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来解读历史》
第19节

作者: Lov_vinccy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14 21:28:11

  第四部分——我爱五铢钱
日期:2012-05-14 21:29:17

  4.1天上掉馅饼的传说
  问大家一个问题,“天上会掉馅饼么?”
  的确,一般人的你我,思维上都认为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问题是,不管你信不信,中国这两千年来一直有人试图从天上接馅饼,到今天依然如此。
  更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很多的他们的确也接到了馅饼。

  怎么回事呢?
  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前,青铜货币数量比较少,奴隶们不可能用钱,而平民之间也大都停留在实物交易阶段,货币的使用主要限于奴隶主和大商人们之间,货币价值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实际重量和成色,因为大家都是干这行的,所以钱币贬值不大行得通。
  不仅如此,只要有有能力、有地位,有铜料、有模具,不管是布币、刀币、环钱还是蚁鼻钱,也没有谁限制民间铸造钱币。
  可不嘛,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反正凝结在这些铜币上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谁造不是个造啊?
  允许私人铸钱?听起来很神往?
  照这个理解,我搞一台高分辨率的彩色打印机,把手头的一张一百元大钞扫描了,然后唰唰唰的打印出来,拿出去就能当一百元花,那该多爽快?!
日期:2012-05-14 21:29:42

  别做梦啦!
  古代用铜钱那会儿,要“印钱”,首先得有铜料来源,也就是铜矿山,还得有开采能力,若是没有铜,任凭天王老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其次,你得有铸钱的模具和庞大的冶炼设备,还得能雇得起相应的人,否则像打铁匠一样,半天打出来一枚铜钱,连你自己的体力成本都不够。
  第三,能源很关键,你得炼矿、你得融化铜水,这都得烧多少柴禾和木炭,你要是不想自己当砍柴郎,就得先有一大笔钱雇人给你准备好能源。
  更关键的是,由于货币贬值行不通,铸钱一定要保证铜钱的重量、成色,才能有信誉、有市场,这样以来,铸钱少了根本就不可能有啥利润,除非你“做大做强”,像现代企业一样讲究一个“规模效应”。
  想想以上这些条件,有哪一个你不满足,你就先闪人吧。
  所以,虽然那时不限制私人铸钱,但能铸得起钱的,也就只能是政府,或者拥有矿山的一些贵族王侯,一般人,也就只能做做白日梦罢了。
日期:2012-05-14 21:30:23

  从战国后期开始,随着商品和贸易的深化,GDP持续增加,社会经济交流日趋活跃频繁,普通老百姓也渐渐发现携带青铜货币的方便。
  用广告词来说:“身带铜钱,一身轻松,购物消费,随时随地。”
  那感觉、那爽快,是以往吭哧吭哧扛一袋麦子换三只鸡那样的交易能比的么?
  一旦老百姓开始习惯用铜钱了,就有人开始动歪心思了。

  的确,无论中国还是西方,自从标准的金属铸币出现以来,由于是通过数字标定面值而不是客观称重的方式来实现流通,所以那些发行货币的人或者政府,经过“用心钻研”,都逐渐在这其中找到了如何让“天上掉馅饼”的秘诀。
  那就是:铸币贬值!
  金属铸币的贬值方式呢,总结起来一般有三种。
日期:2012-05-14 21:31:23

  第一种,说白了就是缺斤少两,降低铸币重量。

  比方说本来某种铸币重量是12铢,铸造的时候我给搞成8铢或者4铢,让他缩小一点、变薄一点,卖东西的人一般也不会注意得到,这样岂不是就从容实现了“一分钱掰成两瓣化”的目标,购买到的东西自然也就翻倍了。
  别看就一个降低重量问题,也照样能给搞得“没有最轻,只有更轻”。
  有许多时候,在政府强权执行下,降低重量都给搞得明目张胆,情景恶劣的时候,出现了榆荚钱、鹅眼钱等小的不能再小的钱,甚至还有里边方孔无限大外面只留一个圈儿的铜钱(专业的词儿叫“涎环钱”)。
日期:2012-05-14 21:31:44

  第二种,是虚增铸币币值,说白了就是玩数字概念。

  比方说当前铜钱重量是5铢,我发行一种重量只有6铢、7铢或者10铢的钱,却规定这种钱一枚当以前的钱10枚、100枚、甚至1000枚,这样以来,天上的馅饼哗啦啦哗啦啦的往下掉,我这个铸钱的人岂不是嘴巴都要笑歪了?
  别笑,历史上无数次有人干过这样的事儿,大赚而特赚平头老百姓的钱,比较典型的就是三国时期以“仁义”和“正统”而闻名的那个刘皇叔和诸葛亮。
  更恶劣的是,有时候这种当百或当千大钱还越铸越轻,到后来当百大钱或者当千大钱在重量上甚至搞得还不如最初“被当百”或者“被当千”的那种最小面值的钱重!
日期:2012-05-14 21:50:56

  第三种,就是以次充好,采用更加便宜的贱金属替代较贵重的金属,降低材料成本。
  这个嘛,应该先要有个认识,那就是银比铜贵、铜比锡贵、铜比铁贵、铜比铅贵。

  比方说,本来是银币,我给改成镀银铜,再改成纯铜,再改成铜镀锡,再改成纯锡,再改成铁镀锡——这件“钱能生钱”的事儿,最早就发生在古罗马著名的迪纳利乌斯(Denarius)银币身上。
  在咱们中国古代,为了防止铜钱生锈,一般也都加点锡(叫“白铅”)和铅(叫“Α保退嫡飧霭浊Π眩腥思�3%,有人加15%,高的时候,有人加到40%,还有人100%用锡。
  中国从南北朝时期,就有朝廷试图用远比铜要低贱的铁来造钱,到了北宋和南宋,全国还形成了多个流通铁钱的“特别行政区”。
  在唐朝灭亡以后的五代十国期间,不仅许多国家都制造了铁钱,更有少数几个国家还搞出来“铅钱”这种玩意儿让老百姓使用呢!
  如果你要是认为这已经到“聪明绝顶”了,这说明你智力还不够。
  中国在隋朝的时候,出现了糊纸板和稻壳当铜钱使的事儿。
  更加让你吐血不止的是,在晚唐时期,有个居住在幽州城(现在的北京城)的大军阀,居然强行规定老百姓捏泥巴片当钱使——真是听说过无耻的,没有听说过这么无耻的!

  以上三种铸币贬值的方式,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都被反反复复的使用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