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散文笔记》
第1节

作者: 赶路人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5-2-27 20:09:00
  自序
  少时读书,常听老师说古人的这两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时侯常常想书中怎么会看到黄金?书中怎么会看到美女?即使看到又怎么会激发读书的热情?真正读了几年书后,渐渐才对这两句话有了些体会。说者所要表达的也许是这样一种思想:读好书会给人的思维带来冲击,而这种思维冲击给人带来的快感是要胜过消费黄金,消费美女给自己带来的快感的。在读经济学的时候,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这种快感,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思维冲击。在我的平生里还没有一次这样的读书经历:我可以通宵达旦的读经济学而不感到丝毫的疲惫与倦怠。这种兴奋慢慢转化成一种信念:我是为经济学而生的人,也是那可以为理论而理论,为学术而献身的人。正是为了这种信念,我做了十分艰辛的尝试,并在其中感受到了痛苦和彷徨。然而,经济学就像一个天堂佳人,她的魅力让我心驰神往。我不能放弃她。常常听人讲,和人类蹩脚的计划比起来,上天的安排更别具匠心。我相信这句话,我为自己仍能在经济学理论里扬鞭龙马而高兴,虽然要为此付出不小的成本。这成本是值得的。经济学不仅美丽,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经济学还有一种凝重的责任。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我之所以对经济学执着沉迷,归根结底是为了解答一个困扰了几代求索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那便是,怎样才能振兴百年积弱的中国!这也正是我想要表达的心声。美丽加责任,谁能放弃?!

  写这本书,就是想把自己所体会到的兴奋传给读者。这里没有许多的经济事实和数据,只是以一种富有逻辑的方式去思考和表达现有的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学学生来说。必须对现存的理论进行完整而透彻的理解和把握。现代经济学不过是一套思维方式,是一套思维方法,而不是经济事实。各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各不相同,经济学是让学生们掌握这套方法,并帮助使用这套思想方法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人生存于制度中。有良知的中国学生除了该立志为理论而理论之外,更应该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希望学生们能以良好的思维来思考中国的经济事实,而良好的思维正是从这本书中所讲述的理论训练中获得。

  这里也没有理论的过高过深的表达,现代经济学大量运用数学,尤其是高级阶段,有很多东西我们至今也没有完全搞懂,数学背后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思想和含义?我们也相信这也是对绝大部分人提出的智力挑战。于是我们避开了这些内容。这本书里面的理论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阶段的主要内容,他们对这些理论是必须要加以掌握和熟练思维的。

  这里甚至没有学多教材那样条分缕析,框架分明的写作纲目,而只是以有逻辑的思路往下讲述,像是老师课上的讲义,但更像是经济散文。在写作过程中,这种思维的连续和恣意挥洒再次让我感受到了经济学的美丽和让人震撼。
  然而对读者的效果的好坏,由读者们自己去鉴评吧!常常喜欢吟哦“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自己的狂妄与无知也多少体现在了这本书里。但我不害怕,我是要和大家一起走的。前方,路正长……
  日期:2005-2-27 20:26:47
  第0章:从一道初级代数题看经济学与数学
  看下面这道题
  例,市场供给函数为Qs=500P-500,市场需求函数为QD=400-400P
  问:
  (1)市场均衡的数量和价格是多少?
  (2)假定对每单位产品征收0.9元的税,新的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又为多少?

  (3)厂商和消费者各负担多少税负?
  解:当Qs=QD时市场达到均衡
  此时500P-500=4000-400P
  解得P=5
  Qs=QD¬¬=2000

  若对每单位产品征收0.9元的税,那么征税后
  Qs=500(P-0.9)-500
  QD=4000-400P
  联立Qs=QD解得P=5.5
  Q=1800

  可见征税后价格提高了5.5-5=0.5元
  所以消费者负担税收0.5元,剩下的0.4元由生产者承担。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经济学问题而且是通过数学形式给出的,我们随后将详细介绍,以这种方式——数字和符号以及方程式来描述经济问题是经济学家们最常用的方法,并将其称为“经济模型”。在这里就可看到,经济模型也不是什么高深的概念。事实上,方程式甚至一组几何图形我们都称其为“模型”,经济学家常常用模型来解释世界。

  回到这道题上来,这道代数题在数学上到此应该算已经完成了——得到了具体而明确的数学。而这结果恰恰是数学所要求的。除了证明问题,几乎所有的数学问题都要求计算结果。其原因大概在于具体的数字能表达出清晰感。比如苹果和两个苹果给人的清晰感是不同的。
  但是这道简单题在经济学上却远没有结束。一个经济学者总是试图发掘那些藏在数字和方程式背后的经济学道理,或说经济规律。那这道题背后有哪些含义呢?
  我们现在根据这道题来提出一些问题。进而看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问题一:为什么QD(代表需求)可以用Qd=400-4P来表示,而 Qs(代表供给)可以用Qs=500P-500来表示呢?
  我们知道在数学上,Qd=400-4P如果在坐标上画出来,纵坐标表示P横坐标表示Qs,其表示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这个式子的含义是:需求曲线可以用一条向下斜的直(曲)线表示,而供给曲线可以用向上倾斜的直(曲)线表示,这是为什么?是否可以把两者换一下呢?学过微观经济学原理的人都知道,两者是不能互换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和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是基本的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这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石。问题是:为什么需求曲线要向右下倾斜(供给曲线也有同样的问题,这里不是重在讨论经济学原理,故仅以需求曲线为例)?这也就是Qd=400-4P这一代数式蕴含的经济学道理。事实上,这样一个问题在经济学界曾引起不小的争论。在解释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上,现代经济学几乎给出了很好的证明,包括从基数效用理论出发的解释和序数效用理论出发的解释以及许多高深的证明。可见,这样一个代数式背后有着很丰富的内容。需求曲线是不是在任何场全都必然的向右下倾斜?以弗里德曼、张五常等人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一部分人笃信需求曲线在任何时候都是向右下倾斜的,而没有例外。张五常甚至说,其毕生所学的经济学只有两招。其中之一便是需求曲线必须向下倾斜。并断言,如果需求曲线不向下倾斜,那么经济学也就不存在了。但是,经济学界也有许多人对此却颇有微词,如汪丁丁等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从数学上,如果QD不是DD=400-4P那么也不能和Qs联立来解了。但是从哲学上我们又倾向于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这一信条。在此信条指导下有人指出了“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但争论也很多。

  问题二:Qd=Qs意味着什么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