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伊人——先秦红颜探古》
第15节

作者: 蒹葭从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时间至少是在吕尚适周以后。吕尚的到来有如及时雨,当时西伯昌刚从羑里虎口脱险回归,面临着重大的战略调整。西伯适时得一肱股,心里更加有底,说话强硬三分,于是直接和殷商中央政府撕破脸皮,挑明意图,改元称王。
  吕尚适周后没多久,姬姜就喜结良缘。太子发迎娶了邑姜,周人可谓双喜临门。
  太子发是文王嫡妻太姒的次子,史书上称他贤明,当然他后来惊天动地的作为也证明了这一点。武王既然是文王的次子,他的出生离“文王初载”时“亲迎于渭”的时间不会太远,那么他做邑姜丈夫时的年龄应该不小了。按照文王改元后七年崩是为武王元年开始推算:武王九年上祭于毕、孟津观兵,十一年(即“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前1046年)牧野大战,新年表中武王卒年为前1043年,既开国仅两年后,这样他的年纪和《竹书纪年》说的“武王(享)年五十四”较为符合。再根据武王去世时嫡长子的年纪在十二三岁来看,他大婚之时的年龄也四十多了。武王四十“高龄”方才大婚,按常理不可想象。即使相对周礼中的理想制度——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也超龄晚婚了十年。不过,周人深谙政治婚姻的重要性,身为储君,婚姻一定格外挑剔,宁缺毋滥。所以很可能他始终未曾娶过正妻,就是为了给未来的真命王后留下名额。

  尽管当时的吕尚已过花甲,但远道而来的姜女却应该正值妙龄,否则,按照当时的习惯,他的父亲怎么好意思把她重磅推出,嫁给自己今后要安身立命的周王之家?当然,还有从一些成康时代的青铜铭文中也可以佐证她的年龄,后面再细说。
  花季少女遇到四十岁的成熟大叔,不知道会演绎出怎样一段故事。不过,武王毕竟是周人认定的佼佼者,他继承了父系的魄力和母系的底蕴,身为周邦宗子,压在他的肩上的越来越沉重的理想也会琢磨出他沉稳的个性,将他打造成“四十一枝花”类型的男人,这样是比较符合某些小姑娘崇拜强势男人心理的。
  那个时代的政治婚姻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不过,那些为着某种目的而携手的、没有多少感情基础的夫妻反倒可能更加心心相印,因为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已经不能分开,是天命将他们维系在一起。在险恶的形势中,没有任何空暇去曲折浪漫浪费精力,他们能做的就是必须患难相依。周族王家的男人们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开疆拓土、审时度势上,而王族的女人则必须专心致力于操持家业、繁兴子嗣——不久之后的浦天之下还等着她们源源不断地添丁加口去戍守和开发呢。

  三 缘生棠棣——邑姜的子女们
  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传奇的国母留下了很好的传统,邑姜想必也会很快投入自己的角色。《大戴礼记•保傅》篇有:“周后妃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清儒王聘珍注曰:“后妃,武王邑姜也。”显然很有胎教经验的祖母太任、婆母太姒和给了她及时的指导。不久,孩子出世,四十多岁的太子发终于有了自己的嫡长子,取名为诵,是为日后的周成王。

  根据较为明确的史料,武王的子女至少有三人,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为成王诵这点没有什么异议,与他年纪相仿的是个女儿,就是《史记•陈杞世家》提到的太姬。《陈杞世家》提到武王开国后找到了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封其于陈,并把“元女太姬”嫁给他。“太”是其尊贵身份的表示,如“太姜”“太任”“太姒”。这个长女称作“太姬”而非“孟姬”“王姬”,透露出她的嫡出身份,为了表示对帝舜后裔的尊重,大概也只能归以嫡女。所以基本可以推断,太姬的母亲就是王后邑姜。

  另外还有一个争议颇多的女儿——如果《召南•何彼襛矣》中的王姬确为武王之女的话,那么这个女儿嫁的“齐侯之子”就是成王时的齐国国君吕伋之子。吕伋是齐太公的长子,也是王姬的舅舅,那么邑姜的女儿嫁给了她自己的侄子,算是当时很典型的姑表婚姻。
  邑姜的幼子虞降临人世的时候笼罩了一层奇异的色彩。《左传》里讲,正当王后邑姜怀着太叔虞的时候,梦见天帝对自己说:我为你的儿子起名为虞,将唐国赐给他,唐属于参星之野,以繁育他的子孙。等到孩子生下来,果然有纹路在掌心,极像一个“虞”字,于是遵圣诣给这婴儿起名为虞;《吕氏春秋》还有一个“桐叶封弟”故事:诵和弟弟虞一起玩耍,帝王家的孩子玩过家家都与众不同——哥哥逗小弟,将一片桐叶剪成圭状,递给他说:我赐你封邑。当时摄政的叔父周公旦听说后立刻向小王叔道贺,诵笑答:我和弟弟玩呢。周公则严肃道:君无戏言,天子说的话要记于史、诵于工、称于士的。后来成王灭了唐,果将其地封给了太叔虞。

  太叔名字的“虞”字正是虞国之虞,太王时代开发的虞国是古有虞氏帝舜的活动范围,而太叔所封的唐则是陶唐氏帝尧的故国,在晋水之阳,今天山西太原一带。地理上,唐与虞南北毗邻。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徙居晋水,又将改国名为晋。晋侯日后灭了虞,将这两块土地连成辽阔的一片,晋从而一跃成为天下的超级大国。虞国一带在周人灭商的准备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很早就被开发。周人将其作为推进的据点,曾在此伐崇修邑,为灭商的最后一击做准备。牧野大战,武王及诸侯盟军不可能千里迢迢从镐京出发,再跨越崤函、渡过大河,而是从崇这一根据地起兵。灭商以后,这片土地又是横在宗周镐京和成周雒邑之间的中继站,周人极为看重。对武王和邑姜来说,若是将来能让周王最亲信的弟弟去经营这里,将是对邦家最有利的安排。邑姜的梦虽然是古代常有的感生神话,有故弄玄虚之嫌,但这样的梦确实很有政治眼光。武王给次子取名为虞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暗示了这样的分封愿望,从一开始就给两个儿子未来的前途定下了基调。

  也正因为为太叔虞封于唐,其子改唐为晋,使邑姜成为晋国的先妣。如今,邑姜被供奉在山西太原的晋祠中。说来有点蹊跷,太原的晋祠本是王姓后人为纪念自己的先祖——周灵王太子乔(也称王子晋)的,怎么同晋之先妣邑姜联系上的呢?有种解释是:宋太祖赵匡胤灭太原的北汉政权后,以李渊父子起兵时曾祷于晋水之神的理由毁掉了王子晋的“晋祠”,在这里另建唐叔虞和他母亲邑姜之祠,从此,两股祭祀混在一起。祠中圣母殿供奉的圣母邑姜雕塑像做于北宋天圣年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所以邑姜接受王姓子孙的香火也快千年了。后世的人们按照 “姓在前名在后”的称谓习惯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叫姜淑祥,听起来就像个朴实的邻家大婶,娴淑而安详。

  就算晋祠已经习惯了将错就错,就算王子晋同唐叔虞同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但仔细想想还是挺恶搞的——邑姜,也就胡里胡涂成为如今世界第二大姓的母亲了。
  四 缘结一生——刻入周命的王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