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就是GDP》
第37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8-31 13:16:16

  在粗放的旧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下,日本帝国为寻求商品市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供应地,同时实现国富兵强,必然要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但是中国人在研究古代日本和近代日本时必须注意如下几条细节,而这几项通常容易忽视了。
  日本是个东亚大陆边缘的岛国,在经历了早年的自大狂傲期后,很快折服于大陆盛唐帝国的超级农耕文明,并进而全面向唐体制、唐文化靠拢和模仿。古代日本的政治和文化精英,晓习汉学、熟通汉道,在了解或目睹身边大陆上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叱咤风云、创立惊天动地事业的历史时,深为本民族没有机会施展手脚而自卑和艳羡。这种混合了岛民特有的自卑又渴望效仿大陆民族风光的潜意识是后来丰臣秀吉和日本帝国屡屡试图涉足大陆事务的根本内在心理诱因。

  古代日本政治集团和文化界自诩继承了中华经典农耕文明的真传衣钵,在蒙元入主中原后炮制“崖山以后再无中华”的说法。日本自平安时代开始,实际最高政治首脑----武士集团领袖的正式官号都是“征夷大将军”,他们在南宋灭亡后自认为是正宗的中华文化代表,贵族也一向称为“华族”、“士族”,为干预大陆事务提供理论依据。
  日本帝国的创建者集团及其后继者,内心主要的楷模国家实际是大不列颠帝国,英帝国也曾经长期是日本的战略盟国。虽然日本帝国在法律和陆军军制上学习德国的更多,并且后来与英帝国分道扬镳。
  日本帝国宣扬的“皇道”和“大东亚共荣”并非简单地掩饰侵略的口号,他们确实有真实的想法和计划(当然这些是不可能被受侵害的民族接受的)。近代日本的著名政治家伊藤博文曾咏诗言志:“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古名!”(他计的利当然是日本国的利,求的名则是在大和民族中的显赫威名)。虽然此君历史上对中国人犯下过不可宽恕的罪孽,但如果冷静客观地看待和评价他,伊藤博文的很多地方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当年的日本帝国统治集团中,虽然有很多狂热狂妄的军国主义分子,但类似伊藤这样有远见有抱负有手腕的所谓“日本仁人志士”确实大有人在,朝野上下这批人力量的聚合是日本帝国企图“肇八荒于宇内”的中流砥柱。日本帝国当年采取的国际策略显然是最古老的“远交近攻”术。他们计的利当然是日本国的利,求的名则是在大和民族中的显赫威名。

日期:2010-08-31 13:18:16

  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日本人从自大膨胀到狂妄,最终帝国迷梦在二战中被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力量的铁拳彻底击碎,岛国几乎被轰炸成一片废墟,经济上倒退了几十年,本土也被美国占领军独家控制。但是恰恰是这次摧毁性的打击,反而在日后催生了一个更健康而成熟的大和民族,在废墟上崛起了让人尊敬的现代日本。
  二战后的日本、德国可谓经济上窘困至极,国家到处是残垣碎壁,很多国民流离失所、衣食堪忧。然而就是在这种经济完全破产的情况下,顽强的日本与德国并没有花费太久的时间就再度跻身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之列(日本1968年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是被政治割裂肢解的国家,日本则本土一向缺乏主要的工业原材料资源,他们是如何导演并实现经济奇迹的?这是吸引世界经济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长盛不衰的课题。

日期:2010-08-31 13:20:14

  单就日本而言,究竟是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重建和起飞?
  我们先来看看在中国比较流行的若干基本看法。
  哥发现不少中国人普遍视韩战为日本经济恢复的主要契机,日本民族的顽强意志则常被看作主要精神法宝,日本被去势后没有国防负担、军费开支压力小被某些人津津乐道,还有部分中国人挺喜欢拿1964年东京奥运会来说事。自然更多的理性者在日本人精明的企业管理方法、日本的财团企业制度、日本人的团结勤奋、日本的贸易立国战略方面寻找原因。
日期:2010-08-31 13:28:55

