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散文笔记》
第4节

作者: 赶路人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得我们有尽可能多的均衡的国民收入?这是我们关心的唯一目的。任何的研究都是起源于一个问题,也就是任何理论的建立都有一个唯一的逻辑起点。我们要弄明白一个事情,关键因素之一也就是对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掌握好。“来龙去脉”这几个字就是指要抓住逻辑起点和随后的理论分析思路。因此,在学习中把握问题的逻辑起点和论述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围绕着如何使得我们有尽可能多的均衡的国民收入的理论探讨。注意到这里我们用到了“均衡的”国民收入的概念,为什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均衡是什么含义?均衡是指,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国民收入。之所以用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含义是因为,不均衡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总供给(AS)大于总需求(AD),那么也就是生产了多于人们需要的东西,这些卖不出去的东西只能作为厂商的存货,也许还是一种浪费。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则厂商就要动用存货。这很麻烦,任何的不均衡都会反映在厂商的存货的增减上。因此,经济总体的合意的角度来说,我们都期望这种产出是均衡的。没有剩余也没有短缺。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这种含义在短期分析中有重要的意义。

  知道了宏观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之后,我们来看其理论的分析思路,我们要看宏观经济学的全部内容是如何通过其核心问题组织在一起的。当我们问,既然国民收入是我们这个学科关心的唯一问题,那么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知道了是什么决定了国民收入,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决定因素从而来改变国民收入量。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就要知道的问题是,国民收入如何度量,如果不能度量,不能用数字来表示,我们又怎么能判断我们国家的收入是多了还是少了。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第一课就是,国民收入的衡量。当然这个问题和理论没有什么关系,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对这个问题加以论述呢?原因在于,当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时,我们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主观认识,这种认识是否正确,需要事实来加以检验。事实就是统计数据(尽管统计数据有时候是事实的一种歪曲)。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关心统计数字的原因。因为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和基本性,相信任何一个接触过宏观经济学的人都在初级教材中对如何度量国民收入有了认识。所以在我们这里,不再对此进行细致的描述,我们在随后的论述中会对这个问题的重点作一些说明。

  解决了如何度量国民收入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实际上还没有接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理论。因此,在我看来,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是从这里开始的。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呢?我们问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时间长度。想想二十年前和今天,我们的国民收入是增长了的。因此,我们问,是什么决定了均衡国民收入的增长?这是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我们将要讲述几个关于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

  再想想我们生活的这年。是什么决定了均衡国民收入呢?这是一个短期问题,短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如果现在市场上需要1万量汽车,那么我们可以看见,厂家会很快的生产出这一需求。这一现象的含义就是,在短期,我们的生产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供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就在于是否会有这1万辆汽车的需求。如果有了这样的需求,厂商生产出来并在市场上成交,这就增加了国民收入了。可见,在短期,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AD)。那么总需求是如何决定的?AD=C+I+G+NX ,这里的字母依次代表,总需求(AD),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问题还没有结束,我们继续要问,消费是如何决定的?投资是如何决定的?政府购买又是如何决定的?净出口是如何决定的?这样的问题无疑是重要的,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我们就把宏观经济学的大部分理论问题问了出来。消费是如何决定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答案叫做消费理论。同理有投资理论,政府理论和国际经济学理论。可以说,这些理论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我们随后要讨论的正是这样的一些问题。

  可见,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研究的是长期中,是什么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增长。短期中是总需求决定了均衡国民收入,是什么决定了总需求,又是什么决定了组成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这门学科现有的理论,更加重要的是,要学习各个学者们是如何对这些遇到的问题理论化的加以回答和解决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极其重要的。

  到这里,我们看到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如何的通过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而组织起来的。经济学的原理说,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决定的,我们也是要看这句话为什么可以作为一个原理的形式出现。
  下面我们介绍国民收入 的核算理论。
  这里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国家的国民收入如何度量?
  为什么要对国民收入进行度量?如果一个东西没有数字的量度,那么就很难判断其量的增减和大小。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如果不用数据进行度量,那么我们就不能判断这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也不能进行国际间的比较。我们个人的收入水平的度量是极其简单的,那就是把我们的收入加起来。国家的国民收入的度量本质上相同,只是相对复杂。我们这里不想仔细介绍如何进行国民收入的衡量。读者可以参看任何一本初级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我们这里给出下面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是为了表达我们考虑的重点和有利于我们表达思想的偏好。

  GDP的核算恒等式:GDP=C+I+G+NX这种对GDP的核算方法叫做支出法。我们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基本上是从这个等式开始的。对此我们可以有一些有益的思考。我们这个核算恒等式是从我们对经济的实际情况的调查核算得来的,也就是我们依据的是经济事实的数据。而这个等式构成了我们理论前进的基石。于是我们很容易的就看到,统计数据对于经济理论的意义。

  推广一点,这种数据和理论的关系是值得进一步指出的。如果说一个社会科学家,尤其是以研究人的行为为目标的科学家要对社会做出些实在的贡献的话,这种对于数据的关切还真是十分关键。为什么呢?我们搞科学研究的人通常执着的相信,这个世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我们所从事的也就是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工作。而规律是不易看见的,我们能看见的是现象。这些现象就成了我们认识规律的窗口。如何对现象加以思考去发现规律?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对现象加以操作。通常来说,对现象的操作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直接对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还有一种就是,这些现象也必然的可以通过数据对这些现象的特征进行描述,然后通过操作数据来推理现象,这个操作规则是有着严格的科学程序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第一种方法如果操作好了,简洁并且有洞察力。当然这种方法对天赋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其难堪之处也在于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往往会造成各执一词的情况。第二种方法的结果会很有说服力,并且具有科学性。但是,其受到的约束是对现象的数据的采集可能有偏差,对这种有偏差的数据进行操作难免会进一步产生偏差。也就是说,结果不会比数据的质量更好。

  但是,仍然推荐第二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可以通过统计工具和统计手段的完善来加以解决。在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科学程序和方法是让人神往的。并且有说服力。对于一个打算为社会做出实在贡献的人,也就是你的理论打算用来为改造世界而做出指导,那么最好的方式还是要用数据说话。如果单纯为了认识世界,那么不妨有多种角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