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清朝很精彩—好看的清朝全景史诗》
第36节作者:
山海雄风 日期:2012-05-08 22:17:47
两种方案的优缺点鲜明,简单来说,就是说每年用巨额的饷银去换取对辽西的军事占领和一条山海关外的马其诺防线是否值得,是否有必要?因而说哪种方案更好,取决于以下两点:
一是如果只在八里铺设重城,山海关能否守得住。
二是如果明军紧缩防线,退守山海关,后金是会进驻辽西,还是因兵力不够和担心明军在大凌河和三岔河断其后路而仍只保持在三岔河以南。
不过这两点的答案我们永远找不到,因为历史没有假设。但可以证明的是,王在晋的方案也并非一无是处,如果他的方案被采纳,或许历史会是另外一种结局,当然,只是或许。
个人认为王在晋的方案不被接受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明朝的气节,大家众所周知,终明一朝,明朝未曾割地,赔款,甚至也未曾和亲,正所谓天子守国门,连皇帝的家都建到了最前线,其中的气节和骨气可见一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在晋的紧缩防守的策略越不如袁崇焕的主动防御的方针受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
王在晋的方案虽有可取之处,但他在山海关半年时间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他除了安排重城项目很积极外,在治军等方面可以说是昏昏噩噩,士兵不但缺乏训练,而且军心涣散,精兵强将没练出来,逃兵逃将却是屡见不鲜。这半年对于明朝来说是失去的半年,王在晋功不可没。
其实这不能全怨王在晋本人,翻看他的简历不难发现,他做过的官都是布政使,巡抚一类的,虽然后来当上了兵部侍郎,但也是赶鸭子上架,其本人并没有带兵的实际经历,甚至连袁崇焕和孙承宗的游历边关的经历也不曾有。
孙承宗是个忠臣和能臣,但不是圣人,在劝说王在晋无效后,他在给自己的学生明熹宗上课时,提出了撤换王在晋的建议,明熹宗同意了,将王在晋调到了南京做兵部尚书。
王在晋离任后,重关项目立刻下马了,自此无人再提。而孙承宗和袁崇焕所主张的关宁锦防线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日期:2012-05-09 18:39:36
王在晋被调走后,孙承宗自荐为辽东经略,他的着眼点,便落在了宁远城身上。
宁远城没有悠久的历史,他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也没有显赫的地位,不用说沈阳和辽阳,就是与开原和广宁比起来,也只能算是小兄弟。他就像一枚其貌不扬的贝壳,默默的躺在辽西的海岸上,直到一个独具慧眼的拾贝者将它拾起,洗去它身上的泥沙,现出其光彩照人的本质。
这个拾贝者就是袁崇焕,他的荣耀将紧紧的与宁远这座城市连在一起。
但正当孙承宗要大展手脚时,“经抚不和”又降临在他的身上。原本熊廷弼和王化贞被处理后,朝廷在辽东只设经略,不再设巡抚。孙承宗当上经略前,有一个人时常在他眼前晃悠,这个人叫阎鸣泰,当年奉熊廷弼之命从辽阳到沈阳查看,半道大哭而回的就是他。不过他虽然胆子不大,但很善于伪装,竟得到了孙承宗的信任,孙承宗当上经略后,他也当上了辽东巡抚。
这位老兄当了没多久巡抚,就觉得孙承宗什么事都管,自己手中没什么权力,于是托病辞职回家。他走后,辽东巡抚换成了张凤翼。
张凤翼和王化贞一样,都是东林党人、当朝首辅叶向高的门生,他为人比较温和,但他有一个弱点——胆小惜命。
正在此时,孙承宗计划修筑关外的几座城池。张凤翼听说后,认为孙承宗很快就要进京去申请资金,这样的话,辽东事务就会全部交给他。他心中非常害怕,立刻上疏要求不出关,只在山海关待着。
他的奏折没有送到明熹宗手里,而是被首辅叶向高退了回来,附带送了几个字“不要给我丢人现眼”。
张凤翼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出关。此后的日子对于张凤翼来说,只需四个字概括“提心吊胆”。恰在此时,传言中左所发现了后金军,张凤翼听到后,好似热锅上的蚂蚁,但他知道自己跑回去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只好先将自己的老婆送回了老家。
日期:2012-05-10 23:36:12
就这样,张凤翼又硬撑了些日子。终于有一天,极度抑郁的他说出了下面的话。
“孙承宗把我放在这里,是想杀我啊!大明就是放弃了整个辽东,也很兴盛啊,大宁,河套不也都放弃了吗?不也啥事没有吗?天底下只有他一人想复辽,可他复的了吗?”
孙承宗身为帝师,底气十足,脾气也跟着火爆。他得知后,立刻上疏告状,很快张凤翼如愿以偿的被免职了。他的免职还真不好说是他的胜利还是孙承宗的胜利。
孙承宗掌握大局后,便令袁崇焕和满桂二人守宁远城。袁崇焕领命后,便到宁远城验收城建工程,这时才发现宁远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豆腐渣工程,别说抵御后金,就是住在里面,都不放心。
原来广宁之战后,在熊廷弼坚壁清野的政策下,宁远城已是一片废墟。孙承宗命令在觉华岛的祖大寿修筑宁远城,祖大寿当年受袁应泰之命援救西平堡,兵败后退守到觉华岛。祖大寿接到命令后,多了个心眼儿,他觉得进守宁远的策略不会真正的实施下去,于是开始磨洋工,外加偷工减料。
袁崇焕明白,城建工程可不是儿戏,否则后金攻来时用刀把城墙砍塌了可就不好玩了。于是他重新制定了标准,责祖大寿等人重修。
搞定城建后,袁崇焕安排了一场大游行。我们来看下这场游行的计划表。
游行时间: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
游行人数:一万二千
领队:袁崇焕 马世龙 王世钦
路线:从宁远出发,途径右屯,广宁,十三山,然后大摇大摆的从后金守军眼皮底下走过,再在辽东湾乘船返回宁远。
游行带来了三个作用。一是向后金显示了实力。二是安定了人心。三是游行过后,袁崇焕又官升两级。当然,这个应该是个副作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