起义军会被绞杀的希望,接着,惠宗命脱脱率军二十万进攻高邮,一场关乎大元帝国命运的战斗就此拉开序幕。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南方的张士诚打下高邮,自立为王,高邮被攻陷后,大元帝国南北交通阻塞,所以元廷开始着意收复高邮。脱脱的二十万大军从九月起围攻高邮四十天不克,就在张士诚即将崩溃之际,元惠宗的诏书来到军中,要求削去脱脱爵位,并令脱脱交出兵权,消息传出,从各地征调来的二十万元军一哄而散,还有的投入张士诚的叛军。整场高邮大战改变了义军的命运,也彻底葬送了大元帝国,从此,南方数十万义军开始转向进攻,彻底吹响了埋葬元朝的号角。

  那么脱脱为什么会被临阵撤换?主要原因是脱脱跟奇后的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在脱脱之前,大元的朝政主要由脱脱叔叔伯颜把持,在脱脱的帮助下,惠宗和皇后——高丽女子奇氏——废掉了伯颜,脱脱掌权后全靠奇氏的支持,才度过了很多险关。
  但这奇氏只是第二皇后,此时还有第一皇后,第一皇后无子,奇氏有一子,奇氏一直希望惠宗立她的孩子为太子,对于她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脱脱对此却不置可否,他认为第一皇后现在无子,不代表日后无子,一旦日后第一皇后产下一子,那么这位嫡长子又该如何放?虽然脱脱奉行儒家体制,但按照儒家体制,奇氏之子立为皇太子也未尝不可。脱脱的僵化思维给他带了灾祸,皇后奇氏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没有换得脱脱的支持,她怒了。

  奇氏、皇太子还有其他大臣一起向元惠宗进言,很快脱脱被以“劳师费财,坐视盗寇”的名义撤去所有职务发配云南,后被赐死。历史总是这么相似,266年后熊廷弼一样是以这个名义被罢免,所以一个“不动如山”的君主是何等重要。脱脱死后,帝国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军事天才察罕帖木儿。
  日期:2012-04-09 15:20:27
  脱脱一死,刘福通将韩山童之子韩林儿迎至安徽毫州,立其为帝,称小明王,立其母为皇太后,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仿元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并在中书省下设置六部,地方设行省。
  这种安排表明了刘福通并不具备领导全局的能力,淮河南北的大小山头不说,就是在北方的红巾军内部,杜遵道的威望似乎也超越了刘福通,还有方国珍、张士诚这两位不属于白莲教派系的领军人物,所以刘福通需要韩林儿来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正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宋江山似乎已经恢复了,如果韩林儿真是徽宗的九世孙的话,那的确恢复了,下一步就是收复故都开封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此时刘福通的红巾军已经打开了局面,政权、官吏、编制、赋税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并且在其他红巾军占领区设置地方行省,一个属于刘福通和他领导的红巾军时代即将来临。
  日期:2012-04-09 16:58:52
  第二章 史上最强悍的北伐军
  “北伐”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屡见不鲜的名词,古有诸葛亮、祖狄北伐,近有吴三桂、洪秀全北伐,但“孤军奋战”、“后援不济”总是跟北伐相伴随着,北伐为何大多都失败,主要原因是南北经济力量的不同,加上战马养于北方高寒之地,以及南北民风的不同。但在14世纪的中国却突然诞生了最强悍的北伐军,一支没有经过训练的北伐军、一支风餐露宿的北伐军、一支没有战马的北伐军,他们却有着狂热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以至飘荡大漠、异国达数年之久。这就是刘福通麾下的三支北伐军。

  后宋政权定都毫州后,元廷猛然将进攻的矛头从徐寿辉那里调转过来进攻刘福通,红巾军驻守毫州城顶住了元军一轮又一轮的猛攻,为了变被动为主动,刘福通主动将红巾军派到外围去打,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毫州的困境立马得到解除,跳到外围去的红巾军一方面阻挡了从各路而来围攻毫州的元军,另一方面又得以发展壮大。龙凤三年(1356年),龙凤政权下的红巾军已经达到三十万人,头脑发热的刘福通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那就是凭借一己之力开始消灭这个世界上曾经最强大的帝国,他的内心激动了。这个想法无疑是灾难性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