  韩战带来的“特需”及“战争景气”对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很重要,但是并非必不可少又堪称决定性的力量。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是美苏争霸和冷战,日本列岛作为美国控扼苏联东翼和防范红色中国的基地,没有朝鲜战争也会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持和经济资助。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1948年就已经明显的180度大转变了,从之前的尽量削弱日本国家改为扶持日本资本主义,目标是将其改造为美国推行亚洲政策的“远东工厂”。斯大林为缓解苏联在西翼的压力,北朝鲜前领袖金日成首相为实现南北统一燃发的半岛战火不过是增强了美国的投入、提前了趋势的来临而已。

  再看越战的例子就更容易看清楚。同样出于冷战和防范共产主义扩张的目的,美国先支持法国,后来索性直接干预和参战,前后在越南折腾了超过一万天。越战期间,美国在南越投入了远超过韩战的资本和力量,对南越的吴廷艳政府和后续的军人集团政权在军事和经济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地扶持(这场举世闻名的越战当年几乎让美国丧失首霸地位,可见经济付出代价之重),时间也远远超过半岛烽烟的短短数年。当年南越的主要城市由于美国的援助和美军消费相当繁荣:西贡、岘港的海滩上南越有产者们衣着时髦地嚼着口香糖、喝着可乐度假休闲,市区青年男女骑着摩托轰鸣而过,电影院里经常客满,和美军做生意的南越商人更是大赚特赚、陡然暴富;即使农村也在美国顾问主导下进行了所谓的“凤凰绥靖计划”,完成了土改和乡村选举。然而南越的经济尽管因外力而繁荣却从未象日本那样起飞,为什么?问题并不在于后来北方越共的接管,而在于日本国民的工业社会人素质远超过南越国民,南越的经济主体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缺乏工业化意识、没有工业化的底蕴。

  此外众所周知,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是1955—1965年间,在这一黄金时期日本才被西方惊呼“太阳又升起来了!”。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韩战并不构成日本恢复的核心原因。
日期:2010-08-31 13:31:12

  再看所谓坚强意志的作用。有一个事实聪明的中国人应该看到和接受,意志只有在事件型的人类活动及普通的劳动过程中才可能发挥作用,意志即使再顽强也对掌握某项高级技术或者发明复杂而尖端的效用作用有限。意志顽强者可以超长时间地工作,长期地承受压力,战胜普通的环境艰苦和物质匮乏,但一般而言意志无法创造灵感和窍门。这种心理性的坚强精神只有借助知识、智慧和先进的物质技术保障,才可能发挥出惊人的力量。所以我们在下节探讨中国经济时可以发现新中国早期人民重建家国、战天斗地的热情和斗志固然可钦可敬,但实践表明“人定胜天”这种唯意志论是不科学的。

日期:2010-08-31 13:34:45

  日本政府战后最终选择放弃中立立场,投身西方阵营,纳入“日美安保体系”,从而正常的国家防务开支大大缩减。能省钱当然是件让人愉快的事情,但是关键是省下来的钱日本人派到什么用场上了。
  查阅《日本教育年鉴》和文部省历年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在1950—1960年间,公共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加,1960年此项经费占到政府财政支出(包括国家和地方两级)的21.5%;80年代的比例关系基本稳定在18%水平;2001年文部科学省的预算占日本政府预算的13.52%,都道府县(相当于中国的省)的地方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占比为25%--28.5%,市町村(相当于中国的区县)也有专门的公共教育经费预算,比例从15.3%—17.6%不等。日本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战后困难时期的4%水准逐步上升并长期稳定在7%以上。进入九十年代后,日本社会才因为年轻人普遍成婚推迟、家庭生育率低和人口老龄化,公共教育开支比例才略有下降。

  对比日本的教育开支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总体来看日本的公共教育经费增长速度高于政府财政增长收入。同时日本公共教育经费管理的特点是优先保证义务教育(长期超过预算比例的半数)。
  大家还应该知道,公共教育也就是公费教育在日本通常占到2/3的比例,还有1/3源于私校、企业和家庭的投入。这些数据表明,二战以后日本社会对教育是极端重视的,日本百姓在衣食无忧、生活富裕的基础上依然保持了良好的主动在教育上花钱的好习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