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左脚已步入经济危机泥淖》
第32节

作者: 爱江山总爱美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国际50家最大零售商业跨国采购集团中,2/3进入中国,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已达到200多亿美元。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宏伟指出:外资巨型零售企业急速扩张,已完成了在中国零售市场的高端布局。它们重金买下城市黄金地段,吸纳并控制中国制造商,建立配送体系、有的还与房地产商、银行建立了长期发展战略联盟。他们逐步垄断中国流通业的5条命脉:市场、人才、企业品牌、供货商以及国内外市场渠道,对我国传统商业服务业形成渗透和吞并之势。我国主流舆论则过分夸大加入WTO的好处,闭眼不看其实质是外企赚中国人的钱、掌控中国市场。(2003)

  ②外资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并购是一个重要途径。从2004年英国TESCO以21亿人民币收购乐购50%股权,囊括其在大陆25家超市起,近年来零售业外资并购活跃。并购企业实力强,涉及金额大,控制连锁超市业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2006年,著名的外资并购案如:百思买控股江苏五星电器、家得宝并购家世界家居、特易购增资并控股乐购、百盛收购输出管理百货店,沃尔玛收购好又多等。摩根斯坦利与沃尔玛的中国商业伙伴深国投联手,收购20个大型购物中心;美资华平、凯雷基金参股王府井未果。
  据报道,2007年2月,沃尔玛通告购买BCL公司35%股权,据称金额达10亿美元,该公司全资控股中国101家好又多超市,计划2010年,沃尔玛将实现对好又多的控股。沃尔玛超市门店已达174家,将成为中国超市老大。
  2007年3月,“7-11”收购上海联华快客在穗全部店面,使“7-11”在广州的全部店面数超过了290家,成为了广州零售业老大。
  上海百联集团所属广州世纪联华超市,将被华润万家收购。华润万家在内地已经部署了多个万家超市,同时还拥有沃尔玛中国35%的股份。

  在现有的中外合资公司内,外方通过收购合作公司的股权,加快了独资经营的步伐。
  ③我国零售业从资本实力、品牌实力、经营管理水平,尚没有一家企业能与外商的综合实力相抗衡。在外商推行本土化策略之后,国内企业即将丧失最后的优势和领地,纷纷谋求与外资合作,以求活路。目前,各中心城市的繁华商业地段,“洋超市”拉走了大批客流,由于外资进入过多,国内流通企业市场和效益形成极大压制,全国连锁百强中有一多半企业利润下降,一些企业陷入破产的边缘。曾跻身2000年全国百强连锁企业的北京城市之光、福建华榕等超市早已于2002年倒闭。

  外资超市在华投资完全靠银行贷款。沃尔玛交叉补贴,不惜亏损,扩张在华市场份额。家乐福对供货商收取多项不合理费用,恶意转嫁成本,我无相应法律条款(韩国曾对此类行为曾多次罚款)。
  外资零售商资金实力雄厚,且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有实力大量开店布点,可用国际收入补贴在中国市场的亏损。国内零售业航母百联集团,2005年零售业收入600亿元;但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本土零售企业仅为10家。而家乐福、沃尔玛等前11位外资连锁超市在华零售额均超过了200多亿元。沃尔玛、家乐福的全球营业额达上千亿美元。

  目前,国内零售商既没有能力承受这种强大的竞争威胁,也没有相应法制的制约。“敞开大门迎外资”的结果必然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目前,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已陷入全面被动,面临空前生存竞争危机。
  业内预计,到2008年,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会有一半企业被外资兼并;外资超市将社会总零售额的25%,香港郎咸平则预测:中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5年后,外资企业将占据80%的市场份额。
  ④渠道为王,流通业实际上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它不仅影响工业生产,还能左右企业品牌的产生。跨国公司在华通过大卖场经营模式,利用占据终端采购渠道的主导地位,通过全球采购方式,间接或直接控制中国轻工业。如任其无限扩张,将极大削弱本国工业的竞争地位。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大型零售商,其经营模式和旧式零售业有根本的区别。他们可以利用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覆盖全区域的经营规模,以及现代的交通、信息网络,在公司范围内形成内涵盖超越国界的、统一高效的采购系统和物流控制系统。例如,沃尔玛在巴西的20家超市可拿到美国3400家沃尔玛同样价格的商品,并在全球设立了21个办公室监督为它提供商品的工厂。

  依靠企业自己的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新型零售巨商摆脱了旧式零售业对层级采购批发环节及其代理商的依赖,可以从工厂直接进货,甚至并购制造厂,从而大幅度地精简中间环节,节约仓储运输成本,缩短转周期;利用专门的零售追踪分析软件(根据历史数据和气候、地方消费习惯等市场各要素),准确判断市场的未来需要量,及时调整进货、控制合理库存等,提高对市场预测的准确性和反应速度。

  零售超市的赢利模式是“尽量不赚消费者的钱,赚厂家的钱”。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尽力压缩进货价格及前端制造环节利润,以赢得低价竞争优势。
  这种巨型零售企业的扩张,正在深刻地改变生产和流通的关系。在大幅度节约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消费市场间的互动效率的同时,也使得零售业从过去“批发零售”环节的末端,提升到有能力左右生产厂商的地位,加强了流通领域对生产、消费双方的影响力。在美国企业50强中,流通企业就占10家。
  2001年,法国媒体称:“谁控制了法国的商业流通业,谁就控制了法国的经济,谁就拥有了法国。”现代流通控制着市场、决定着生产、影响着金融。谁掌握了一国的流通主渠道,就相当于掌握了经济命脉。这也决非简单的争夺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其核心是国家的战略竞争。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开放不到10年,本国的流通企业全军覆没,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经济经常震荡,金融危机频繁出现。

  中国的轻纺工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大型零售巨头的崛起将形成“店大欺客”,进一步压榨普通加工业的利润和工资,恶化了轻工业的生存状态。例如,深圳某电器厂调查,1996年前出口电扇利润为20%,现不足5%。电扇、榨汁机和烤面包机的平均批发价,从10年前的60元左右下降到了35元;工人数量减半至1500人,但产量维持不变,工人月薪起薪250元(比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低40%),一天工作18个小时。深圳沃尔玛采购100万辆好孩子”童车,采购价格是6美元,厂家明知赔钱还是接单,因为这样方便从银行贷款,众多工厂在这种压力下,必然出现一轮又一轮的淘汰。

  早在2002年,国务院领导对我国零售业过度开放问题做出过批示,但没有具体措施出台。前国家经贸委等发布文件,要求对城市商业网点加强规划管理。授权各地方政府制订相关的限制措施,但各地政府多与外资零售商结盟,上述文件实际上没有起到作用。目前,尽快制定对违规外商的严格查处办法,并大力扶持本国流通企业。
  附:行业排名
  国美电器(销售额869.3亿元、820家店铺)、百联集团(770.9亿元)、苏宁电器集团(609.5亿元)、华润万家(378.5亿元)、大连大商集团(361.4亿元)。
  外资企业: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好又多、易初莲花、麦德龙、乐购TESCO、百佳、欧尚、永旺、华糖。
  家乐福: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超市,在中国33个城市开了93家大卖场(2006)。其合作伙伴之一上海联华超市,已成为中国零售业巨头之一,拥有1000家店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