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3-23 22:51:00
采购的成功之路
在我于2011年春天开始的力作《工作只需20年》中的第7.5)章节,有一万字关于销售人生以及销售人员职业规划的描述,特别细致的对销售行业进行了剖析,希望这能帮助到更多的或者甚至是无奈走上销售岗位的同仁。其实销售自有他的发展之道,就看你是否知晓大体有多少种销售,选择什么样的销售岗位,怎样做销售,是否知道销售的成功之道。
而在咨询我问题的朋友中,关于采购工作的问题也非常多,在此我提拔共性并在本贴中对于“采购”二字以及采购的职业规划和事业发展给出最终的解决之道。此为采购行业的终结篇,此后对于采购工作的提问,如果看完了这篇文章之后你的问题还未解决,我才会给予回答。
日期:2012-03-23 22:59:32
当今社会,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一切社会活动都是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则主要以商品的买卖为主。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参与商品的买卖过程,你所在的企业制造产品参与社会的买卖,满足社会的需求。有了卖自然就有买,卖就是销售,买则是采购。最简单到一个贸易公司,就是采购了产品倒手销售出去,中间的价差就是毛利,减去各种税费和开销,就剩下净利。在贸易公司往往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那就是销售和采购不能过多接触,否则让你一人同时掌握了公司的销售和采购信息,你就可以另起炉灶跟你的老板竞争。
扩展到大公司,销售和采购的交流就没有如此严格的限制,因为他们卖和买的东西不是完全一样的,中间有了一个组装过程,很多还包含设计和制造等复杂的产品演进程序,光掌握了客户信息和供应商资源,你也没法去跟原来的企业竞争。在产品有一定附加值的公司,销售去推销产品,采购则购买原材料和配件以及服务。总而言之,整个社会的行业分工,主要就是一买一卖的过程,上家的采购和下家的销售相配合,一般有多少销售就会有多少采购。
因此,我们在职场上看到的需求最多的职务也正是这两种。经常看到很多人抱怨“我不适合做销售,但是人才市场上一圈走下来大多数都是销售工作,我很纠结”,我要劝他不要纠结,雇你的公司本身就是为了在社会上销售产品而盈利,你如此抵制销售工作那你还来找工作准备进来做什么?你直接就不要参与社会活动好了,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在参与一个买卖的过程。
你进了这个公司不管做什么岗位也都是为了销售而服务,所以职场上的销售岗位自然是最多的。从买卖需要甲乙双方同时参与的原则来看,同样,采购的职位需求数量也是大体相等的,绝不会少。至于,为什么我们在人才市场上所看到的招聘采购的职位数不如销售多,这就要从采购的本质说起来。
日期:2012-03-23 23:12:05
首先,任何一桩买卖一份供销合同中,身为甲方的采购都是客户,他掌握着现金流的源头,而销售则手握产品等待对方给出产品的报酬。在商品经济社会里,我们一直被“现金为王”“客户就是上帝”的口号耳濡目染,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谁出钱谁说了算”。所以销售需要对他所面对的采购礼敬有嘉,不但要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还要去维护跟对方的良好关系从而赢得订单,而订单则意味着现金流的传递。所以销售对采购的恭维实际上是商品经济社会对金钱的崇拜,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资本的力量在具体工作岗位的体现中,就让销售员比采购员更加辛苦,这里的辛苦同时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这也就导致很多人对销售有抵触情绪,而对采购则没有,造成了前者的职位空缺远多于后者。然后,在某一个生意中,采购大多可以货比三家,因此通常情况下采购都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从而利于谈判。谁都喜欢站在有利的一方,所以职场中的采购职位比销售工作来得更加紧俏和受欢迎,特别在中国文化中采购就跟当官一样“朝南坐”,所以采购职位一般是内定的,对外招聘的比例远小于销售。
最后,采购掌握着选择供应商的权力,“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所以采购同时还具备利用权力寻租来获取个人收益也就是灰色收入的预期。因此,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采购人员,一般来自有背景的关系户;而为了“忠诚可靠”在民营企业中的采购部门,大多是老板的亲戚在管理;外资企业中的采购部经理和采购总监首选也是外国人,一般不对外招聘,他们的采购权力轻易不会下放,外国人也更相信自己人。
以上,“现金资本的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权力寻租的约束”这三大要素,构成了导致招聘市场中采购职位少于销售职位的主要原因。一句话,“采购职位很多只不过对外招聘较少”。这显然就增加了我们想从事采购职业的职场人士的就业难度,而且职位很难提升,因为内资企业被关系户和老板亲戚外资企业被外国人把持了采购的领导职位。
日期:2012-03-23 23:27:29
那么,是不是采购职位就没发展的空间呢?当然不是。我们先讲解下采购职业发展利弊,分析下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采购职位,然后告诉你采购的成功职业规划和职业自由之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