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挣850万,你也可以复制》
第11节

作者: 万里依然
收藏本书TXT下载
  没有游不去过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靠,外债净了,非人生活彻底滚蛋了!心情好,看北京天空都跟夏威夷的湛蓝天空似的。
  三年下来,我大概挣到150多万,除了还外债100多万,赔客户损失十几万,再刨掉生活费,现在手头还有几万存款。家有余粮,心中不慌,此话不假。我终于可以很安心下馆子吃顿饺子,再也不担心那种电话一响,心肝乱颤的痛苦感受了。
  其实,当初我以为自己还完外债后,会非常疯狂地发泄,会四处游山玩水,甚至把最后一笔钱甩到债主脸上!但清债完后,不知为何,我内心挺平静,没有太高兴的劲头。也许是岁月磨平了当初的激愤,也许是时间麻痹了长久的痛苦,总之,水到渠成的事儿,没啥值得骄傲和大书特书的。
  清楚记得,那天为庆祝自己重获自由,我和小王两人买了一箱啤酒、一条云烟、拎盒糕点匣子,打几个凉菜,搞点卤肉,回到出租房,关起门来从上午一喝到半夜。哭呀,笑呀,闹呀、喊呀、感叹呀,回忆呀,沉思呀,抒情呀、骂街呀,撒泼呀,放肆笑呀……,七情六欲表演个够。
  有过这类经历的人,我相信也是这样的心态,没啥特别激动,内心挺静的。大家不信?要不也来尝试一把?哈哈


日期:2010-08-21 14:03:34

  没有女朋友的日子,咱自由自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到了圣诞和情人节,又感觉好孤单寂寞。在装修行当中,想认识个好女孩好难好难。客户买房装修大都是为结婚,材料供应商是男人一统天下,只有为数不多的女设计师点缀着,可咱是在家办公啊,根本接触不到她们。自己不仅一穷二白,四壁皆空,而且是穷人中的穷人,按阶级划分属于赤贫一类。对了,光是穷也就算了,有时间有闲情也成啊,可咱日日夜夜都是超忙状态!

  就这等破条件还想找女友?虽然男性荷尔蒙天天分泌,但我保持了“清醒”头脑,但有时发现自己审美标准很不靠谱,唉,估计是被憋的。
  人都快30岁了,还处于没车、没房、没钱、没闲的四无状态,闹心。生活还要继续,后面挑战更艰巨,我创业雄心依然在燃烧,后面的路在何方?继续从事装修?再次投身传媒业?还是重新打工学本事?下一步发财机会藏在哪里?我又该何去何从?

日期:2010-08-21 16:08:48

  关起门来,我又开始雄心勃勃地谋划起未来。装修虽赚钱,但行业门槛低,容易涌进来很多新公司,今后市场竞争必然残酷,导致利润下降,难道以后咱就做个低端项目的地盘工?可往酒店和公馆的高端设计发展,自身又缺乏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道理简单,没体验过别墅生活的设计师,能设计好2000平米只住一家人的作品?连富豪生活状态都不了解,就想做好设计?唉,想到这层面,咱信心掉了一半。况且整天和施工队打交道,不乐意。因为我不能再从他们身上学到新东西了,而文化背景和素养不同,也没啥共同话题。

  我的事业性格中有强烈的不满足感,每个阶段都要求自己强化能力,当初学装修设计来还债,那是出于现实的无奈,但现在选择多多,自然要考虑一番。
  时代在进步,感觉白手起家创业越来越难。没有高人的指点,重新创业更难。实话说,三年挣150多万并不值得骄傲,设计工作室没发展壮大,主要是刚到手的钱还没捂热,就被人端个干干净净!没资金支持,事业如何更上一层?但这不是借口,还是自个挣钱本事不够!
  从出道以来,我要么自学,要么偷学,除了遇到牛人赵强外,基本没啥名师指点过,而且赵总和我只相处数月,就远走高飞了。
  凭现在我的一点微末本事,估计重新创业也搞不出啥名堂,还是一边挣钱一边学习来得实际些。等时机成熟,自然可以华丽转身。思前想后,决定做生不如做熟,在2000年的年初,我关掉设计工作室,再次回到传媒圈。
  未完待续。。。。

  后面写的是10年打工生涯,从一个小部长的位置,逐渐爬到三个事业部的总经理位置上,不是那么容易的,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呵呵,按北京话讲,我比较能折腾吧,好,敬请大家关注。

日期:2010-08-22 00:16:21

  北京平面传媒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精品购物指南》已号称京城三大报,确立了牢固市场基础。1998年创刊的《北京晨报》作为后起之秀,发展势头迅猛,而《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依然在京城畅销,至于其他小报混得大都是半死不拉活。
  我原来所在报社几经改制,现已被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收编,发展前景也看不出一片光明。唉,看得上眼的几大报,正在发展蓬蓬勃勃发展着,人家不缺广告总监、更不缺社长助理。
  碰巧,一家新出版的财经类杂志正在招广告总监。我决定去搞一把。在这里,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应聘经验和技巧,虽不能保证人人皆屡试屡中,但却保证咱从无失手。
  我在应聘前,会仔细研究对方资料,然后再结合自己应聘的目标岗位,写个书面计划报告。主要写两点,一个是现在公司存在的问题,二个是我能为公司带来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在报告书上从来不介绍过去的经历,只说公司眼下的事情,简单明确。
  在我十年职场生涯,面试人物无数,但从来就没有一个这样做的家伙,所以大部分人都得不到理想的工作。人和人其实智力都一样,但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其做事结果那就打不同了。对于面试,大家都有经历,自己回忆一下,为什么不提前做点功课,打个有准备的必胜之仗呢?


日期:2010-08-22 01:00:06

  那家财经杂志我暂且称为K杂志,现在还在发行,背后点名说人家不好。他们创刊不足一年,但想法很宏大,立志要在不远的将来,与财经类杂志的老大《财经》并肩,两年内超过《新财富》、《经理人》和《中国企业家》等大牌刊物。面试前我把K杂志快翻烂了,做到胸有成竹后,写了个报告。
  面试那天,我见到了K杂志老板,李总。李总出身风险投资业,现是杂志社出版人。他是个有思想的人,敢想敢干,但性格急躁,有时急于冒进。
  我啥也没说,先把报告递上去。很快,李总脸上浮现出点笑纹:“雨总,杂志广告的销售策略写得不错,能发现问题,也提出解决办法。但有个问题,其他人简历都有自己过去介绍和业绩表现,你怎么一字不提?”
  “李总,您面试最关心什么?当然关心的是能否招到管用的人才,策略报告上我说的对路,自然用我。如果我使劲讲过去自己的经历和业绩,您关心吗?没体验就没共鸣。留点神秘感多好。”
  策略报告起了催化作用,双方谈话由面试逐渐转变成闲谈性质的聊天了。我首先告诉他,手里这期K杂志哪些是收费广告,哪些是赠送。李总好奇,忙问为什么。

  “大企业投放广告,是按计划发布,我在同期其他大牌财经杂志没看到这广告,而K杂志独有,显然是白送。”
  “好,有个问题,你在4A广告圈里人脉如何?”
  早知道他要问这事儿,我顺手从书包里掏出个皮本子:“李总,本儿上记录了100多个顶级4A公司的联络,不仅包括公司的媒介、计划、客户等主要部门的负责人,还有他们的性格、资历、爱好,甚至细致到服饰爱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