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秦朝覆灭之谜》
第14节

作者: 夏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也就难怪秦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虎狼之国",连同出于蛮夷的楚国人都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⑤ 人们普遍对秦国鬼子缺乏好感也就绝不是偶然的了。 公元前263年,韩国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就是因为“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 ⑥ 因此直接引发了惨烈的长平之战。
  这种文化上的不认同,不可避免地令的亡国之痛更加刻骨铭心。《史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一颗陨石坠落在东郡(今河南省东北部,故魏都大梁,濮阳、黎阳,并是魏之东地,故立郡名东郡-《史记索隐》)当地老百姓便偷偷在石头上刻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充分说明了六国之民对秦统一的离心力有多么强。
  看来,战场上的厮杀是沉寂了,文化领域的成败依然使新王朝的命运悬于一线。怎么办?满清入关以后,以一个原始落后的游牧民族,能迅速吸收并融合到先进的汉文化里去。这一点更难不倒秦国人,打仗都不怕,还怕学文化?
  在统一王朝建立之始,秦始皇对于解决文化差距问题采取了积极步骤。他“悉纳六国礼仪”⑦,还建立了一套"博士"制度。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 。这些博士官禄六百石,定额约七十人。齐威王的"稷下学宫"有 “稷下先生千有余人。” ⑧ 秦国博士人数差得很远,但“稷下先生” 是纯粹的学术职称,“不论职而论国事” ;而博士们有职责参与廷议,讨论宗庙典礼、功赏罪罚、法制民政、甚至大臣们的表现评估。

  这些博士们的来源,籍可查考的,大都来自东方,尤以齐人为多。建议分封"子弟功臣"的博士淳于越是齐人,后来为汉高祖刘邦"制礼乐"的叔孙通,亦赫然在列。这一点反映出秦在统一之初,对盛兴于齐的礼教文化采取了吸纳和包容的态度。博士们要“掌通古今”,这原本是儒家之所长。可见从商鞅开始的“壹教”、“壹言”之法家原则,到此时出现了相当大的转变。夏增民在《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一文中便指出:这种博士制度,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新的统治模式的尝试,他试图把东方六国的政治精华吸纳入行政体系,借此消弭东方的反抗情绪。”

  但是秦始皇的一厢情愿,很快就碰了一鼻子灰。文化融合的努力归于失败,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当然那时候还没有这么时髦的名词,只是被称为"焚书坑儒"。
  ①《史记·秦本纪》
  ② 司马光-《稷下赋》
  ③《战国策·秦策三》
  ④ 孙开泰-《论三晋文化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影响》,《河北学刊》,2000年第2期)
  ⑤《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⑥《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⑦《史记·礼书》

  ⑧《盐铁论·论儒》
  日期:2012-02-01 22:56:28
  第三部 成功是失败之母
  4. "焚书" 非一时兴起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作为"暴君"的罪行之一,本来是早已盖棺定论的。用郭沫若的话说:"无论怎么说也不能不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①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Cultrual Genocide" (文化屠杀)。

  但是自从毛主席写下"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名句以来,为这一"罪行"辩护的也日渐增多,至今不衰。所有的辩白归纳起来,要点不外乎两条:
  第一,焚书只是焚的"《诗》、《书》、百家语",其他实用技艺的书籍象农书、“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都没有烧。那些封建糟粕反正无用,烧了也罢。
  第二,秦始皇坑的是术士、方士,而不是儒。经人考证,"坑儒"一说的始作俑者,是伪《古文尚书》里假冒孔安国所作的《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而这个伪作者,很可能是魏晋时期的大儒,西晋武帝的太傅郑冲。②
  辨护方的出发点,是把"焚书"与"坑儒"分割成两个孤立的事件。"焚书"的起因,似乎是在一次“始皇置酒咸阳宫”的宴会上,博士齐人淳于越提出效法先王,分封“子弟功臣,并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③。从而引发了丞相李斯的强烈反弹,遂上"焚书令",并获始皇批准施行。而"坑术士"则是因为是方士的长生药不灵,让始皇感觉上当,是以坑之。

  司马迁写史,文学色彩颇浓,常不免渲染偶然性。但也是他从一开始就把"焚"与"坑"两件事相提并论:“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④ 这两件事虽然时间上有先后,却都是这场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步骤,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动机。
  淳于越的分封提议,与秦国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法家集权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它使得包括秦始皇和李斯等秦朝的政治主流意识到,以儒为背景的东方文化,不但不能够适用于秦王朝的体制,而且还会对它根本否定,势将动摇一切现行制度的基础。文化融合的尝试,演变成了新一轮的儒法之争。所以李斯对淳于越的反应,不是一时兴起所为,而是矛盾积累的结果。秦始皇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焚书",说明也是早已成竹在胸的。

  那么,"焚书"究竟焚的是什么书?李斯的上疏写得很明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③ 烧的第一是史书,第二是文化书,两者都是古代政治的理论依据所在,而"百家语",则简直就是政治言论书。
  郭沫若在他的《读〈随园诗话〉札记》里说:"然始皇所焚并不多,书多藏在官家,民间欲学书者可就官家学习,此犹今之图书馆也。"此话是言不由衷的。事实上,至少诸侯国的史书基本烧绝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感叹缺少资料,"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⑤
  为什么要"焚书"?"焚书"既非秦始皇的创举,也非李斯首倡,而是其来有渐,势所必然。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提出过要“燔《诗》、《书》而明法令”。只是当时天下纷争,百家争鸣,为了扩大人才来源,兼收并蓄,所以这一政策没有认真实行罢了。
  虽然如此,先秦时代是一个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的时代。读书人对政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⑥,法家人士对此是深为警惕的。孟子说当时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实际上还包括儒家。所以法家的思想敌人首推儒、墨。法家精神领袖韩非子指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战国时代的"侠",就是墨家信徒。

  当然,与法家最势不两立的,还当属儒家。韩非子就明指儒术为“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并把“儒者”直指为"五蠹"之一。商鞅所以要“燔”《诗》、《书》,就因为它们是儒家的"圣经"。李斯要烧诸侯史书,就是因为它们是儒者"以古非今"的武器。
  从变法到统一,思想禁锢也经过了一个渐进成型的过程。《韩非子》一书同其他先秦典籍一样,并非成书于一时,所以从其中可以看出法家对知识份子态度的演变。从一开始单挑儒家,发展到后来只推崇“智术之士”或“能法之士”,而摒弃所有其他学说,一切以法治思想为中心,“明主之国, 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 ⑦。随着秦国法家制度的一步步完善,对思想与言论的禁制也越来越严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