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权力场——大明王朝的最后弈局》
第2节作者:
麻辣摇滚 在熹宗时代,客氏是以熹宗的乳母兼保姆身份留在宫中的,但是秽闻传出,外廷官员舆论四起,强烈要求客氏从宫中迁出,熹宗首鼠两端,不置可否;魏忠贤以一人PK千万人,终于留得客氏在宫中。
而客氏也终于以其强悍作风打造了她的乳母传奇:每外出,必八抬大轿,有闪让不及者,立马打死。很多人为此付出了代价,很多官员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给事中朱钦相、倪思辉上疏指责这种女强人作风,被罢官;御史王心一上疏救他俩,结果把自己也搭进去了。魏、客二人构成了大明官场的最佳男女铁血组合,更要命的是熹宗也友情加入,使男女双重唱变成了男女三重唱。每逢客氏生日,熹宗再忙也要亲自前往祝贺。于是一边山呼万岁,一边高呼“老祖太宗千岁”。当然少不得还要喊一声魏忠贤九千九百岁。
这是大明王朝的铁三角。熹宗已去,铁三角去了一角,但依旧坚固无比。
是动魏忠贤,还是动客氏,或者……两个一起动?
崇祯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他看上去悲伤无比却又淡定从容,送走了先帝又册封了后妃,一个都不少却也一个都不多。该赏的一定要赏,该罚的也一定要罚,是谓赏罚分明。但唯独对魏忠贤和客氏,他“摘”出来拎到一边,对弹劾魏、客及其党羽的奏章看都不看,置之不理。
对魏忠贤和客氏,崇祯的态度是不赏也不罚。
沉默。
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这是阴得能滴出水来的沉默,但也可作另外一番解读:优待魏忠贤,这是熹宗的政治遗嘱。也许,崇祯不想做让先帝九泉之下不得安宁的事?
崇祯无法言说。他没有心灵知己。在这空旷的紫禁城,他是整日与几百个心怀鬼胎的大臣们朝夕相处的孤独的君王。最热闹的地方最孤独。他的黑夜的确比白天长。
一切都寂静得可怕,犹如下围棋进入了长考。对手沉沉睡去,而倒数读秒的声音却滴滴答答清脆可闻。
还有下一步吗?
崇祯背过身去。
魏忠贤迟缓地出手了。
在熹宗过世仅仅八天之后,九月初一,魏忠贤向崇祯提出辞去东厂总督太监的职务。
这是以退为进,这是叶落知秋。
崇祯出手很快:不许。
魏忠贤以往自己听错了,他匍匐在地上慢慢抬起头来,接触到了崇祯的目光。
那目光里有什么啊?什么都没有。
崇祯看向魏忠贤的目光是空洞无力的。魏忠贤在那里面看不出崇祯的喜怒哀乐。
一个18岁的青年,拥有如此老成的目光,这让魏忠贤有一种棋逢对手的感觉。
他很快出手了第二招。九月初三,客氏请求从宫中迁回私宅。
这一次,崇祯犹豫了好长一阵时间,才轻轻地吐出了两个字;准奏。
但是在魏忠贤听来,这两个字如洪钟大吕,在他耳边爆炸开来——到底是动手了。想当初,熹宗在时,多少人想把客氏从宫中迁出而不得,现如今,先帝尸骨未寒,客氏却不得已要挪位了,看来这是崇祯要把我魏、客二人分而治之啊……魏忠贤揣摩着崇祯的用意,借檫汗之际偷眼向他瞧去,却不料看见崇祯正双眼死死盯着他,一言不发……
日期:2012-03-31 11:07:04
第三节多米诺骨牌
这世界上有一种骨牌叫多米诺骨牌。
任意的两张骨牌都站在互相照顾得到的位置上,形成团结就是力量的态势。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成千上万的骨牌犹如长城蜿蜒曲折、蔚为壮观,看上去坚固无比。
但是只要轻轻地给出第一推力,一切就都改观了。
客氏出宫似乎成了魏忠贤骨牌的第一推力,难道一切就此改观?不过,魏忠贤却不敢确信这一点。
因为他差不多把整个大明朝的官员都打造成魏忠贤骨牌了,怎么玩,崇祯难道真想豁出去玩?
