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的变化很大,有时可能是负的,这就是企业亏损;有时可能超过了成本,使利润率达到百分之百。企业没有不希望多赚钱的,那么是什么限制了利润呢?
合理利润又是多少?如果你是一名物价检查员,你将如何去执行任务?利润率达到什么水平可以称之为暴利?如果你认为利润率达到50%以上就可以算暴利,你如何去说服坚持10%作标准的人?
问题已经提了出来,答卷平均能评多少分,没有人统计。但从北大校院内沸沸扬扬的议论来看,大家开始反省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育是否有助于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大业?这种教学究竟给学生多少有用的知识?大学教学本来应该领先于现实的发展,可是这一门课程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仅仅针对北大的。但几十年来北大师生一直是我国学术和文化的先驱者,也许会在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上率先行动。”
以上是笔者引用的相关报道。
这七道题出了十几年了,在很多论坛上有很多自称高手或谦虚谨慎的学者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但笔者看来,无一令人满意。本帖的目的并非是要回答茅先生的这几个问题,而是本人在此贴此帖的框架基本完成时,在网上无意浏览到了这样一篇帖子,用网友的话说,“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深不见底”,实际上牵涉到了经济学中大部分核心基本问题,对于一个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初学经济学的人或者专研经济学的人,这几个问题中肯定有几个或者是他急于想问的,或者是苦苦钻研难得要领的,或者是给出答案却又一盼三顾,总觉不踏实的。而在目前的经济学著作中,很难找到关于第一、四、七这样的核心问题的令人满意的答案,尽管关于各种理论的著作可谓铺天盖地,但有些过于轻慢草率,有些树大枝繁,难尽其解,对现实经济现象都缺乏足够的解释力。而本帖的探讨恰恰能从正面回答了其中大部分问题。未从正面回答的,读完本书您亦可推之八九。
按照我国传统的分法,当今经济学大体可以分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学派。两者同源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奉斯密为鼻祖),但由于对经济最本质的东西——价值的观点出现分歧,而最终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古典经济学本是信奉劳动价值论的,本帖子也秉承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在整合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拓展了劳动价值论的应用空间,增强了其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力。并对当今经济运行中,大众关心的主要经济问题做出较为透彻的解释。不管您崇尚西方经济学,还是看好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笔者认为只要您坚持真理无偏见的态度,本帖都会给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您更加透析地认识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和运行中发生的主要经济现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济现象纷繁芜杂,如何剥开云雾见阳光?本帖将对现行重要的经济基础理论进行了整合和发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分析法。此帖的目的正是帮助读者面对各种媒体各路经济学家的言论,不再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现在很多经济学著作,大道理一大堆,而且晦涩难懂,本帖在探讨过程中,在将理论作简要说明后,大部分是以举例分析为主,争取深入浅出,使只要稍有些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人都能真正“看懂经济”。
日期:2010-08-20 21:56:23
第二章,价值论诠释
一、引论
价值论是指经济学中关于商品价值形成的观点。商品价值是形成价格的基础,价值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价值论,经济学其他的理论就很难正确说明经济现象。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和以庞巴维克为代表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则是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之一 。
二、劳动价值论
这一节很重要,是理解价值的关键,为以后分析价格和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打下基础。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都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方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这也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他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种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出自《国富论》第五章)。他把生产一切商品的劳动作为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分析了价值规律的作用,最先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然而他没有把劳动价值论贯彻始终。
李嘉图在研究斯密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价值学说,他作了比前人更为全面和详细的论述,提出了必要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思想,劳动价值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李嘉图的另一个功绩是把自己的研究限于能够无限制地再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在他看来商品有两种,“一种商品如罕见的雕像、图画、古书、古钱以及珍贵的葡萄酒等,其价格单只由它们的稀少性决定,因为这些商品不能由人类的劳动来增加他们的数量……”。这类物品的“价值(价格)与原来生产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全然无关,而只随着希望得到它们的人的不断变动的财富和嗜好一同变动”。而另一种商品是由人类的劳动可以无限制地增加它们的数量。他所探讨的就是这种商品的价值,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他写道:“说到商品,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规定商品相对价格的规律时,我们总是指数量可以由人类劳动增加,生产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竞争的商品”按照李嘉图的意见,商品的价值只能由耗费掉的劳动决定,而价值的大小则与这种劳动量成正比。
马克思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丨女丨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一个人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不只是简单地为别人。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作为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作为什一税的粮食。但不管是作为代役租的粮食,还是作为什一税的粮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产品必须市场化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形成价值的劳动是经过市场的选择被证明是社会所需要的、必要的劳动,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普通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三、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此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