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谋者胜——西晋之乱》
第6节

作者: 羽林轻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司马炎跟随父亲日久,自然知道攻克堡垒要找薄弱环节,而父亲雄才大略,却有个弱点,那就是迷信,尤其相信面相,当初为司马炎选老婆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他找来好哥们,在中组部做秘书的裴秀喝酒,酒过半酣,司马炎有意无意的问了一句:“哥们,你相信面相吗?”“当然相信了,有啥面相就有啥命。”司马炎微微一笑:“那你认为我老爸的面相如何?”裴秀一听,拿起酒杯和司马炎一碰,然后一饮而尽:“这还用问,贵不可言。”司马炎这时突然站起来,打开头发,标准一个立正姿势,直盯着裴秀:“那你看我面相如何?”裴秀此刻看到的,是一个长长的头发拖在地面上,垂下的双臂长度超过膝盖的人。一个激灵,裴秀的酒劲马上就醒了,“立发委地,手垂过膝”可是帝王之相,他太了解司马昭父子了,拿句后来人的话说:今天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他马上站起来,对司马炎深深一鞠躬:“世子在上,请受臣一拜。”司马炎大喜,看来自己找了个明白人,也立马对裴秀深深一躬:“拜托了,裴兄。”

  司马炎的想法是多此一举,但他的行动却帮了司马昭的大忙,两父子无形中配合起来,加上几个会来事的大臣,不用导演,不用指挥,一干人等自编自导了一出漂亮的双簧。
  司马昭要立司马攸为继承人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其实他心里实在是很希望有人出来反对一下,但一来司马攸实在比司马炎优秀得太多,朝野上下都看好他;二来自己演戏太过,司马昭暗自担心收不了场。
  更重要的是,司马昭身体越来越不济,自感时日无多,他在和时间赛跑。
  正在司马昭有些不知所措的时候,急为领导所急的几个关键人物上场了。
  首先出马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

  日期:2011-09-20 22:27:33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将道家和儒家融合的哲学,即玄学,“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学术要旨是对道家的表达,因此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这时期人们将《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竹林七贤”就是当时玄学的著名代表。
  “竹林七贤”是七个名士的合称,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咸、山涛和王戎,主张“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这七人中领头的是嵇康,善于音律,尤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很多人对《广陵散》的了解估计来源于金庸武侠小说,嵇康的行为在当时确实有些笑傲江湖的意思,在他的感召下,其他六人聚集到了他的身边,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网络,否则他身边会聚集更多这样类似网友的群体,由于他们经常在河南辉县西北的竹林之中聚会,因此被称为“竹林七贤”。

  由于当时政治气候的关系,因此在“竹林七贤”的作品中,多是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不过大多又是讽刺朝政的,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这七个人堪称有才华的愤青。
  七个愤青在生活上都不拘礼法,清静无为,常在竹林中喝酒纵歌,玩的很是愉快。可时间是包药,时间一长,就看出七个人的区别来了。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有了这些本质的不同,七个人的蜜月肯定长久不了。
  表面看来,“竹林七贤”的几个革命同志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其实却是同床异梦。在纵酒放歌之时,山涛、王戎两人口称:“感情深,一口闷。”在另外五人喝得酩酊大醉,酣畅淋漓,沉浸在自己心目中和谐无为的世界时,这两人口称“痛快”,心里却清醒得要命,他们才不甘心陪着别人在这竹林里玩一辈子,而是志存高远,一旦时机成熟,两人都将“历经几年竹林游,一朝货与帝王家”。

  嵇康﹑阮籍﹑刘伶忠于自己的主张,都不愿在司马家族手下做官,嵇康下场最悲惨,终被司马昭杀害。
  山涛和王戎两人却是高高兴兴的去投奔司马,而且都做到了国务院总理一级的官位,尤其王戎,天生就是做官的料,历经两朝,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始终不倒。
  山涛在为官方面还是比较有为的,作为司马氏政权的骨干,在组织部副部长任上,本着对司马氏政权高度负责的精神选人用人,知人善任,公道正派,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在当时奢华腐败的魏晋官场,山涛是少有的清明之人,深得司马昭的宠信,司马昭对他的评价有四个字:“清明、雅操。”并主动给他加薪,可见山涛在司马氏心中的分量。

  山涛也始终没有忘了老朋友,由于司马昭仰慕“竹林七贤”之名,几次要求嵇康出来做官,嵇康就是不给面子,山涛深知司马昭的脾气,处于对老朋友处境的担心,也认为以嵇康的才华不做官甚为可惜,因此山涛想将自己的位置腾出来让嵇康坐,自己再调任他处,但嵇康不但不给面子,还给山涛写了封绝交信,实际上,嵇康写绝交书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山涛,有了这封绝交书,就不会连累到好朋友。后来嵇康被杀害,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并对自己的儿女说:“巨源(山涛字)在,汝不孤矣。”可见对山涛的信任。

  “竹林七贤”最后的解体只是因为人各有志,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伴随彼此。嵇康为司马昭所杀时,另外六人又再次聚集在一起商量营救办法,由于终究抵不过强大的国家机器而功亏一篑。但他们留给后人的,无论在艺术、文化还是精神方面,都有很多说不尽道不完的传奇。
  不过官场自古以来都有自己的规则,山涛在仕途上的春风得意第一得益于他做出了不少成绩,第二得益于他和司马氏的亲戚关系,这两点之外,也和他善于揣摩圣意,深谙官场规则分不开。
  现在,司马昭遇到困难了,能否主动为领导排忧解难是衡量下属是否贴心的重要指标,山涛自然是当仁不让。
  日期:2011-09-21 16:48:39
  深知司马昭内心所想的山涛出马了:“主公,有件事憋在我心里已经很久了,今天我不吐不快。”司马昭一听,心想:这倒新鲜,这家伙还从来没有过这样和我说话,看来对我有很大意见啊。“哦,什么事情让先生如此动怒啊,说来听听。”“你要立司马攸为世子,我反对。”司马昭一听大喜,表面上却有些生气:“哦,你胆子不小哦,竟敢反对我?”“主公,您听我说,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文明的传统是立长不立幼,您要是违背了这个礼法,不但天下人不服,而且兆头也不好,怕不吉利啊。”

  山涛也知道司马昭迷信,因此把阴阳两面全说了,还生拉硬扯把立长和吉利与否联系起来,看来只要能达到目的,无所谓什么理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