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海内鸿宝血雨腥风那段真实的传世历史》
第46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14 15:30:54

  --------------------------------
  纪实文学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端方都有哪些藏品分类著书了呢?又著了哪些书目?
  查了一下有关资料,显示的书目有六集:《壬寅消夏录》、《匋斋吉金录》及《匋斋吉金续录》、《匋斋藏印》、《匋斋古玉图》、《匋斋藏砖记》。
  1902年成书的《壬寅消夏录》是端方所藏书画集中的著录,共24册记载了端方所藏从东晋至晚清的书画艺术品,其中唐以前约20件,宋元90件,明约80件,清120件。
  1909年成书的《匋斋吉金录》及《匋斋吉金续录》是端方收藏青铜器的著录,《匋斋吉金录》,二录共十卷,共计429器。其中,第六卷专集端方所藏佛像,其中宋一座,北魏十座,东魏三座,北齐两座,北周一座,隋七座,唐六座。在《匋斋吉金录》及《匋斋吉金续录》并没有毛公鼎的相关记载,难道是当年的端方精品彝器太多,以至毛公鼎都不屑上录?这个书者不得而知,在此估妄猜测为,毛公鼎为后得,来不及加入书中吧。因为古人一本书的写成到出版,非一、两年时间就能搞掂,费时很久。

  略晚于吉金录的《匋斋藏石记》是专门记载端方所藏石刻的专辑。共四十四卷共计628件碑刻,年代自汉至元,范围广于全国各地,形式不仅有古碑、造像、石经、墓志铭,还有泉范、塔记、井栏、田券、造像记等等记载所存碑文。端方本人亲撰考释文字。
  《匋斋藏印》集端方所藏历代古印1896方,印谱所录皆古官私印。
  《匋斋古玉图》共编入古玉150器,并加说明考证。
  端方尚有两卷藏砖录为《匋斋藏砖记》,收入的皆为汉代罪人墓地的砖铭。
  综上著录而言,端方开一私人博物馆已是绰绰有余!此类海量藏品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唯帝王家才能压之。
  端方死后,其藏宝四下散去,分流到世界各地,除了一些名器有所记载,更多的都不见了踪迹。精品非一般藏家所能购买得起,但端方那些普通的收藏,艺术价值远高于经济价值的藏品,更多地则是散落民间,致使当时许多文化人都加入了购买端氏藏品的队伍中。比如,1916年10月29日,鲁迅在日记中也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午后往留黎厂(书者注:即琉璃厂)买端氏藏石拓本二十七种三十三枚,又别一枚(戴氏画像),共直八元。
  据鲁迅日记所载,当时鲁迅在民国教育部供职,经常到琉璃厂寻宝。据传,仅他一人买回的端方藏石拓片,就有930件之多。
  1906—1909年,端方代任两江总督。
  什么是两江总督呢?
  两江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叫两江总督。
  从时间上来说,端方派人去苏州潘家是可信的,他那时居于南京城,与苏州甚近。再从端方收藏之丰来说,他想收购大克鼎与大盂鼎也是可信的。在这之前,端方已经成功购得陈介祺遗留下的彝之重器毛公鼎。
  陈介祺1905年病故后,端方查访到毛公鼎的下落,并与陈介祺的后人相谈而购得,具体买金是多少,有无采取威胁利诱之手段,在此不加分辩,也无从考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后人在谈及端方时,流传其曾经以权势压迫潘祖年让出大克鼎和大盂鼎,这点在书者而言不足信。如果当时端方真如此行事了,凭其显赫权势,岂是没落的潘家之势力把能抵挡?后来之所以这般去说道,大概是因为端方是满人,又是权贵之故吧。中国人自古媚权势又仇恨权贵,想想也是种必然的“演义版本”,符合小说的“有正有邪”之手法。

  据说,端方家把女儿嫁给袁世凯第五个儿子克权,曾想以毛公鼎陪嫁,未果。后来,此鼎被端方后人抵押在天津华俄道胜银行,无力赎回,落入他人之手,最后由上海商人陈咏仁购得,并于1946年献给国家,现藏于台北故宫。
  回到故事中来——
  潘祖年招待来客的同时也弄明白了来客的意图,他是受两江总督端方之命来购买大克鼎和大盂鼎的。潘祖年当时就犹豫了,他不想把亡兄之物卖了,但又怕得罪权势的端方。权衡之下,潘祖年告诉来者说,“我府上已无这两件彝器,当年在京城时,家兄突故,家嫂一个妇道人家,又因悲伤过度,没能看住家业,以致诸宝遭盗,甚是可惜……”
  福开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