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清朝很精彩—好看的清朝全景史诗》
第35节

作者: 山海雄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04 23:44:25

  这个人叫孙承宗,字稚绳,河北保定人。他的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中过进士,当过翰林院编修,做过官员的家庭教师,也做过两任皇帝的老师,这其中包括泰昌帝和天启帝。他和袁崇焕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边关的军情,他不但同边关老兵谈论军事,还亲自到边塞游历,了解边情。
  明军辽沈之败后,不少大臣推荐让孙承宗执掌辽事,但天启帝明熹宗舍不得让他的老师离开自己。广宁失守后,明熹宗不再爱老师不爱江山,他让孙承宗取代张鹤鸣做兵部尚书,负责辽东军务。值得一说的是,孙承宗对袁崇焕的的能力比较赏识,袁崇焕能够监军关外,孙承宗的推荐功不可没。而他们两个人的命运,也就此紧紧的交织在一起。
  首辅叶向高收到袁崇焕的信后,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于是找孙承宗商量。孙承宗没有一拍大腿,立马做出决定,而是打算先去关外实地查看。他先来到了山海关,见到了王在晋,于是便有了下面这段著名的对话。
  “新城建成,即移旧城四万人守卫吗?”孙承宗首先发问。
  “不,当另设兵。”王在晋回答。
  “如此,那么八里内共有守兵八万余人,一片石西北就不能设重兵吗?而且在八里之内筑关,新城背后即旧城址,内中埋有大量的品坑地雷,是为敌人设的呢,还是为新兵设的?新城如可守,还用旧城干什么?如果不可守,那么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是开关放行呢,还是闭关委给敌人呢?”
  “关外有三道关,可以进关。”

  “如像你所说,敌人来了,而我兵逃跑如故,还要重关有何用?”
  “准备在山上建三座寨,以接待逃跑的兵卒。”
  孙承宗责问道:“兵未溃,先筑寨以等待他们,这不是教他们逃溃吗?而且溃兵能进关,敌人也会尾随进关的。现在,不为恢复失地作打算,却划关为守,天天在内部哄哄然,京师之东还有安宁的地方吗?
  王在晋回答说:“宁远,前屯,觉华等地我并非不想守,只是那些地方远离山海关,固守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我之所以划关而守,是因为我们目前的国力不足。如果想收复广宁,必须有收复整个辽东和剿灭后金的实力,否则只能落入无穷尽的拉锯战中,而最终将我们整个国家拖垮。”
日期:2012-05-06 11:41:54

  谈到这里,也没有说下去的必要了。为听取各方的意见,孙承宗在山海关召开了军事会议。会上大家各持己见,袁崇焕主张守宁远,监军阎鸣泰主张守觉华岛,他俩的意见王在晋都没有同意,他主张守中前所。可以看出,王在晋经过孙承宗的责问,在军事会议上做出了一些让步,但中前所离山海关仅16公里,而宁远距山海关110公里,因而可以说王在晋的让步是远不能让孙承宗满足的。
  孙承宗认为事关重大,他没有立刻做决定,而是带领他们出关查看形势。
  孙承宗等人来到中前所,登上城楼,向东北方向眺望,只间地平线上,宁远城仿佛一把铁锁,卡在了辽西走廊的咽喉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何须在长城外浩巨资修筑重关,宁远岂不是一座天然的重关?
  经过查看,孙承宗明确表态支持袁崇焕守宁远的方案。但他很快见识到了文人的倔强。
  孙承宗虽然是兵部尚书,但他驻守宁远的方案也需要辽东经略王在晋的支持。于是他找到王在晋,苦口婆心的对他进行劝说,这一劝就是七天七夜,最终王在晋仍然不同意。
  孙承宗是明熹宗喜爱的老师,这点王在晋不可能不知道的,久经官场的他也明白,孙承宗完全有能力让他靠边站,但他为什么还坚持己见,敬酒不吃吃罚酒呢?
  原因很简单,王在晋的方案并非一点道理也没有。
日期:2012-05-08 02:06:04

  王在晋虽然不如熊廷弼般雄韬伟略,虽然在去山海关上任时,后退过,彷徨过,但他绝不是庸才。他曾提出过应当警惕后金利用冬季海面结冰而突袭位于海上的明军粮仓觉华岛,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幸的是,他的话最终得到了应验。

  山海关当时虽然险峻,但事关重大,显然不适合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山海关外再设置一道防线是很有必要的,关键是将防线设置在山海关旁还是山海关外110公里处的宁远。
  我们分别分析下王在晋和袁崇焕方案的优缺点。
  首先是王在晋的方案:在离山海关很近的八里铺修筑重城。
  优点:拉长了后金的补给线,对于明朝来说,后期费用不高,一是因为只有山海关一地,驻军维持在五万左右即可。二是山海关靠近京城,补给运输成本低。
  缺点:一是明朝失去了战略缓冲,重关与山海关过近,一旦重关失守,山海关也难保。二是紧缩防线,退守山海关,就等于是放弃了三岔河以西,八里铺以北的辽西地区。

  我们再看袁崇焕的方案:修筑离山海关110公里远的宁远城,并以此为依托,北至锦州,大凌河,南至前屯卫,形成星罗棋布的城池堡垒群。
  优点:一是保持了明军在辽西的战略存在,使大凌河以西都处于明军的控制之下。二是从最前沿的大凌河到山海关上百个大小城池,堡垒形成了坚固的难以击破的防御体系。
  缺点:一是拉长了明军防守的补给线,而缩短了后金进攻的补给线。二是因为据点众多,需要的守军十几万,这十几万人都需要朝廷来供养,而且因为宁远等地远离山海关,所以补给运输成本巨大。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道防线每年的军饷开支达500万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