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秦朝覆灭之谜》
第12节

作者: 夏何
收藏本书TXT下载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出,商鞅死后到秦统一六国,是一个制度上逐渐复辟的过程。但他并未提出确凿之据,令人觉得依然受汉代史籍之影响甚明。白寿彝还认为,到了秦始皇时期,秦王朝简直倒退至奴隶制度。说到底,还是他作为翦伯赞等人之同志,思想仍未脱马列主义社会发展史观之束缚。
  实际上,湘西里耶、湖北云梦等地出土的秦简,所记载的正是秦统一前后的那段历史。这些记录中明显能看出,秦国的制度基本没有脱离商鞅既定的方针轨迹,并且在秦始皇时代还更趋于完备。那时"虽然在官营工商业中使用着大量的奴隶和刑徒,但秦国毕竟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国,在农业生产中主体劳动者是国家授田的农民 ”②。所谓奴隶制度,只是法西斯体制的折射罢了。

  ①《史记·商君列传》
  ②杨师群-《战国法家代表地主阶级吗?》,《学术月刊》1991年第3期
  日期:2012-02-01 22:42:25
  第二部 强国之路
  10. 把改革进行到底
  实际上,湘西里耶、湖北云梦等地出土的秦简,所记载的正是秦统一前后的那段历史。这些记录中明显能看出,秦国的制度基本没有脱离商鞅既定的方针轨迹,并且在秦始皇时代还更趋于完备。那时"虽然在官营工商业中使用着大量的奴隶和刑徒,但秦国毕竟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国,在农业生产中主体劳动者是国家授田的农民 ”②。所谓奴隶制度,只是法西斯体制的折射罢了。

  即便是《史记》里的记载,亦多有证据可寻:秦国在后来的兼并战争中,不遗余力地在新拓展领土上实行郡县制,大量迁徙民众,实则都是为了"授田制"的继续推广。
  如继续秦惠王之后的昭襄王二十一年,司马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二十七年,(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
  这里顺带提一下,上述的记载中,被迁者多是"罪人"或"臣"(即奴隶),虽然迁徙是被迫的,但都会"赦罪人"或"免臣"(给奴隶恢复自由),这又是对秦国政治的"残暴"一个有力的反证。
  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法家的后来者们如韩非、李斯等辈,在六国皆不得志,到秦国却如鱼得水(韩非虽然命背,但李斯给二世胡亥上书中,动辄称"韩子曰",可见其在秦影响力之大)。连本非法家传人的范睢,由魏逃入秦以后,也成了法术的推行者。
  当然,秦国法西斯体制的完善,并非商鞅一就之功,中间也有过曲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秦昭王统治之初,秦国也出现了象"四公子"那样把持权柄的贵族。范睢入秦后,协助秦昭王打击封君势力,贬逐穰侯、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并制定“强干弱枝”的政策,彻底消除王室亲族干预王权的后患。
  从范睢之后,君主集权更加绝对化了。不但宗亲贵族远离权力,作为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如何在频繁的战争处理军人势力膨胀的问题,秦国在历代封建政权之中也是比较成功的。甚至比20世纪初的日本也不逊色。
  以白起之威震华夏,部属故将遍及南北,昭王以一介信使,便令其伏剑自刎。而秦始皇死时,名将蒙恬与公子扶苏还正在北驱匈奴的三十万大军之中。胡亥一纸矫诏,二人即引颈就戮。这两个例子中,军政界都不见有任何异动,足见法治效率之高。
  商鞅的法治,把秦国改造成一个有条不紊的机器。在他死之后,还在按设定好的程序自我完善,这正是商鞅之最卓尔不群之处。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都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丝毫也不过誉。
  所以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后要想改弦更正张,按儒家思想治国,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

  非但商鞅的制度没有受到复辟的威胁,连改革本身也成了秦国政治的一个"永恒主题"。因为从秦惠王开始,秦国的疆土和人民逐年增加,六国对峙的局面在急剧变化,历代都必须在商鞅的基础上调整更新以适应之。
  其中一个最成绩斐然的改革者,恰恰就是被白寿彝指为"复辟者"的秦始皇。当然,这也是因为他正好处在"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时代门槛,倒并不只因其个人是个狠角色而已。
  日期:2012-02-01 22:44:36
  第三部 成功是失败之母
  1. 秦国人与罗马人

  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秦国向东方六国发起最后一击,前后仅十年,连续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就结束了长达五个世纪的血腥厮杀。统一了,胜利了,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
  自盘古开天以来,这样的天下一统尚属首次。摊子已经铺得如许大,如何才能长治久安?对于没有任何前车之鉴的秦国人,成了比打仗更棘手的难题。
  正所谓"大有大的难处",无独有偶,在地球的另一边,大致与此同时的罗马帝国,也正在被"大"的问题所折磨。
  晏绍祥、李隆庆合编的《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卷》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从台伯河畔的一个蕞尔小帮,变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的疆域迅速扩大了,罗马的制度却没有尽快作出相应的调整",还是公元前三世纪那一套只适合城邦的民主共和制。
  被罗马征服的人民遍及三大洲,文化传统、开化程度、生活方式均相去甚远。罗马的公民大会制不但难以被接受,更不可能让人们从遥远的西亚或非洲跑到罗马去投票。结果罗马帝国一扩张完毕就开始陷入政治上的混乱-在罗马实行民主共和制、行省则是带有强烈种族色彩的奴隶制。寡头、元首、军阀夺权轮流上场,直到灭亡,也没有找到济世良方。

  这方面秦国人比罗马人要先进得多,对于他们来说,制度上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统一以前,秦国的兼并蚕食已近百年。起先,他们会驱逐占领区的原住民,从秦国腹地迁移人口过去充实。如"惠文君十三年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魏"①。后来扩张过快,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秦民外迁了,便改为保留原居民,从新设立郡县,如"惠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①,并在当地推行秦制度。

  百余年间,并没有出现问题。秦国陆续占领赵、魏、韩、楚大片领土上,人民多迅速归化,极少反抗。并且还成为秦军的兵源。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中,赵括被秦军包围后,秦昭王亲赴河内郡"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② ,用以狙击赵国援军和粮草。
  而这个河内郡(河南省北部,今属新乡市)原来一直是魏国领土,著名的汲县魏墓《竹书纪年》,就是在这里出土的。秦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穰侯"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③以其地为河内郡,归属秦国才二十多年。
  所以,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度、统一法律等等措施,一直冠为秦始皇的"功绩"。其实在之前一个世纪的扩张过程中,早已多次重演过。而除此之外秦国已有的一套经济、社会政策,当然也在推广之列。
  如前文曾提到,把各国豪强从其原有土地上强制移民关中地区,就是推行国有土地制度的手段之一。并且在统一后不久的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④ ,也就是让百姓根据国家规定的数额自己占有田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