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第12节作者:
湖畔非淩烟 大军都打到人家家门口,马上就是迎来胜利的曙光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你让我撤退,这不是明显不让我建功立业吗?不能撤,绝对不能撤,上表皇上,我们要战斗到底。
他不想撤,可是有人想撤,长史崔君素就非常想撤。可是来护儿不同意,对于阻止他建功立业的人,他是不会给好脸色看的,当下大怒:“老子说不撤,就是不撤,谁说也不好使。”
事实证明,崔君素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他对众将领说,“大军撤退是皇帝的旨意,我们如果不遵从,是会有被杀头的危险,希望你们认真考虑一下。”
众将领一听就傻了,让我和你一起升官可以,一起和你被砍,就没必要了,大家都是出来混的,都有妻子儿女,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他们考虑呀?
于是众将领都要求撤军。
前面说过,领导和下属的关系是合作的关系,要是大家都不和你合作,你这个领导也就歇菜了。来护儿领导所面临的正是这种情况。
来护儿很悲愤的宣布,“撤军。”
在他和崔君素的交锋中,他失败了。
这是他一生中做的最重大的决定,直接影响他的历史地位。
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继续进攻平壤城,胜利班师,名垂青史,然后被杨广同学解决掉,因为杨广同学最不喜欢的就是不听话的人。他的观点就是不听我的话,无论你是谁,只有一条路——死。
二,顺从杨广的命令和尊重众将领的意思,撤兵,日后再找机会建功立业,保住性命。
来护儿选择了第二种。
大军班师而回,标志着三征高句丽杨广同学再一次失败
日期:2012-04-20 12:35:55
杨广。
有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杨广同学为什么允许高句丽投降。
自从611年准备征讨高句丽以来,杨广同学基本上做了全国总动员,征了全国的兵,投入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又在612年,613年,614年,连续三次发动了征高句丽的战争,难道只是为了让高句丽投降吗?
不对,因为杨广征高句丽的目的是为了将高句丽直接纳入中国的版图,使高句丽真正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那么,杨广同学为什么还准许高元同学投降呢?
因为——没有办法。
当时在征高句丽前线,大军的士卒,基本上每天都有人逃跑,加入黑社会。
他们终于认清了一点,为了昏君而死,不如为了自己而死。
战事如果一直拖延下去的话,杨广相信有一天他的军队会全部跑没,他会成为一个光杆皇帝。这时候正好高元投降,自己也有了台阶下,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就撤兵了。
就这样,杨广同学第三次出征高句丽,以看似成功,实则失败而收场。
杨广真的会放过高句丽吗?
答案是——肯定不会。
明年他还会再来,杨广同学当时是这么想的,他相信明年他也会这么做,可是明年的事又有谁能预料到呢?
明年发生了一件吓的杨广同学尿裤子的事,使他不得不结束对高句丽的战事。
下面我们简单的评价一下,杨广同学三征高句丽的行为,一句话——没事找事,劳民伤财,直接导致黑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间接造成隋王朝短命而亡。
日期:2012-04-22 20:26:56
自易中天品《三国》以来,提出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的主张;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其实所强调的,无非就是两个字“人”和“心”。
无论是古代的英雄人物还是帝王将相,他们也都是人。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有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也有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遥远的只是时间的距离——相隔千百年,但是我们的心和他们的心却是相通的。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不容接近的。
英雄人物不复杂,帝王将相也不复杂,他们之所以看似复杂,是因为有些人想让我们把他们看的复杂。说这些人是古代的史官们,倒不如说成是封建的统治者们。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果把一个普通人推到皇帝的位置他会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也许这根本就不能算做一个问题,只是我没事想找抽。在一个很偶然的下午,我想通了,其实很简单,只是按照他的性格去做他想做的事,去做他喜欢做的事,仅此而已。
声明一下,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文化超男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是易中天吗?
我会想到易中天。不过易中天叫学术超男,不叫文化超男。
但是我们今天讲的不是易中天,我们讲的是历史。
主角和易中天一样很有名气,鼎鼎大名一直为后代人引以为戒,以至于后代人提到“昏君”、“暴君”就会想到他,他的名垂后世(请注意这里没有用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还因为他的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功绩。虽然后人对他本人骂的要比赞扬的多,然而提到他的这项功绩都不得不说一句:“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你是不是已经猜到他是谁了?
对,他叫杨广,也就是历史上臭名卓著的隋炀帝,他那项“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功绩就是修建京杭大运河。
杨广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甚至比他的父亲杨坚还要有名气。虽然并不是什么好名声,但就现在的眼光看,有名总比没名要强。
就杨广而言,他是非常想使自己很有名气,并且一直为之努力。无论是修建大运河、迁都洛阳,还是后来的三征高句丽。他都是有目地的,他的目地就是让自己出名,准确的说叫名垂青史,注意名垂青史是个褒义词,杨广本来是想在历史上留个很好的名声。虽然后来努力的结果和他的本意大相径庭,至少他为之努力过。世上的很多事本就是这样,你努力并不见得就有好结果,很不幸,杨广向我们证明了这句话跟深刻的内涵。另一个人证明了下一句——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渊。
青史留名是杨广的目地,并不上他最终的目地。他最终的目的叫两个字——超越,超越他的父亲杨坚——隋朝的开国君主,超越古往今来所有的帝王,包括秦皇和汉武。
嬴政和刘彻在杨广眼里不过是两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正是杨广的了不起之处。
杨广想要超越没有错,想要使自己成为最伟大帝王也没有错。只不过他让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贫苦无依,困苦不堪那就是他的错了。
他一直认为只有自己建立了威烈烈加四海,剽悍悍震天下的功业才是真正的超越秦皇、汉武,自己才是最伟大的帝王。然而,他并不知道,评价帝王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民心。
杨广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胸怀大志说的就是他这种人。杨广的文笔非常好,诗文受后人大加赞颂(有《炀帝文集》),同时他打仗也是一把好手(伐陈之战的主帅),简单说文武全才,并且他二十岁就是五十万大军的主帅,可以说是少年老成。这么一个胸怀大志,文物全才,少年老成的人,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和杨广很像。
你猜对了——李世民。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他们二人的基本资料。
杨广的老爹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
李世民的老爹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
杨广是杨坚的第二个儿子。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
杨广的大哥杨勇被立为皇太子。
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