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伊人——先秦红颜探古》
第16节

作者: 蒹葭从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邑姜确立了王后的地位、成为周家不可分割的一分子时,她的父亲也会更安心、更放心地投入到周人王天下的事业中。吕尚被委以军政大事,拜为统领兵权的太师,故古文里也称其为“师尚父”。太公望潇洒地指点江山,周人谋商的一系列大事中都有他的谋划,《史记•齐太公世家》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周西伯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须密、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虎父无犬女,邑姜多少也会受到父亲的濡染,加上从小随父亲东奔西跑,见多识广,不难想象她日后成为丈夫武王的得力助手。和她温柔敦厚的婆母、祖母相比,她更多地参与了国之大事。这点,她的夫君也是很认可的。《尚书•泰誓中》武王曾说:“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乱”字在金文中的字形很像上下两只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这个字的本义实际是“理乱”,所以“乱臣”绝对不是乱臣贼子,而是治臣、能臣的意思。《论语•泰伯》中孔子也引述了武王这句话,并且说:“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这妇人显然指的是武王后邑姜。孔子不同意武王的归类,认为女人是主内的,所以将邑姜踢出了周公旦、召公奭、师尚父、毕公高、太颠、闳夭、散宜生等乱臣十人的行列。试想,如果邑姜只是同周人家族传统的女性一样只懂得主内,周王在那样正式的时刻,和自己的领导班子成员一起提名,郑重其事地表扬老婆操持家务如何出色、相夫教子如何成功云云,岂不是很滑稽?

  武王曾于战场大斥他的敌手“牝鸡司晨”“惟妇言是从”,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从存留的史迹看,邑姜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庙堂之高。有五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都涉及到一个被称为“王姜”的女人,她有很高的权威,常参与诸多政事。这五件器分别是旟鼎、令簋、叔卣、缳卣和臬伯卣,被断代在成康时代。周王的王后都会被称为“王某”(“某”即她的姓)。所以王姜必是一位王的王后,究竟是何王之后,学者们各执己见,有武王后(周法高、郭沫若)、成王后(陈梦家)、康王后(刘启益)和昭王后(唐兰)四种见解。

  杜勇、沈长云二位先生在他们《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一书中,从“时王生称说”“康宫问题”以及考古类型学入手,论定王姜既非昭王后,亦非康王后。那么会不会是武王后邑姜呢?杜、沈先生的书中这样说:武王死时“年五十四”,则王姜当时的年龄应相仿佛。而成康二世不会低于四十年,到康王十九年王姜至少也有八、九十岁了,外出活动的可能性不是太大,所以王姜不会是武王之后。故最后推论王姜为成王之后。

  首先,武王和邑姜年龄相仿的可能性更小,前面我们已经推论过,武王辞世时的邑姜最多三十出头;另外,如今对于成王在位年数的推论大有争议,《汉书•律历志》存《世经》一书中所记的周初年代认为成王在位30年,但据考是由《三统历》谱推排得出的,未必可信;张富祥在《走出疑古的困惑》一文中结合“断代工程”与古本、今本《竹书纪年》推断出成王实际在位应该只有十八年。那么在康王十九年的时候邑姜约为七十岁。邑姜的父亲太公望八十高龄还能在牧野战场上“时维鹰扬”,他七十岁的女儿为何就不能同样老当益壮呢?反过来想,若是年轻的成王后、康王后或昭王后,生活的时间应该再往后延续到子辈甚至孙辈,作为太后而继续影响政局,然而这个声威显赫的女子只集中出现在成康时代的这些青铜器铭文中,在后来的金文中消失不见。在没有政变的时代里突然结束政治生涯,最自然的解释就是:年事已高离开人世。

  刘启益在《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后妃考》一文中证明了成王娶的是姒姓之女,成王后为“王姒”而不可能是“王姜”,这样就驳斥了杜、沈先生的推论。想到武王曾说过的“乱臣十人”的话,邑姜是这段时间里参政的唯一见于史迹的周王后。综合各方蛛丝马迹,“王姜”恐怕非邑姜莫属。
  比起父亲文王的高寿,武王可以说英年早逝,五十四岁便鞠躬尽瘁,丢下他好容易拼下的煌煌基业,同时也和自己执手十五载的夫妻天人永隔。
  当时天下的形势可想而知:东方大地上暂时被征服的殷民蠢蠢欲动,牧野之战未来得及回师的殷将蜚廉等正率军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反攻;武王初封诸侯只有三类:一是古帝王如尧舜禹的后裔,二是姬姓宗亲及功臣,如齐、鲁、燕,三是殷商后裔,安抚加看管的意思。所以,九州之野还有众多土地未来得及细细划分;文王的众多儿子如今大都成年,纵使有旦、奭这样的贤者,更多的兄弟之心实属难测。当时的宗法制还未得到强化,兄终弟及的惯例依然在某些兄弟心中盘旋……此时正是主少臣疑、忧患重重的关键时期,若不能及时巩固王权统治,周人数代人的心血将功亏一篑。

  幸好,武王去世虽早,但朝中还有坚实的中流砥柱——这段历史记下了王叔旦不可磨灭的功勋,记下了“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治世风范。周公旦和召公奭两兄弟在牧野伐商时就分别执大钺和小钺屏立于武王左右,深得信任,后来又成了武王的托孤重臣。不少史籍似乎隐隐透露出周公曾践阼称王的信息,但从后世道统思想出发,多少有悖于礼法,有损周公万世臣表的光辉形象,故讳言于史,如今不得其详;同样,为了避免“牝鸡司晨”之嫌,青史里也隐起了一个极重要的身影——太后邑姜。

  古今中外,不知上演了多少新寡王后被王叔欺负、幼年王子被夙敌戕害的不幸剧幕,但太子诵很幸运,他有一位名声很好的王叔,有一位坚强能干的母亲,更重要的是他的王叔和他的母亲能够为了他本人的前途而携手合作。当时,身为太后的邑姜仍在花样年华,甚至比四叔周公还要年轻不少,但她是没有时间顾影自怜,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她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儿子,影响整个天下的前程。清初孝庄太后为了巩固孙子的皇权而下嫁摄政王多尔衮,故有观点臆测邑姜是否有同样的做法。但要知道,华夏民族的礼法中一向很是忌讳蛮夷戎狄的“烝母报嫂”①行为,所以邑姜不可能如孝庄一样,但她和周公的关系仍然比较微妙——对于父权意识强烈的周人来说,邑姜和她的父亲师尚父属于外戚,而对邑姜来说,强势有力、功勋卓著的王叔摄政无疑威胁着自己年幼儿子的未来。

  在令簋的器铭中,王姜与一位“丁公”同出并见且关系较亲近。这位就是邑姜的兄长、齐太公的长子。《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吕伋是邑姜的兄长和周的王舅。可以看到邑姜很注意加强自己家族的势力,从而使自己身后有强大的后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