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代 – 全球经济大萧条》
第5节作者:
生于0715 那么,为什么日本政府要坚决戳破房地产泡沫? 为什么日本政府没有通过“地产强国”的方式,继续提升自己的GDP,然后在GDP上超过美国呢? 这就要回到经济学的定义上来,因为经济学不是仅仅的一堆数字,经济学要通过数字反映国民的生活状态。 所以,根据经济学的定义,人们应该问:在日本GDP停滞的15年中,日本国民生活是更好,还是更差了? 现在,饱受房价之苦的广大中国民众都能够体会出来,天价房地产带动的“强大”GDP增长,只会让广大民众陷入痛苦绝望状态。 民众宁愿要低房价下的经济“停滞”,也不要高房价带动的经济GDP“增长”。 因为,房价上升带动的GDP经济“增长”,只能是让少数控制大量地产的人获得暴利,而把沉重的成本转嫁给广大的民众。 这样的成本不仅仅是人们的居住成本,而且是要分摊到人们的食品、衣服、服务等各种成本之上。 这些沉重的成本,让广大中低收入的民众生活在痛苦之中。 那么,在过去日本经济衰退的十几年里,日本房价大幅下跌,让人们的居住成本也大幅下降。 另外,跟房价直接相关的生活必需品,也因为房价下跌而导致租房成本降低,零售价也在持续下跌。 而总体来说,大多数日本人的收入虽然停滞不前,但是因为房价大幅下跌、生活必需品价格普遍下跌,日本人反而觉得自己手里的钱更多了,生活更宽松了。 打个比方,在东京一个同样的生活社区中,人们是希望在1995年,年收入为6万元,但是房价200万元一套,年生活费用2万元(除房子外,每年4万元结余);还是希望在2010年,年收入降到5万元,而同样的房子价格降到50万元,年生活费用降到1.5万元(除房子外,每年3.5万元结余)?相信大多数家庭都愿意选择2010年的生活,因为1995年人们花50年的收入结余才能够买得起房子(假设房贷利率为零),得到自己的容身之所,这对人们来说就是买不起房子; 而到了2010年,人们用十几年的生活结余就可以买得起房子,贷款30年的话(假设房贷利率为零),不仅居有其所,而且生活还有不少结余。 很明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经济停滞带来的不是人们的痛苦绝望,而是人们越来越有希望,可以说生活更加宽松自然,也自然就更幸福了。 从这点来说,如果真的是美国背后势力的作用,用“阴谋”压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话,那么“阴谋”就是广大的日本民众的福音了,人民欢迎这样的“阴谋”。 可惜,这个功劳应该归给日本政府,是日本政府坚决戳破了“地产强国”的泡沫。 当然,还需要强调的是,日本能够产生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跟日本的金融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日本政府戳破泡沫,只不过是对过去错误政策的一个改正。 当然,这种主动改正的勇气仍然值得嘉奖。
那么,为什么说日本房地产? 因为,日本房地产不仅仅让日本国民的生活痛苦,更加严重腐蚀了日本社会的竞争进取心。 生产产品、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这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比如说,日本人在早期,每辆汽车实际上是亏本卖,靠国内的利润贴补国外的亏损。 到后来,经过长期持续地努力,以及一波三折的发展,日本每辆汽车从几十美元,到几百美元,到后来丰田一辆汽车赚一千多美元。 这样赚的“辛苦钱”,哪里有买块地然后坐等着十几年后升值几十倍,来得轻松快乐。 那么,汽车大亨天天需要工作,长时间工作,即使有钱也没有时间享受;而房地产大亨只需要坐到那里,就可以赚到比汽车大亨更多的钱,而且更好的是,富余得只剩下时间和金钱了。 那么,双方生活状态的对比,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从世界范围内,那么对比就更加明显。 1990年代世界首富曾经有过日本人,是房地产商,家里非常奢华,而且全是种的绿色植物,生活环境极为享受; 而在1980年代,沃尔玛创始人山姆 沃尔顿也曾经是首富。 沃尔顿的特点,就是全身穿着自己店里销售的廉价衣服,每张纸都要两面用,然后出差做经济舱,跟别人一起住标准间。 通过房地产首富和汽车公司老板、沃尔玛老板的对比,人们就很容易得出谁的生活是更值得追求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房地产能够持续强国的话,那么所有人都愿意做房地产老板。 但是在美国,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机会做房地产老板。 像美国著名的房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表面上非常风光。 他还是个才子,写了多本畅销书,还做了一个著名的真实职场训练的电视连续剧《the Apprentice(飞黄腾达)》,红遍了美国甚至世界,还曾经考虑参加过美国总统竞选。 但是,这样一个生活奢华、处处风光的房地产大亨,其个人财富才数十亿美元。他跟山姆 沃尔顿和沃伦巴菲特这些坐拥几百亿美元的简朴吝啬的老头子们相比,财富数量相差太远。 而在日本,当时的环境让房地产商成为首富,形成了非常强烈的示范效应,人们更多地想着通过投资和投机,觉得自己可以“用钱赚钱”,而不是通过自己的99%汗水+1%的灵感(爱迪生对于天才的定义)来赚钱。 于是,“财大气粗”的日本人开始大量购买美国资产,包括美国的土地(尤其是大半个夏威夷)和美国企业,觉得自己有了钱就可以有了一切。
日期:2010-06-11 17:38:04
3、产品品类生产与国民收入
----企业竞争就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竞争的重点在于“高、精、尖、新、特”。 集这些特点于一身的“小产品”,对于国民收入起到关键作用。
竞争就是此消彼长的过程。 当日本人把精力放在房地产和企业收购上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美国人的顽强竞争精神。 日本人更没有意识到,美国人的竞争精神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压制。 或者说,房地产业不仅造成了日本GDP的停滞,更在很大程度上腐蚀了日本人的进取精神。 而在日本人达到“地产强国”最高丨潮丨的时候,美国人出手了。 苹果本来作为IT公司,与索尼“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某一天索尼突然开始发现,苹果正在跟自己展开正面竞争,开始瓦解自己的生存根基。 而苹果的竞争,就是根据当时的形势,通过1%灵感的闪现而开始的。 1968年,索尼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建立了日本第一家合资唱片公司——CBS/SONY公司,迈出了进军音乐娱乐业的第一步。索尼创始人之一的盛田昭夫从决定与CBS合资之际开始,就将“软件”业务与“硬件”业务一同定位为索尼集团的核心业务,认为“硬件和软件是索尼集团的两个车轮,必须使之同时运转”。 到1989年,索尼通过股票市场中公开购买股票,收购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当时日本企业垄断了磁带录像机、录音机、电视机和随身听等电子硬件产品的生产,那么进入内容软件市场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GDP上非常强大的日本人开始变得目中无人,没有想到当时已经明显“没落”的美国,开始了全面的数字化转型。 美国以互联网为核心,构建的庞大数字设备和软件系统终于开始成形,美国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让模拟时代的日本技术全面过时。 另外,网络音乐盗版让音乐内容生产商损失惨重,这些生产商开始陷入绝望状况。 而苹果本来作为传统意义上的IT企业,看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于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创造出优美精致先进的iPod +正版音乐互联网销售iTunes的商业模式,一方面销售自己的iPod,另一方面销售正版音乐,既保护了音乐制作商,又获得了无成本的利润。 苹果依靠这个模式,不仅迅速占有美国市场,而且在日本市场也很快占有优势,切割索尼曾经垄断的市场部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