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第24节作者:
湖畔非淩烟 不要怪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被现实腐蚀了,被现实一定一点抹平了他们本就不多的棱角。他们的思维已经凝固,已经开始相信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可能,他们不知道世界因为你而精彩这句话的内涵。
如果要评选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你会给谁投票呢?
是总统,是国家主席,是政府高官;还是商界领袖,还是世界首富;是哲学家,是文学家;亦或是宅男宅女,亦或是啃老族……
要我说,都不是,而是追逐理想的人,走在追逐理想路上的人,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有些人可能不同意,那时因为你没有理想,或是你没有把你的理想付诸于实践。
李渊那时候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最起码他是这样认为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人的一生中还有什么比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拼搏更加有意义吗?
有,那就是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拼搏。
日期:2012-05-13 22:24:39
愚蠢的李密
李密是瓦岗军的领袖,当时是天下第一诸侯(李渊起义时)。
那时的李渊还没有进入关中,王世充也没有控制洛阳,窦建德亦没有称雄河北,萧铣更加没有控甲四十万,所以李密就是当时天下最强的势力。(道路降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
对于李密这个人,我们以后会细说,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里我只说一件事。
因为李密手里有本钱,既有人,又有粮食,还有家伙。自我感觉极其良好,别人再夸他两句,他就真的认为自己是老大了。
时不时还以盟主自居,听说李渊起义了,李密想,做为老大,我得提拔提拔后进的小辈(李渊起义晚于李密),让他知道知道谁是老大,别以后分不清楚里外。
出于这个目的,李密给李渊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估计你也能猜到,不外乎就是吹吹牛,先说自己都干了什么,再说自己有多少条枪(主要起恐吓作用),最后再说说美好的愿景,杀了杨广,取得天下。信的末尾还提了一个条件,希望李渊率领几千人,到河内,和他当面结盟
李渊接到这封信后,第一个反应,笑了,真是林子大了傻鸟都有,你当我李渊是吓大的呀?还要和我当面结盟,你当时我是傻子呀,结盟当然是不去了。但是有着政治敏锐度的李渊,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李渊坏笑的对下属说:“李密就是一个二愣子,我正可以利用他牵制洛阳的敌人,鹬蚌相争,正好我渔翁得利。”
于是,李渊让温大雅给李密回信,李渊没有李密那样牛,也没吹自己怎么样,而是先把李密赞美了一番,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李渊明白这个道理;接着说自己年龄大了(52岁),儿子们也不争气(实际上很争气),自己起兵的目的不是反隋,而是尊隋,等到天下平定了,你当你的盟主(注意不是皇帝),你只要还把我封到“唐”这个地方就行了。
李渊的最后一句话最重要,他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告诉李密,你不用担心,我没有和你争天下的资本,也没有那个想法。
李密最想听的就是这就句话,于是收到信的李密得意忘形的说:“唐公都支持我,平定天下只是早晚的事了。”(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也)
李密想要恐吓李渊,没有吓唬住,反而被李渊给忽悠了,间接的成为了李渊的工具(既不攻打李渊,又帮李渊拖住了隋朝在洛阳的力量)。
李密和李渊的第一场智慧与政治手腕的较量,李密明显输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不仅在政治上李密和李渊没有办法比,即使是在军事上,李密也只是个二流角色。在人品上更是二流。
二流的军事,二流的政治,二流的人品,决定了李密在历史上只能是个人二流角色。
之后的李密反复的和王世充在洛阳大战,使得关中危急,洛阳竟然没有派一兵一卒援救关中。
不得不说李密确实为李渊帮了一个很大的忙,用现在的话说,李密就是被李渊买了还帮李渊数钱呢。
李密的行为,为李渊顺利进兵关中取的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日期:2012-05-14 17:45:11
关中
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天下这么大,为什么李渊集团一定要进兵关中呢?
这个建议是刘文静提出来的,李渊表示同意,李世民也表示同意,更可以说他们自己就曾经想过这个问题,他们得到的答案和刘文静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当时天下间最优秀的三个人的想法会是一样的呢?
其实不只是他们三个想人到了,做为历史上的二流人物李密也意识到了这个超一流的想法。
当时杨玄感造反,李密给杨玄感献计,其中的第二计就是攻取关中,不过由于杨玄感目光短浅外加刚愎自用,没有采纳李密的正确建议,导致了他造反的失败。
同时的李密的部将柴孝和也对李密提了一个建议——攻入关中,做为根据地。但是被李密拒绝了,这是导致李密失败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
当时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得关中者得天下。
关中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有。
有多重要?
要多重要,有多重要。
首先,长安是隋朝的都城所在,有很深远的政治影响。
其次,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国以关中为根据地,扫平六国,混一四海;刘邦夺得关中战胜项羽,建立大汉王朝;诸葛亮屡夺关中不成,最终蜀国被魏国所灭;隋以关中为根据地,再次统一全国。
第三,杨广营建东都(洛阳)、修凿运河、三征高句丽等劳民伤财,破坏生产的活动,对关中影响较小,因而社会相对较为安定,可以做为稳定的根据地。
第四,面对社会矛盾激化,战火燃烧的山东来说,关中有黄河、函谷关、潼关等天然屏障,易受难攻。退可以称雄一方(例如西魏和北周),进可以统一全国(例如秦朝和隋朝),有利于军事行动。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李渊集团要想取得天下,必先进入关中。
事实再一次证明,刘文静的建议是对的,李源集团的军事行动的目标也是对的。
一旦李渊集团顺利进入关中,他们便占据了地利。
日期:2012-05-14 22:14:44
天时,地利,人和
隋朝末年,杨广倒行逆施,不知体恤百姓。仗着国家富强,不停的折腾,先是营建东都洛阳,再是修凿大运河,巡行江都,宾服四夷(说白了就是装阔,让邻居上自己家白吃白喝,临走了还送人家纪念品,不要都不行,那时瞧不起我,再说一句欢迎再来)。
杨广还嫌这些不足以使国家走上灭亡的道路,最后使出了杀手锏,三征高句丽,老天很是配合,三次出征都是战败而回。
人要是自己想灭亡自己,老天是不会拦着的,正所谓,人不自救,天亦不救。
经过杨广的反复折腾,他自己倒没有什么,老百姓们受不了了,受不了,怎么办?
造反。
于是拉开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反隋大起义的序幕。
这个时候很多人都想趁机浑水摸鱼,包括朝廷官员,杨广的那些下属。李渊当然也有浑水摸鱼的想法,但是他看清楚了当时的情势,认为时机还不成熟,现在起兵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败。毕竟杨广还是隋朝的皇帝,隋朝这台国家机器也没有到报废的年纪。
他能做的只有等,等那个叫做“时机”的东西到来。
终于时机来了,他看出来隋朝这台国家机器有了报废的迹象。李渊又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活动,在经过无数个夜晚,无数次的深思熟虑后李渊决定起兵。
他之所以做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