九月初四,因为巴结魏、客而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体乾作垂垂老矣状向熹宗提出辞职申请。按《大明律》,司礼监掌印太监位在掌东厂太监之上,但王体乾为了巴结魏忠贤,平素竟甘愿屈居其下。现如今,作为堂堂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主动跳出来为魏忠贤骨牌充当牺牲品,明摆着是向大明朝的皇家威权叫板……
崇祯百感交集:这就是大明朝的官吏队伍啊。他分明听到了魏忠贤的嘲笑声——一起玩完!一起玩完!
当然了,崇祯是绝对不会陪魏忠贤一起玩这个火的——大明朝的宫殿,还轮不到他魏忠贤来烧。
18岁的崇祯以无比诚恳的态度挽留了王体乾。他甚至说了这样的话,皇位可以不做,老王绝不能走,他推心置腹、声泪俱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竟感动得老王发自肺腑地表忠心,就差说出是魏忠贤在背后指使他这么干的了。
这一回合,算是崇祯赢了,魏忠贤在心里也是忍不住要叫好:这皇上,孙子装的,比我还到位。所谓大丈夫能忍人所不能忍,看来这大明朝不是我的就是他的了。
的确,这世界上的事说到底是个人心的事。人心说小就小,说大就大。大明朝的官员那是何等的火眼金睛。别的本事没有,洞察人心的工作天天在做。几百个人,整天在一个大房子里挤着挨着,你琢磨我,我琢磨你,任何的风吹草动、风生水起、身未动形先动,那是一眼便知。
大明朝的官员,真是太有才了。
崇祯很快就感觉到了他们才气逼人。九月十四,右副都御史管南京通政司事杨所修义愤填膺地站出来,弹劾魏忠贤的亲信兵部尚书崔呈秀、工部尚书李养德、太仆寺少卿陈殷、延绥巡抚朱童蒙等人,说他们不孝,父母过世了不在家丁忧,有违崇祯刚提出来的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他同时弹劾吏部尚书周应秋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混日子,提拔官员老是在搞平衡、和稀泥——
“做人的底线到哪里去了?为官者的良知到哪里去了?”杨所修大声疾呼。
崇祯马上就明白,杨所修太他妈的有才了。眼毒,一眼就看出我挽留王体乾的口是心非;脑瓜灵,知道我跟魏党誓不两立,马上就弹劾魏党的一干人等;主意绝,将魏忠贤先“摘”出来,以跟魏党无关的理由将他们放倒。
但是,真能放倒吗?是今天放倒还是以后放倒?放倒以后会不会留下政坛后遗症?崇祯在思考,官员们屏住了呼吸。
只可惜,魏忠贤是不容崇祯思考的,他马上提醒了崇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些官员父母过世了不在家丁忧都是因为先帝夺情而留任的结果,对这样尽忠体国、公而忘私的同志,不但不予以表彰反而一棍子打倒,这以后朝廷的工作还要不要人做了?而吏部尚书周应秋同志,那绝对是坚持原则的好官,那杨所修不就是他老人家提上来的吗?
魏忠贤的话让崇祯很难反驳。魏党真是根深叶茂啊……一刻钟后,崇祯宣布退朝,没有留下任何旨意。于是满朝文武官员都知道了崇祯的为难,也知道了局势的微妙之处。山雨欲来风满来,崇祯和魏忠贤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死磕,成了众官员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了他们权衡自己进退之道的风向标。
也许一切会在明天发生,也许在他们有生之年,一切都不会发生。他们将带着巨大的悬念和好奇心长眠于九泉之下,让他们永生永世不得安宁。
也许会这样,谁知道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