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城市发展的轨迹,寻找房价上升的规律——总结我的地产投资理念》
第14节作者:
蛮族勇士 深圳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9年深圳建市之初,GDP仅仅只有1.96亿,常住人口31万,人均GDP为人民币630元;1988年成为计划单列市时,GDP已经达到87亿,常住人口增加到120万,人均GDP达到人民币7250元,10年时间增长了11.5倍。在成为计划单列市之前,深圳还能得到广东省的输血。但在这之后,深圳就只能依靠自己。它充分发掘了自己的优势政策地位和地理优势地位,到2000年,GDP增长到2187亿,常住人口增加到700万,人均GDP达到人民币31243元的规模,按当年汇率计算,约3800美元,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线。2009年深圳的GDP规模为8201亿,为全中国城市经济规模最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09年深圳的常住人口规模达到891万,人均GDP为9.2万人民币,折1.35万美金。数据需要对比才能说明问题。09年北京的GDP规模为12153亿,常住人口为1755万,人均GDP为1万美金出头。09年上海的GDP规模是14900亿,常住人口1921万,折1.14万人民币。虽然在经济规模上,深圳比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巨无霸型的省级直辖市尚有较大差距,但在人均GDP上,深圳远远超越了这两个北方的老大哥。也就是说,深圳人的民间购买力更加强悍。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深圳人更有钱。
如果考虑到这三个城市在吸血能力上的差异,深圳人取得的成就更加让人叹服。北京向全中国吸血,河北省几乎被北京吸成骷髅;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被上海吸血;而深圳仅仅依靠发挥自身的优势,就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它本身与广府文化地区格格不入,无从向珠三角其它城市吸血,这一点北方的朋友几乎不能理解,他们很难明白一个如此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怎么可能居然无从吸引周边二、三线城市的资金。我尝试一下进行解释。广府文化,也就是广州白话地区的文化特征,用易经的话来说,可以概括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们低调务实,不善论辩,厌恶空谈,只喜欢低头做事。他们为人诚实守信,视名誉和信用为立世之本。而深圳这类客家文化(直接继承北方中原文化)可以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们激情豪迈,奋发图强,慷慨激昂,擅长思辨。他们为人高调而激烈,血气方刚,指点江山。中原文化发展到极端状态,就是浮躁和夸夸其谈,以目前的河南郑州为典型代表。北京人个个都是好口才,人人都是政治家,就是饱受中原文化熏陶的结果。而珠三角的广府人只懂得低调做人,踏实做事,言谈木讷,对深圳的高调激昂,广府人嘴上不说,心里大多不认同。这就是深圳在珠三角的真实地位。
就深圳的发展历程来说,它同样迥异于所有的珠三角工业城市。依托香港这个中国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对外窗口,深圳是全中国最强悍的商贸类服务型城市。从1979年建市开始,它的第三产业(金融贸易等服务业)就比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强悍。1980年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为0.7亿,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2亿。1988年它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亿,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5亿。这是与一般的工业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完全相反的道路。深圳依靠与香港之间的垄断性的商贸活动完成了城市的原始经济积累,因此当它转身发展第二产业的时候,就可以获得一个很高的起点而无须承受历史的负担。今天深圳的第二产业主体为高科技产业,华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基于同样的原因,深圳对低端的三来一补行业毫无兴趣(这一点成就了东莞和中山),对毫无技术含量的代工类企业也毫无好感,富士康甚至无法在深圳关内获得一席之地,只能委委屈屈的在关外的龙岗区开厂,并被一点都不喜欢它的深圳政府百般训斥(这一点我必须要为深圳辩护:深圳官方对富士康毫无好感,对发生在深圳的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深圳官方比我们一般老百姓更愤怒)。这是由深圳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的。
这是深圳在过去30年走过的历史。它依托不可复制的特殊地缘优势,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赋予它的特殊政策使命,创造了经济奇迹。这种种的特殊集合在一起,成就了深圳这个珠三角的独一无二的城市:它高调激昂,与珠三角低调谦和的风格完全不相融合;它以商贸起家,发展起强悍的科技产业,也是珠三角唯一的科技产业城市,这与珠三角依托传统低端工业产业起家的经历大相径庭;它的过去是一个奇迹。但它的未来呢?它的特殊性已经被消解得干干净净。香港的窗口作用早就消失,今时今日,中国的对外经济窗口比比皆是,上海的窗口作用甚至早已超越香港。依托经济疲弱的香港,再也不能给予深圳以任何助力,乃至香港今天甚至试图向整个珠三角和全中国吸血。而所谓的特区政策也早就不复存在,到今时今日,“特区”甚至变成了一种诅咒和桎梏,成了阻碍深圳继续向前的绊马索。深圳的未来,成为深圳人心中一道几乎不可解的难题。
我们要在这种大背景下,要在理解了深圳的这种特殊发展之路后,再回头来看深圳的房地产市场,来看这里面的种种浮躁和不可理喻。
日期:2010-12-20 18:12:31
细说深圳之四——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的样本
深圳是中国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市场的起点。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房地产公司以总价525万,竞得一块8588平米的小型居住地块,并将其开发为东晓花园。这几乎可以当成是中国目前商品住宅开发模式的鼻祖。与之相对应的是,北京一直到2001年,才第一次将住宅用地放上公开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在全国范围内,土地公开交易制度得以大规模推行,也是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当然,目前的土地公开交易模式弊病缠身,几乎被当成是推高楼价的替罪羊,让国土资源部百口莫辩,只能自认倒霉。然而我们认真的回头来看的话,事实上这个目前被我们认为是天经地义似的的土地供给制度,从创立到今天,也只不过是短短23年的时间罢了。它当时是直接抄袭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只不过是将租权这个看起来不好听的字眼,改成了使用权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深圳的土地供应,从一开始,就在香港的直接影响下,被打上了深深的市场化烙印。它的市场化程度非常彻底,公开而透明,几乎从未听闻深圳在土地供应上有何违法违规之处。这种最开放的土地市场造就了深圳在全国而言竞争水平最高、战况最为激烈的商品房开发市场。能在深圳的房地产开发领域活下来的公司,个个身经百战波澜不惊,只要它们走出深圳,以它们超强悍的战斗力,走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将当地的小公司们杀得丢盔卸甲。万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05年前,深圳关内的房价一直都波澜不惊,在6千/平米左右浮动,极其平稳。关外几乎没有房地产供应。事实上,这种平稳的市场是最能磨练地产商的市场。要在这样的市场脱颖而出,就必须具有更强悍的开发实力,必须能打造出更好的产品,赋予产品更多的附加值。当年深圳的总人口达到了827万,GDP达到4950万,人均GDP接近7500美元。这样的经济规模,对比6000左右的均价,市场非常健康有序,体现出强烈的自住型特征,兼顾首次置业与改善型居住需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