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谋者胜——西晋之乱》
第16节

作者: 羽林轻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各封国可以保留军队,军队人数的多少以封国大小分为三类,一类如平原、汝南、琅邪、扶风、齐国可以保留三支共五千人的军队;二类如梁、赵、乐安、燕、安平、义阳国可以保留二支共三千人的军队;三类则是其他的小国,可以保留一支二千一百人的军队;而封国不满五千户的异姓王爷可以保留一支一千一百人的军队;而五千户以内的公侯国可以保留一支一千人的军队。

  对留在京师者也有规定:
  一类大国仅保留一百人的武装;二类中等国家仅留八十人;三类小国仅留六十人;各公侯国与小国一样,也仅留六十人。
  由此看来,“三杨”也是制度建设的好手,并没有强迫,制度出台,让大家看着办。
  这是杨骏计划的第一步,他自己并不出面,而由他弟弟来摆平这件事,其目的并非杨珧所说的那么冠冕堂皇,其居心是为了将妨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几个亲王赶出京城。
  这场人事改革对司马家族所产生的后果意义深远,也是各亲王绝对不喜欢的,无论走还是留,都是对他们既得利益的削弱。更何况还舍不得京师的繁华,但是两相权衡,还是离开吃亏少些,因此都“涕泣而去。”
  杨骏的策略,乃是贾谊《治安策》和晁错《削藩策》的综合,贾谊是将各诸侯赶出了京城,使之远离政治中心,而后“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而晁错则更进一步到位,直接削弱各藩王的势力,使之难以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

  而此时所谓的中央政府,实际就是“三杨”。
  事实证明,贾谊和晁错的策略,实际影响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中央政治,独掌中央权力的最重要一条,便是将所有潜在政治对手赶出权力中心所在地,使之远离而边缘化,代之而用自己人来填补留下的真空。
  杨骏此时的策略不可谓不英明,却谈不上大略,因为此举并非他的发明,在他之已前有古人,而后更有数不清的来者。
  日期:2011-10-08 23:19:46
  第七节撵走齐王
  各亲王被杨骏如愿以偿的赶出京城了,但杨骏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高枕无忧,因为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留在京城,只要有这个人在,杨骏就不可能为所欲为,此人就是司马炎同母的弟弟齐王司马攸。
  司马炎即位后,司马攸被封为齐王,参政议政的热情相当高涨,主张恢复古制,经常给司马炎提出些不错的建议,而且提的建议都具有富国强兵的战略意义,针对当时历经三国战乱之后的时代,人口锐减,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而社会上层还崇尚奢华浪费风气的现实,他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吏治。经济上要抓好农业建设,认为这是国家之本,当时土地不少,但人们种地积极性不高,都去走捷径攀附权贵,争当公务员,民间饥饿现象很严重;吏治上要建立一整套干部考核制度,禁止三公消费,严查干部坑害农民的事情,切实保证做到每亩耕地都有人耕种,当各种活动与农时发生冲突时,要让位于农时;还主张“去奢即俭……毕力稼穑,以实仓廪”,认为等到天下粮食富足,老百姓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以后,整个社会风气就会发生根本改变,“荣辱礼节,由之而生。”

  司马攸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上任以来,他的个人生活相当俭朴,真正做到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度向政府提出自己可以通过劳动自食其力,不再需要国家的工资和津贴,不给政府添麻烦;在他的封国,三农政策得到大力贯彻,大大减少了农民负担,还建立了一套社会福利制度。
  司马攸虽然是文人出生,但他还将他的治理理念带到了军营,在国防部副部长(骠骑将军)任上,他“降身虚己,待物以信”,同时明肃军纪,赏罚分明,顿时“内外祗肃”,甚至到了老兵应该复员的时候,有几千老兵感怀司马攸的恩德,愿意留下跟随其左右而不愿意离去。
  司马攸在太子老师的任上,还不断向太子灌输他儒家治国的理念,这些理念,直到现在对我们都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但正如中国几千年历史一贯上演的一样,有能力的人未必能上位,而如果不能上位,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成为海市蜃楼。
  司马攸和司马炎兄弟俩的才能和品德,孰高孰低,谁更能担负起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大任,世人都了然于胸,如果对国家元首进行民主选举,司马攸同志绝对高票当选,但是当时采用的是国家元首指定接班人制度,与老百姓根本无关,这样一来,简单的问题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不仅不简单,而且相当复杂。

  日期:2011-10-10 00:05:09
  很高兴看到大家能够讨论起来,对于历史的记载,即便是档案这种实时性很强的文件,都很有争论的必要,谢谢。
  日期:2011-10-10 00:13:49
  司马攸是具有领导气质的人,虽然贵为王侯,对权力却非常淡泊,从不弄权,脚踏实地的办实事,在与人交往上,又大有春秋四君子之风,因此其威望日渐高涨。在这样的人格魅力感召下,自然不乏追随者,在很多人心目中,齐王就是自己的领导。
  有这样一个人在京城,无疑给杨骏添了很大的麻烦,杨骏虽然治国的才能平庸,甚至根本就不是治国的料,但他的国舅身份赋予了他至高的权力,如果把他本人比做“劣币”的话,他可以靠这种权利来管理哪些有盖世武功或者经天纬地之才的“良币”,他一句话可以决定这些“良币”的生死,这就是权力的神奇。有句话说得好“男人不可一日无权”,也许杨骏感觉自己以前当了太长时间的孙子,现在总算当上了大爷,开始享受到了权力的快感,对权力的追逐就成了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将其他的亲王逐出京城之后,齐王便成了他权力路上的最大障碍。

  公元282年,贾充病重去世,他的去世使得司马炎非常悲痛,这个三朝元老对司马家忠心耿耿,可以说为司马政权呕心沥血,虽然也犯过错误,有些错误甚至是重大的,比如在伐吴的战略问题上,他反对伐吴,认为以晋国当时的国力不可能战胜吴国,所幸的是司马炎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是采用了能臣张华的意见,结果是不费吹灰之力便灭掉了吴国,这个错误,连同诛杀曹髦,成了贾充一辈子最大的心病,也是他的政坛对手打击他最有力的武器。

  表面看来,朝廷上的贾充很风光,其实他一直是个孤独者,他一直忍受着哪些正宗儒家子弟的白眼和诟病,这种煎熬形成的巨大心理包袱,直到他死时也没有放下来。
  按例贾充去世后朝廷要给他一个谥号,负责谥号工作的礼宾司司长秦秀建议给贾充谥号荒公,意指贾充“昏乱纪度”,这个建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官员的看法,但司马炎坚决不同意,司马炎在对待贾充的问题上表现出了相当的政治头脑,他知道否定贾充就间接等于否定了司马氏政权的合法性,精明的司马炎决不会自残手臂。因此司马炎充分给予了贾充高度的评价,在贾充重病期间,除了派宫中的太医给贾充看病之外,还派宫中的太监代表自己去问候,让几个皇子每天去看望;贾充死后,除了追赠“太师”外,还按西汉辅政大臣霍光的规格安排他的葬礼,并谥号为武公。

  贾充为司马家族的付出最终获得了认可,总算可以瞑目了。
  用了这么多字来说贾充,这和杨骏有什么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
  日期:2011-10-10 23:32:27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