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挣850万,你也可以复制》
第12节

作者: 万里依然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之所以有这个准备,不是咱装神仙,而是经验所致。平面媒体有两句行话,“报纸是快餐文化,杂志是精品文化。”、“报纸卖皮,杂志卖题”。报纸首页封面设计好,比如超级明星访谈,则能有效带动销售;而杂志封面标题好,则销售旺,二者卖点不同。
  请大家注意,凡是国际著名的奢侈品、化妆品广告,一般只投放高端杂志,鲜见于报纸,为什么?因为杂志品味更高,符合品牌定位,而读者群的购买力层次也高于报纸,适合品牌在消费意见领袖群中建立形象。

  所有大牌客户的广告基本由4A广告公司代理,K杂志想在广告上有所建树,必然离不开4A公司的帮衬,所以我是有备而来。
  这本子是咱在报社时客户通讯录的整理版,内容翔实,栏目清晰。嘿,放在李总面前,他迅速从前翻到后,从后走到前,不经意间脸上再次浮现出一丝赞许笑容,看,离成功不远了,我心理暗自得意起来。

日期:2010-08-22 01:37:26

  接着咱趁热打铁,把几个同期大牌杂志摆出来,和K杂志一一对比分析,找不足。从封面设计到内页版式排版,从文章编辑方向到发行策略,从到高端客户杂志推广到举办创刊一周年红酒推介会,甚至连杂志用纸都发表了看法:“李总,K杂志内页用85克铜版纸,虽然跟别人一样,但有明显缺点。您看,我们杂志拿在手里感觉沉,而且硬,亲和力不够。据我所之,美国财经杂志老大《福布斯》,用纸别具一格,他们采用一种柔软轻便的特殊铜版纸,整本杂志装订后很柔软,还可以随意窝卷,很适合商务人士阅读,而且还不影响印刷效果。人性化设计,不妨可以借鉴。”

  其实,《福布斯》杂志在国内并不公开发行,咱也没摸过,但咱在报纸上知道这条信息呀,虽不知真假,管他呢,先抛出去再说。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把自己打扮成杂志运营高手,其他的回头再说。好嘛,话音一落,李总开始频频点头。
  总之,我把报社所学到的知识全抖落出来了,还真打动了李总。看,他有些沉不住气了:“今天聊得不错,那雨总在薪水这块有什么想法和要求?”
  价格谈判有个诀窍,永远不要自己先报价!20世纪60年代,联合艺术家公司想利用披头士乐队在市场上捞一笔,可不知道他们还能红多久,担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他们决定先谨慎地尝试一下,所以请披头士拍第一部电影的预算只有30万美元。显然,这笔钱远远不够支付披头士的片酬,所以决定将电影收益的25%作为酬劳。制片人问披头士经纪人布莱恩:“您希望得到多大比例的分成?”

  布莱恩不够醒目,他没有使用谈判中常用的黑白脸策略。他本应该说:“我想他们可能没时间去拍电影,如果你们报价够诱人,我也可尝试和他们聊聊。” 结果布莱恩太自我,当场表示,愿意接受7%的利润分成,后来的结果叫所有人大吃一惊,电影在全球取得巨大轰动,制片人一个小策略,就叫披头士乐队足足损失了200万美元,折合到现在大概是8000万美元。


日期:2010-08-22 01:48:51

  嘿,后来想明白里面的故事了,够精彩:谈判交流时,我精神高度集中,并没犯错,李总是被我说晕了。他有几个想法,第一,他要回家整理一下思路;第二,他要故意凉一凉我,别叫我看出来是他求贤若渴,而是我迫切想得到这份工作,这样在薪酬谈判时,他就占有主动地位;第三,杂志的广告总监,关乎到杂志收入命脉,绝非等闲之人。他还要出一道或几道考题,继续考察我的能力,或者检验我说的话是否真实。

  哇,他绝对是个顶级谈判专家!但他还要出道什么样的考题呢?

