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想靠家里,那就自己找吧。网站、报纸、招聘会,我都尝试过,但是不会轻易投简历。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外资的大型企业,职能上主要是市场或者高级秘书,其他我都不考虑。最终我只投了家乐福的商务秘书、杜蕾斯的总裁秘书,丹麦的一家机械公司的总经理秘书,还有一家德国的化工企业。
家乐福是在招聘会上投的,后来又参加了2轮面试。第一轮是HR,比较junior的一个女生,聊得都是一些基本问题。第二轮的面试是市场部的经理,他问了我很多比较尖锐的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加班,怎么适应新环境,竞争压力怎么承受,然后又讲了一些家乐福的东西,是怕我没心里准备,干不长时间。后来让我回去考虑一下,这边会在3天之后电话联系我。我最终还是没去,第一工作职责并不是我希望的,说是市场部,也就是一些简单的促销宣传,因为是店所以没有太多的决定权,很多事情都是执行。第二,薪水太低,经常加班到深夜而且没有加班费,这个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我又不是苦力。第三,但是也有其他的一些机会。
杜蕾斯是在网站看到的,然后发了简历过去,通知面试已经是一周之后的事情。总裁秘书这个职位一共是4轮面试,第一轮笔试,主要是考一些英文简单翻译、商务礼仪、情景对话。第二轮是由HR面试,没有什么特别的。第三轮的主考官是中方的一个负责人,还有总裁的助理和生产的负责人。主考官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很精明的一个中年男人,很有气质,英文也很流利,不会特别难为你,但是每个问题都很有深度。第四轮是总裁,典型的英国绅士,40岁左右,说话和举止都很讲究,我记得面试的时候我居然有种贵族和贫民的感觉。后来真的通知我上班了,HR给我打得电话,但我拒绝了。这个职位第一轮有100多个人,我算过,因为我是K组的10,我之后还有一组。到最后一轮只有3个人,我是其中之一。最后的结果我是第二选择,因为第一选择拒绝了,才轮到我。有一点郁闷,但是想想能从一百个人中挑选出来,也不错了。没去的原因,第一是我不太喜欢那个总裁的风格,或者说我不能适应他的工作要求。第二,也是薪水的问题,其实只比我的底线少200块。
丹麦的那家公司我是在报纸上看到的,立刻传真了简历。下午接到人事的电话,第二天就去面试了。直接就见了来自丹麦的总工程师,和他聊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很轻松很舒服的环境,而且可以感觉到他也很喜欢我。他跟我讲一共见了16个人,而我是他最看好的。几天之后又见了行政总经理,是个中国人,感觉一般,他觉得我有些年轻。后来真的是没有录用我,他们选择了一个英语没我好但是比我有经验的女人。说实话,我很喜欢这家公司,风格还有文化什么的。而且顶头上司的为人感觉也不错。有时候我还在想,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要我了,那我是不是一辈子也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过了。(大约半年之后他们又找过我,因为中国总部迁到青岛,需要一个总裁秘书。)
到这个时候我开始知道英文好、能力高不是最重要的,经验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没有消沉,我反而更加积极,也明白薪水少很正常了。
德国的这个化工企业是在招聘会上看到的,本来是一个朋友想投,结果她英文不成。那职位是市场专员,主要是做国际市场开拓的,我本来对国际贸易不感兴趣,但是招聘的其中一个是他们的副总,德国人。于是就投了一下,然后当场就面试。我们总共聊了20分钟差不多,一直都是英文。其中还有5分钟他让我讲述留学的见闻。如果聊特别正式的话题,我可能还差一点。但是神侃,那可是我的专长。于是他通知我周一就去他们公司进行下一轮面试。后来还有一轮面试,但是时间拖得很长,主要是大老板不在中国。等到他们大老板回来,我已经决定来BJ工作了。当时给的offer也算不错,而且还有很多出国的机会,可是我的心已经不在QD了。
其实我回过没多久就收到Kiwi老板的邮件,他邀请我去北京工作,但是要在元旦之后才能谈。我当时也没当回事,后来是原来的老板回国联系了我,才知道他们真的想我接着做留学。于是05年的1月中旬,我去了一趟北京。见到了老板、Kiwi,还有中国这边的老板。一切都很顺利,我答应年后来BJ上班。工作不是做市场拓展,主要是做留学咨询。薪水和提供的环境都是我很满意的,所以我很痛快地答应了。
现在想起来以前,真的觉得自己那时候好幼稚,不过还是很骄傲有那些经历。
日期:2008-1-13 2:31:28
继续说我的第一份工作。
2005年2月14号我到了北京,并在一周之后正式上班。很特别的日子,并不是因为情人节,而是我又离开了父母。在机场的时候,我还是没敢回头,害怕看到父母的不舍,害怕自己心软。有个朋友还开玩笑说,也许在飞机上会有什么艳遇呢。艳遇的确发生了,不过不是在飞机上,而且在朋友家,我认识了后来的男友。跑题了,接着说我的工作哈。
公司在北京共有美加、英国、澳新、德国、日韩、马来西亚共6个咨询部,还有一个文书部和行政后勤部。另外在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都有办公室或者合作的中介。我刚去的时候澳新部只有3个人,一个就是我的Kiwi老板,另一个是主要做澳洲业务的女人。我加入之后,Kiwi很少在这边,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我们部又增加了3个人。办公室里基本都是30多岁的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文书和行政部的人都比较年轻。办公室里以女孩子居多,所以事情也比较多,这个后面再说。
我的只要工作就是关于澳洲和新西兰的留学咨询。虽然我之前是做市场的,但是因为对澳洲和新西兰的学校非常了解,也亲身经历过留学,所以做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唯一的问题就是对签证的把握,幸好英国部的头对我很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初期的工作主要是整理两个国家的留学信息,洽谈更多的澳洲高校。这方面对我来说,并不是特别的困难。之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客户推介大学和专业。这期间接触了很多不同学历的学生或者已经工作的人,也发生很多故事。有搞笑的,有上火的,也有安慰的。
故事一:
对方是一个人大的社会学本科学生。他向我咨询了澳洲的学校和留学的整体情况之后,考虑要具体选择的学校。我给他的建议是新南威尔士或者墨尔本,但是他只考虑澳洲国立或者昆士兰。后面的这两个学校是出了名的严格,以他的成绩(平均分不到70,雅思5.5)成功率只有50%。我很婉转的劝说他,谁知道哥们居然给我来一句:我的导师时中国最有名的社会学家,他给我写推荐信还能有问题。当时就无语!不知道是你读书还是你导师读书!后来他自己申请,没有成功。3个月后又回头找我,乖乖去了新南威尔士。
故事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