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散文笔记》
第2节

作者: 赶路人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数学上我们可以容易的把二者联立为二元方程,并解出结果。但是我们要问:这等式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其相等的机制是什么?对此问题的回答与探索得出了经济学上最重要的理论,那便是可以追溯到1776年的一本杰出的书和一个杰出的人:《国富论》和亚当•斯密。在那本不朽的著作中,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其认为在市场中活动的人们像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而实现了Qd=Qs。也可以说支持Qd=Qs的机制是“看不见的手”理论。理论的发展远没有仅局限于此。随后的经济学天才们以各种复杂的手段来阐述和证明这个原理,这一智力活动所达到的程度和成果是迄今是人类思想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从理性人,到局部均衡又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至今仍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并继续吸引着一大批优秀的头脑。对此问题的不断追求和证明也让我们至今仍坚定的相信:“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的一种好方法”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问题三:为什么征收0.9元的税收后价格上升了?数量下降了?
  在数学上我们轻易的接受了计算结果并相信不疑。但是我们仍要问,这结果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对此的问答也构成了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并让我们接受另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理性人会对激励作出反应”。面对来自政府的税收(激励机制),理性的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会敏感的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对消费者征税,那么,她会以其他的物品来替代此种要纳税的物品。而对生产者征税,因其利润的缩减(或说成本的增加)而生产动机不强,因此要减少产量。任何一种原因都会导致均衡数量的下降。学过微观经济学的读者会知道无论对谁征税,事实上差别是不大的。有一种机制会使这种“由谁来买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最后“谁来掏钱”。这是我们下面即将说及的。正是由于这种激励(税收)使得产品价格更高,数量更少了。

  那么我们马上就会问到另一个问题:这样好不好啊?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并引出了公共政策中关于税收问题的争论。如果不征税,价格低,成交数量高,买卖双方都高兴,而且从某种角度上看还是最合意的结果。如果征税呢,价格高了,成交数量少了,更坏的是我们还损失了“消费者剩余”。但是如果不征税,政府便没有经济来源,便不能提供诸如教育、国防、公共卫生等一系列公共物品。而这些公共物品又恰恰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因此,如果把税收的无谓损失看作是我们为文明社会而付出的代价的话,也许我们的痛苦感会少一些。美国的国父说:“这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纳税,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进而又有了政府征什么税,征多少税,怎么征税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所以,这些数字背后的内容也着实丰富。

  问题四:为什么征了0.9元税,价格没有上升0.9元,而只上升了0.5元?是什么决定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各负担多少税收?
  数学结果告诉我们,征0.9元税价格会上升0.5元,而且消费者负担0.5元,生产者负担0.4元。经济学会问:这是为什么?对此的回答构成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并牵引起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还引出了弹性的概念。这里我们简单来谈一下。
  如果需求曲线很陡,我们认为是弹性很小。其意思也就说(如图:)
  〉Q
  价格变化很多,也不会使需求量变化很多。其极端情况是需求曲线非常陡,甚至垂直。这时弹性非常小,甚至为零。而相反,若其平缓则弹性大。供给曲线也同理。那么弹性大小又有什么关系呢?弹性描述一个量发生变动时另一个量变动的程度。弹性小说明两个量的关系不太紧密,一个量有很大变动另一个量只有很小变动。如上图,价格变化幅度很大,但需求量变化却不太大,也就是需求曲线陡峭的情况。这里我们总结一个关于弹性的“拇指规则”:弹性、弹性,字面意思是“伸缩的性质”。那么就从这个字面意思我们把弹性理解为 “逃离市场的能力”。弹性大,说明伸缩程度大,可以轻易的离开市场。而弹性小,则伸缩程度小,自由度小,不能轻易逃离市场。由此拇指规则我们来解释上述问题:如果弹性为零,那么需求曲线垂直,说明消费者不能逃离市场。比如现实中对盐的需求,弹性几乎为零。消费者不能轻易离开盐市场市场。因此,此时征收0.9元税,那么消费者只能负担。这时可以肯定征税0.9元,价格会上涨0.9元。但是题目中的需求曲线不垂直,也就是弹性不是零。那么价格上涨,部分消费者使可以逃离市场,从而价格不能形成硬性约束,所以仅上升了0.5元。那么又怎么解释税收负担呢?如果消费者的弹性大,那么其逃离市场的能力大。当有税收加入市场时,其很容易逃离市场。不买需要纳税的物品,自然轮不到她负担税收。所以此种情况下,消费者肯定要负担少量的税,生产者自然要多。而如果生产者弹性大,逃离市场的能力强,那么其税收负担肯定要少。我们重看题目的情况,生产者的供给曲线比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平缓,即生产者弹性大。其负担的税收肯定比消费者少。其分担比例由供给曲线的斜率和需求曲线的斜率之比来决定。这便解决了上面的问题。由此拇指规则,我们也可以解释更多的问题:比如我们可很容易判断一些物品,如果对该物品征税,谁将负担更多的税负。比如奢侈品,对奢侈品征税,因为消费者容易逃离市场,故税负由生产者大量承担。再如土地,土地供给弹性为零,对土地征税,税负全部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这也是美国历史上著名“乔治的土地税”问题。总之,由弹性的大小再通过拇指规则可以解释很多问题。

  到此,我们不再继续讨论这道题目背后的东西。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这个简单代数题背后有着极其丰富的经济学道理。而且肯定可以发掘更多的东西。我们倾向于这样理解这个世界:与其说某种东西不存在,还不如说是我们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而没有发现其存在。正如一位名人曾经说过那样,即使是一粒砂子也有未被看到的东西。

  下面我们转而论述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这是一个十分热烈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的学界。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是能言善辩,妙语连珠。但是,事实似乎更支持经济学该应用数字的一方,尤其是国外的经济学界更是有力的佐证。但是反对方对经济学滥用数学的忧虑也是值得尊重的。许多甚至著名学府的学生的学位论文里,必须要有一些他们称之为“耍把戏”的东西,也就是要用一些数学,而且越“高深”越好,以掩人耳目,为文增色。否则,论文是很难通过或受到重视的。这确实是一种学术上的重大混乱。我们也深知,对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我们的认识也是很局限的,这里仅提出我们的想法。

  数学是用来解释世界的,是一套解释世界的逻辑框架。也许这个观点很难得到某些专业数学家的同意。但是我们仍这样理解数学的理由如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