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第5节

作者: 湖畔非淩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12 12:45:11
  可气的忠臣。
  公元612年,隋炀帝大业八年。正月初一。
  杨广召见合水县长庾质。
  庾质跪下叩头:“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谢陛下。”

  杨广问道:“高句丽的全国人口不能和我的一个郡相比,你认为我出动这么多的军队,能不能胜利呀。”这哪是问问题呀,分明是得瑟。
  从古至今没听说过用这么多军队打仗的,我看你脑袋是被门挤了。庾质是这么想的,但是不能这么说,他想了想说:“我认为陛下你一定能够打胜仗,不过我心中有个愚昧的想法,不希望陛下您亲自出征。”
  杨广沉下脸来,说:“我统帅大军都到这里了,怎么可以没有看见盗贼就撤退呢?”显然杨广没有听明白话,人家告诉你不让你亲自到前线,谁和说退兵了。
  庾质不紧不慢的说:“经过大战而不能全胜,恐怕有损陛下的威望。如果陛下留在涿郡,而只派精兵猛将,指示机宜,以加倍的速度前进,出其不意,一定可以胜利,打仗一定要快,慢了则不能够建立功勋。”
  杨广非常不高兴的说:“你既然害怕辛苦,就留在这里吧。”

  庾质的一番好话算是白说了,杨广同学刚愎自用,一点没听进去。说庾质是对牛弹琴,我都不知道是他杨广受侮辱了,还是牛受侮辱了。
  忠臣是可敬的,但是不识相的忠臣则有点可气了。
  可气的人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宫廷右尚方署监事耿询就是一个。
  耿询上书恳切的劝阻杨广不要东征,杨广见过不识相的,没见过这么不识相的,我大军都准备好了,你让我放弃东征,你是在说梦话吗?庾质还可饶恕,你耿询绝对不能饶,“马上给我斩了”。
  幸好平时耿询为人还不错,少府监何稠向苦苦哀求,耿询才算捡回了一条命。

  可气的忠臣耿询大人,您就回家养老吧。要不然你早晚得被杨广同学给杀了。
  为啥?
  不为啥,就是因为你太爱说实话了。
  耿询是一个好同志,却不是一个聪明的人。
  日期:2012-04-12 22:44:36
  大军出征。

  正月初二。
  杨广同学下诏:左翼十二军分别攻击镂方(今朝鲜半岛成川市)、长岑(今朝鲜半岛长渊市)、溟海(今朝鲜半岛海州)、盖马(今辽宁省抚顺市)、建安(今辽宁省盖州市)、南苏(今辽宁省西丰县南)、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玄菟(今辽宁省沈阳市)、扶馀(今吉林省四平市)、朝鲜(今朝鲜平壤市南)、沃沮(今朝鲜半岛咸兴市)、乐浪(今朝鲜平壤市南);右翼十二军分别攻击黏蝉(今朝鲜半岛龙岗市)、含资(今朝鲜半岛瑞兴城)、浑弥(今朝鲜半岛平原城)、临屯(今朝鲜半岛江陵市)、侯城(辽宁省沈阳市西南)、提奚(今朝鲜半岛金川城)、蹋顿(今地不详)、肃慎(今黑龙江下游)、碣石(今朝鲜平壤市北)、东目施(朝鲜半岛江陵市)、带方(朝鲜半岛沙里院城)、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怎么样?看了这一大串地名有些头疼吧,其实我不写这些地名也行,但是要是没有这些地名,就无法准确的了解当时高句丽是怎么个实力。从这些地名上可以看出当时高句丽的领土不只是拥有现在的朝鲜半岛(当时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除了高句丽,其他的两个国家新罗和百济还是比较听隋朝老大话的),并且已经深入到了现在的辽宁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下游。

  各路人马先后出发,限定在高句丽(王国)首都平壤会师,后来事实的发展证明这只是杨广同学的一厢情愿。
  此次发兵盛况空前绝后,共发兵一白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对外号称两百万(一是为了吓唬高句丽,而是让小弟们都知道知道得罪大哥的下场),而担任后勤后勤的工作人员,要加两倍,保守估计这支大军怎么也得三百万。
  按照规矩杨广同学举行了三祭、
  那三祭呢?
  一祭,在桑乾河畔(古桑乾河流经涿郡城南)祭告站神。

  二祭,在临朔宫(今北京市境内)南祭告昊天上帝。
  第三祭,在蓟城(涿郡郡政府所在地,今北京市)北祭祀马神。
  无非是让这些神了,仙了保佑他此战得胜而归。
  说实话,此战不用哪位神仙保佑,三百万大军都能把高句丽踏平。可最终的结果却是失败了,不能不令人大跌眼镜,主要原因是杨广同学他自己的问题。让我们继续向下看。
  又一个事实证明,自己要是不争气谁保佑都没有用。

  也奉劝一句那些为了儿女忙前跑后,不辞辛苦,并且儿女不领情的父母——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杨广同学为了保证此战战则必胜,亲自任命将帅,所任命的都是他认为万中选一的人才。每军设大将一人,设亚将(大将的副手)一人,骑兵四十队,每队起兵一百人,十个骑兵队(一千人)为一个骑兵团;步兵八十队,分为四个步兵团(每团两千人);每团设团长(偏将)一人;偷窥铠甲、帽穗马缨,旗帜旌幡,各团的颜色都不同;各军令大将统领,设“受降特使”一人,接受杨广的命令专门接待敌方前来投降的人员,不收大将的约束;辎重后勤部队等,也有四个团,在步兵左右保护下前进、扎营、停留,都有统一的号令。这个统一的号令就来自于杨广。

  正月初三,第一军出发。以后每天派出一军,两军相距四十里,前后衔接,鱼贯前进。四十天后,大军才出动完毕(把他闲的),收尾接连,战鼓及号角声音前后都能听的清清楚楚,旌旗连绵九百六十里。
  千古以来,出军规模能够和杨广同学相比的实在很少,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放到现在绝对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
  日期:2012-04-13 12:51:35
  要不再等等。
  听说杨广老大带了这么多人来打自己,高元小弟实在不胜惶恐,差点没被吓尿裤子了(也许尿了,嫌丢人,没敢表现出来)。
  很多大臣都想保住小命,生怕杨广打到平壤,自己跟着灭门。纷纷劝高元投降。
  高元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和杨广老大对着干那纯是活腻歪了,心中也想着投降。正好君臣不谋而合,那咱这就去投降吧。

  不行。
  为啥?
  有一个人一直没有说话。
  高元试探着问乙支文德(乙支为复姓):“大人怎么不说话啊?难道有什么退敌的良策吗?”
  乙支文德很不给面子的说出了俩字:“没有。”

  高元有些不高兴了,你既然没有好计策,还在那里装什么,但是出于平时对乙支文德的敬重,耐着性子又问了一句:“那乙支大人对众大人所提出的投降的建议还有什么异议吗?”其实就是等你乙支文德一吐口,马上就派人去投降。
  “不能投降。”
  “你说什么?”
  “不能投降。”
  “乙支文德你是不是疯了,既然没有好计策退敌,还不投降,你是不是打算让大王等着城破被杀呀?”一个大人实在看乙支文德来气,话不说出来不痛快。

  众大臣一时间群情激愤,又骂乙支文德是朝奸的,有说他图谋不轨的,更有甚者骂了乙支文德的祖宗十八代(看来当名人的祖宗实在不容易)。
  高元同学差点没被气过去,心道:“幸亏我心脏好。”大声呵斥乙支文德:“今天,你若不说出个所以然来,我绕不了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