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还是只会一样事情好(十份职业经历)》
第19节

作者: 我来听你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6-11-11 6:57:35
  主持人这个职业终于写完了。其实严格的说,在电台这长长的一段我并不能算是一个主持人。只是还是想这么写而已。

  在那段时间当时虽然很难受,可现在回想起来,确实非常磨练的一段经历。我很感谢那段经历。
  其实在那里见的听的很多八卦和见闻,根明星有关的一些事情。还有一些台里内部勾心斗角的黑幕。主播之间怎么暗暗较劲。要说起来,单拉一个帖子都能写成连载。但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我后面写得都比较表面和简单,对这些事情避而不谈。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个故事毕竟只是写经历的,写个人感受的。这不是爆料贴。
  每个节目的制作和播出都不容易,都有很多人辛勤的汗水。还是希望大家支持广播。
  下一篇开始第六个职业了。
  ps:拜托大家一件事情,鬼鬼生日马上要到了呐,每年我都会送一份礼物给他。自己做的居多,因为他什么都不缺,自己买的东西比我送的好。今年不知道该送什么好,大家能不能给我些灵感,给我些建议,或者跟我说说大家收过得最特别的礼物是什么,好吗?

  谢谢各位了。
  日期:2006-11-14 07:13:54
  我妈妈是个热爱阅读的女人。受她的影响,我从小就是个很爱看书的孩子。在我懂事儿起,我妈妈就给我订了当时不便宜的杂志《幼儿画报》,并且坚持每天在睡前念一段故事给我听。嫩小的我,每天晚上都缩在妈妈柔软的怀里听着小狗乖乖的故事甜甜睡去。后来,这个习惯逐渐演变成每天睡前都要读一段书,并延续至今。
  大一些识字了,开始自己看书。而且无书不读,只要是有字的东西我都会捧起来大读特读一番。甚少夸奖我的老爸也只有在这一点上夸奖过我。虽然我是个很皮的孩子,可是只要给我书,我就会安静的一口气看完。
  所以,小时候收到的最多的礼物就是书。

  上小学的时候,曾经有一度风靡各种各样的作文书。这种风潮几乎成了一种流行。小孩子看作文书或许仅仅是为了追赶潮流。甚至连老师也会推荐我们一些作文书。然而,我果断的妈妈却不这么认为。她从不给我买作文书,在她看来,那些程式化的跟他女儿一般大的小孩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可看性。她鼓励小小年纪的我随意看书,多看些大人写的书,或者名著,哪怕是看童话。敢跟学校和当时风潮叫板的家长,我所知道得最著名的是郑渊洁,最身手其益的就是我妈。所以,我除了两本学校发的作文书以外,一本作文书都没有。歪打正着的奠定了我以后的写作风格毫无程式化的不拘性。

  我真心感谢我妈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很感谢她培养我这种阅读习惯,这种习惯让我终身受益。
  小时候语文书一发下来,前几节语文课老师讲什么我是不怎么注意听的,基本上都在看后面的课文。然后就开始在书上画小人了。
  我读书一般都很粗。看个大概意思就够了,很少反反复复得去咀嚼一个字,研究一个词。我的随意性更强些,不大能理解如果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过分扣字和词,那他怎么能写出那么宏伟的内涵。如同在画画的时候,细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体的大感觉。一张白纸放在面前,诚然在胸的应该是整个画面的气势,而不是某一笔的笔触。

  所以,至今我的画都很大气却不讲究细节。文笔也一样。
  这跟我的性格有关,也有两面性,好也不好。还需要细细的琢磨。
  我偏科偏得挺凶狠的,语文成绩也是马马虎虎。但作文确是没有被老师扣过超过五分的。人生中唯一的一次辉煌,是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拿了数学一百语文九十九点五的高分。至今我都无法超越了。有句话说得好,人生的高丨潮丨不能来得太早,高丨潮丨过后必然就是低谷。我的高丨潮丨就那么迅速的过去了,从那以后我的分数就逐渐滑向低谷。尤其是数学,小学的八九十分到初中的六七十分再到高中的不及格直至考上美院以后没有了数学课,它算是彻底跌入了低谷,今生再无翻身之势。

  我算是运气不错,我那种信马由缰的写作风格并没有受到压抑。相反,我的启蒙恩师胡月萍老师是我小学六年的班主任,她一直是我心里另外一个妈妈,就算我的文章写得再一般,她也只给过我良,多数都是优和优秀,大大的鼓励了我写作的热情。
  人在少年时候遇到一个好老师,受益终身。我的性格塑造很多时候要感谢胡老师。感谢她的宽容。
  小时候老师布置作业,让大家回去写日记。我却很少乖乖的照做。想也是,那时候的小屁孩,满脑子只想着玩,对生活的感悟单纯得要命,哪有什么写作冲动。我妈也不逼我,一切顺其自然,写完作业我乐意出去疯就出去疯,乐意在家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乐意画什么就画什么。
  交作业的时候,也跟别的小孩一样,交些应付差事的文字,干巴巴毫无感情,毫无内涵。老师并不责怪我,她也由我去,只是依旧会表扬我某个很不错的句子和用词。
  说也奇怪,我并没有刻意学过写作技巧,也没有看过什么作文书,但我似乎从来没有遇到任何写作问题,比如无事可写,比如语句不通。
  真正让我体会到创作乐趣的,还是在姥姥姥爷那里。我是个多话的孩子,最喜欢给小朋友讲故事,给小朋友讲完给弟弟讲,给弟弟讲完给爷爷奶奶讲。到最后讲到全家人都睡着了,我就对着录音机讲。姥爷有收藏我成长印迹的习惯,至今,他还保存着我每一盘录音带以及每一张稚嫩的作品。

  姥爷是个老知识分子,用字措辞十分讲究,曾经做过记者、律师的他对待写作极其认真。是他让我对中国的古文言文产生了兴趣。他有即兴写诗的习惯。我觉得好玩,于是也跟着说。比如很小的时候去汤浴写过的类似儿歌的小诗:鸟语花香蝴蝶飞,来到河边开宴会。奶奶捉鱼我戏水,这里风光多么美。那时候只是觉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字游戏。直到长大后的某天拿朋友的网名写藏头诗逗他玩被朋友大赞这叫出口成章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种才能。

  姥爷和我玩的诗词游戏基本上都是旧体诗。以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为主。简单扼要。姥爷说,文言文好就好在它精。几个字就能表达出一种意境,一种味道。中国的诗词与中国的大小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大于形,越深博越概括。
  所以,我至今喜爱旧体诗多过现代诗。总觉得现代诗有一种求其行而失其意的感觉。
  初中时,课本里多了文言文的课文,我学起来毫不费劲。甚至不需要靠注解,只要通读一遍就能明白什么意思。这要多多感谢家里拿些古代白话文小说和文言文的书籍。读多了自然就懂了,毕竟,中国人的语言是中国人的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