日期:2010-08-22 02:03:03

  我深知咱的短板在于随即应变能力差,这可是经过实践检验出来的缺陷,童叟无欺。但我还有个习惯,谈判前我尽量想明白应对之计,把能想到的所有谈判过程和结果都罗列出来,再找好各项对应之策,争取给他来个一网打尽!这是可动脑的活计,但我喜欢。
  一般一场谈判下来,我大都会搞点便宜给自己。道理简单,不是我有多牛,而是对手再厉害,也不大可能只用几分钟思考,就能PK我一晚上的谋划吧。除非那家伙是个高人,比如我后来崇拜的那个老板。
  于是,再次发扬自己优势,开始思考“他还要出道什么样的考题来为难老子呢?”
  “妈的,没有金刚钻,不烂瓷器活!没有三把神煞,不敢倒反西岐!这回我一定能想出考题,嘿嘿,李总,对不住,这宝位咱先预定了!”我心理暗自叫板起来。

日期:2010-08-22 14:14:46

  回到问题实质,李总复试我,无非是想看是否是个只会夸夸其谈的家伙。他要的是能真刀实枪干活的人。好,我就证明给你看!第二次见面不用再聊啥了,只要事实说话。
  插一句话进来。平面媒体有个大秘密绝对不能说出去,对,是媒体实际发行量!客户拿到媒体介绍书,上面印有公开发行量,但这是蒙人数据,你大可一上来就除以2,或者除3,甚至除到4也不过分!
  报纸发行越多,广告效果越好,但印刷成本也随之增加,所以报社要有一个成本盈亏点,在达到某个发行量时,既能保证广告效果,又能控制印刷成本。所以,发行量和利润平衡点是报社两大核心秘密。
  好,我就先把K杂志的真实发行量搞清楚,叫李总看看兄弟我的手段。
  假如我拿到一份报纸,先看看编辑内容,再扫扫广告客户,瞧一眼版式,走访几个报摊,大体就能明白其发行量。不是咱有多大本事,而是实践出来的经验,这经验没人告诉我,是自己的总结。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也许有朋友会说,我又不从事媒介广告,知道这经验没用啊。请不要忘记,知识学不完,但养成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一个经验立刻变成三个,再借鉴或套用,兴许哪天就能派上用场呢。
  如果报纸文章写得水,缺乏独家重磅新闻,说明报社请不起顶级的采编、责编或主编,报社经济存有疑问,是不是没钱?会不会倒闭?
  报社广告有两大支柱行业,房地产和医疗广告。医疗保健是公认的暴利行业,他们开支大头是广告投放。如果是大报,会谨慎对待该行业广告,甚至控制其刊载量,不是大报社多有良心,而是为了顾及自己品牌形象。谁想在自家报上整天发布“包皮环切手术”的广告呢?恶心。如果某家报社以医疗广告为主,嘿,那说明大部分客户不认该报,发行量小,读者群层次低。

  十九世纪初,一个美国商人想从英国进口一批钢琴,但头次进货需要进多少才能保证利润最大化?进多了,占压资金有库存;进少了,运费不合算,旺销断货也有损失。于是他做了一个粗陋的“匡算”调查!当时美国大概有2000万个家庭,他聘请一个调查公司,在全美各地拜访了15000多户家庭,发现大概有1%的家庭有购买钢琴的实力,那就有2万台市场,再细致调查发现,这些富裕家庭中只有1%的家庭有购买欲望。有了数据支撑,他表现得足够谨慎,在2000台基础上打了个8折,首次进口1500台钢琴。货到后,他迅速批发到美国各地的乐器代理商行,很快销售一空。

  这个案例说明,有数据调查的思维习惯,大有用场。我早就学会匡算套路,虽不准,但有数据总比瞎猜强吧,而走访报摊就是简单调查的一个方式。
  当时北京大概有3000个报摊,我花了两天工夫,在海淀、朝阳、宣武和西城四个城区,抽访100个报摊样本,发现K杂志铺货率大概有40%,每个报摊平均进5本,半个月卖完。于是得出结论,北京发行量:3000个报摊×40%铺货率×5本/报摊=6000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