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先秦九子之儒家“老二”》
第34节

作者: 峨眉山浪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离开萌山,孟轲带着孟仲子折返曲阜,去祭拜儒家至圣祖师孔子的墓地,以了却一直盘桓于心的夙愿。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礼仪中 ,埋死人有着严格地等级制度。不但墓地的大小规格不同,其名称也根据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分五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称为林,陵,冢,墓,坟。埋皇帝的称为陵,葬王侯的称为冢,埋葬士大夫的称为墓,埋葬普通老百姓的称为坟,掩埋孔丘的坟墓单单被称为林。
  孔丘,大家都称其为孔圣人啦,但他生前并未受到社会普遍的尊崇,只是从汉朝以后统治者为一劳永逸地解决全社会的信仰问题,以统一大家的思想,这才开始尊孔崇儒,于是就捧出了一个孔大圣人做“演员”。现在真心信孔圣的人快绝种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现代人自我意识的觉悟。问题是当所有中国人都信仰“钱”的时候,情况似乎比那尊孔的时代还要糟。当“钱”与“权”的影响力超过了公平和正义,社会就完全失去了人人平等的机会,那就别怪道德底线屡屡被突破了。一个所有国人痛恨贪腐可又巴不得自己也能逮机会去贪污腐败的社会,从中体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末日疯狂的情绪冲动。

  好在我们有一个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它为了行之有效地解决社会信仰统一全民的思和行,苦心积虑地捧出了一个“雷锋精神”,以鼓励底层群众去无私奉献;还祭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法宝,让官员们心安理得地当“公仆”。
  上下五千年,还是党高明。
日期:2012-05-23 00:26:58

  孟轲师承孔儒之学,尊孔并敬仰,理所当然。
  将车具在农家安顿好,两人步行前往。
  神道两侧一片蓊郁的树林,但见松柏枝繁叶茂,种种植物依时争荣。这些花草树木是孔子去世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种植于此以当留念。其中许多品类孟氏兄弟见所未见,连名儿都叫不上来。
  孔丘墓地与平民一样简陋,无高土隆起,没有立碑,也没有其他附属建筑。弟子们只在墓前用砖砌了个六尺见方与地平的祠坛,占地很小。
  一抔黄土,青草萋萋,这位伟大的思想者就这样长眠于泗水之畔的墓冢里。
  孟仲子对此不解,于是问:“孟轲兄,听人说孔子之父叔梁纥年八十二,其母颜征年二十八,两人结合不合礼仪,还说孔子是父母野合而生。他死后,葬身之地不过如此。我就不懂了,他为什么那么受人敬重呢?”

  这些话孟轲听来异常刺耳,低声斥道:“不许胡说。一个人怎样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出生以后怎样。”
  来到孔夫子安息之地,对孟轲这个后学者来说,有种朝圣的敬意。需要进一步触摸它、感受它,使之与心的距离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孟轲抚摸着祭坛上因叩拜而磨损凹陷的痕迹,注视着坟头孤寂的荒草,耳边仿佛响起孔子的谆谆教诲,心中泛起前所未有的感动。他被一股强大而深厚的力量所牵引,追随自己的信仰,竭力维护对植入这方土穴的先圣由衷而生的那份虔敬。
  一群奇怪的人生活在一个奇怪的星球上,构成了整个宇宙最奇怪的生命现象,具有无法把握的先验色彩,人的生命也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此人都需要获得生命起源的理由支撑,等待穷尽一生的时光去找寻原始答案。事实上人的生活就是朝圣的过程,为了到达心中的圣地,匍匐跋涉,翻山越岭,最终抵达者屈指可数,更多的人还没悟出生命的本质就倒下了。
  难道那些圣徒去圣地只是为了揭开人生的奥理吗?好像不完全如此,朝圣的目的更像是给生存找一个合理的支撑概念。这个概念在孟轲的心中大致成形却又难以把握,因而他感到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检视先贤孔夫子艰辛而不得志的一生,孟轲感慨中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在他心中,孔子生前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用心坚持正道。虽未如愿,但他的仁心在岁月长河里终将成为圣道。孟轲萌动起强烈的意愿,立志接过夫子的仁义大旗,以毕生努力去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把儒家的仁道发扬光大。
  孟轲领着孟仲子在孔墓前三鞠躬,然后焚香叩拜,敬献牛羊豕三牲肉食及粮食五谷,最后将玉帛置于祭台上。
  就在此时,身后的密林里隐约发出一连串奇异的声响,不像是突如其来的,似乎一直这么响着,只是起先他们未曾留意。
  “橐橐橐……”“沓沓沓……”“咝咝咝……”
  孟仲子调头一看,顿时魂飞魄散。
  他的表情极端惊恐,两只眼球在眼框里飞快旋转,嘴巴张开却不出声,憋了许久才暴发出声嘶力竭的叫喊:“鬼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