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秦朝统治者曾一度试图与儒家思想妥协调和,但他们很快发现,奉行“礼、乐、诗、书”,主张"崇古"、"复礼"的儒家学说,与法家“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⑧的政治观点完全对立。而且儒家的宗族宗法观念,对于以法制国为灵魂的秦国制度也是最大的威胁。
所以细观李斯的"焚书"建议,基本上是对一百年来法家文化政策的总结和重申。但由于统一以后形势的变化,限制范围已扩展到了除儒学以外的"百家语",而且惩罚更加严厉。"坑儒"的行动实际从这时就已经开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③
① 郭沫若-《十批判书》
② 朱渊雷-《“焚书坑儒”新说》
③《史记·秦始皇本纪》
④《史记·儒林列传》
⑤《史记·六国年表》
⑥《孟子.滕文公》
⑦《韩非子·和氏》
⑧《商君书·更法篇
日期:2012-02-01 23:01:47
第三部 成功是失败之母
5. 被"坑"者何人?
那么"坑儒"的受害者,又到底是些什么人?是否真象很多人说的那样,"坑"的是方术之士,而不是儒生呢?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现今我们对"方士"、"术士"的理解,以为他们只是求仙学道,算命打卦的那些人。但是在两汉以前,这两种人的定义跟后来是很不一样的。
"术"多指学业专长,或军政谋略。正如三国魏刘劭 《人物志·八观》所云:“术士乐计策之谋” 。在先秦时期,求官问禄的知识分子奔走于诸侯之间,推销治国之术。这些人皆称为"术士"。
象商鞅、韩非、李斯等法家人物,就自称:“法术之士” 。《韩非子·人主》有云:“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 以合纵连横而显达的纵横家,如张仪、苏秦等人,自然也是"术士"。连游说各国的孟子,也应该算作"术士",因为他贩卖的是"儒术"。西汉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里,还在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说法。
而"方士"之"方",原意为“方册”或“方策”。《礼记·中庸》有:“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郑玄注:“方、版也;策,简也。” 所以“方”亦即书,“方士”也就是书生,与"术士"一样,从广义上代指所有持一家学说的知识分子,其中自然也包括儒生。只不过在汉以前,孔孟之道还并不以儒为名。那时的儒者,主要指精通古代礼仪者,并仅活跃于齐、鲁之地。
“方士” 、“术士” 一开始只是“同出而异名”,前者还稍带行些医术,然而很快演变为以炼丹采药、修仙不老之术为职业者;后者于汉代以后亦步其尘。要明白这一转变,不能不提到兴起于战国后期的阴阳五行家和他们的鼻祖邹衍。
战国时代诸侯争强,而儒者迂阔,多不周急务,所以不很受待见。孔子、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其他名不见经传者,前途暗淡可想而知。是以到战国后期,许多孔孟传人便已改换门庭,或转修左道,以图打开仕进之门。例如法家的韩非、李斯,就都是孔孟后学荀子的门徒。而阴阳家的始祖邹衍,早年也是在齐宣王的稷下学宫专攻儒术,因为没有出路,便改行创立了一套阴阳五行,德运终始的学说,果然发迹。
虽然汉以后的人直接把邹衍列入《方士传》,但西汉时人依然把他归为儒者,如《盐铁论·论儒第十一》云:“邹衍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 司马迁也说邹衍的著作:“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 ,根子里还是儒家那一套。
只不过邹衍善于拿天命、运程之玄虚作包装,而且还似乎会点小魔术,令到“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 ① 对他礼敬有加,顿时身价百倍。在齐宣王时,便“赐列第为上大夫”②,后来到燕国,“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③。“拥慧先驱” ,就是抱着扫帚在前掸尘开路。如此荣耀,若寒酸一世的孔、孟地下有知,岂不要以头撞柱。
邹衍的显达,令落魄知识分份子纷纷起而仿效。《史记·封禅书》记载说:“邹衍以阻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直接道出了后来的神仙方术之士,其实原本多是潦倒的齐鲁儒生。虽然司马迁极力为邹衍辩护,但是先秦之际有名的仙术家羡门子高就是邹衍的学生。可见儒家、阴阳家和方士之间的渊源有多深。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被秦始皇全盘接纳,以为秦代周是水德代火德。董仲舒更在邹衍的"阴阳五行"说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出"天人感应"说,对后代封建王朝和儒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而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身边都聚集了大量的方士,若说他们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是不可能的。如汉武帝时那场浩大的"巫蛊之祸",便因方士而引发。
也就是说,不论术士的奇谋善术也好,邹衍的阴阳五行也好,方士们的神仙药方也好,都是知识份子们博取王侯青睐的手段。他们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争取参与政治的机会。所以,从汉代王符《潜夫论·贤难》中的“诛偶语而坑术士” 到孔传《古文尚书》里的:“焚书坑儒”,都并非古人胡乱攀附。倒是今人见浅识陋,望文生义,自误而不察。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术士这一称谓,包括除法家以外的所有企图参预政治的知识份子,而那些被坑的人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批着阴阳家或方士外衣的儒者。在“坑术士” 之后,公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④亦为明证。
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③《史记·孟荀列传》
④《史记-秦始皇本纪》
日期:2012-02-01 23:25:51
第三部 成功是失败之母
6. 革掉文化的命
搞清楚了术士究竟是何等样人,另一个问题也就不难解答了,那就是秦始皇为什么要“坑术士” ?
知识就是力量。秦国统一以后试图在文化领域迎头赶上,所以“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 ①建立博士制度,把文化人搜罗来做宫廷顾问和御用学者,其作用就相当于今天的政协会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文化人士对政治的指手画脚,却一直正是秦朝法西斯体制所坚决杜绝的。
而对于方士、术士们来说,他们所满足的不仅仅是歌功颂德和炼丹采药。他们必须要更深入地参与政治,把自己的政治学说推行到国家管理的实践中去。因而双方的矛盾不可避免,蜜月很快就要结束。
秦始皇对于术士们由期望到失望,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携众官及七十名儒生博士登泰山,欲行封禅。此行儒生博士们的职责,是为了制定封禅大典之礼。秦始皇封泰山,本来就是受术士们的五德终始论所鼓动。但是到来泰山脚下,儒生谁都不清楚封禅仪式到底应该怎样,"议各乖异",莫衷一是。皇帝一气之下,"绌退儒生",自行带领高级干部上山去封禅。可巧遇上暴风雨,搞得一行很狼狈。这时被扔在山下的儒士们因“不得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