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城市发展的轨迹,寻找房价上升的规律——总结我的地产投资理念》
第10节

作者: 蛮族勇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09年成都的GDP是4500亿,今年的目标是超过5000亿,我相信以它目前如此猛烈的工业化速度,实现这个增长11%的目标太容易了,到5500亿都有可能。成都目前的常住人口数1475万,其中市区人口600万出头。成都的人均GDP在09年大致是4500美元,今年估计能达到5500美元,大概能接近2线城市人均6000的起步水平。从整体来说,成都还不富裕,还需要继续努力。它的工业化刚刚有了起色,还需要认真打造,积累财富和人品值。还不应急于发展房地产。鱼还没有养大,还不应急着打捞。我们在分析成都的产业发展进程中就可以知道,成都的产业一直到04年前都是烂摊子型的手工作坊式的的状态,自身一直都缺乏造血能力,因此它近年来要维持城市发展,一定是基于对省内其它城市的吸血。在重庆同样也在吸血的情况下,一定会引发成都人的剧烈不满。因为吸血几乎是贫穷的成都前5年维持发展的唯一方式,被还可称得上富庶的重庆横插一口进来,简直是虎口夺食。所以这两个无耻程度不相伯仲的吸血鬼之间积累了无数的怨气,成渝之争闹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让我这样的看客极为齿冷。

  从05年开始,成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飞速发展,以主城区计(郊县数据就不看了),年成交量从05年的676万平米,迅速上升到07年的1200万平米,几乎翻了一倍。08年在金融海啸的作用下,吸血性受到极大遏制,仅仅只成交600万平米,一下子被打回原形。但到2009年,吸血能力再次爆发,成交量暴涨到1460平米。与此同时,年度成交均价从05年的3800,上涨到09年的6000出头,09年12月份的成交均价已经达到7000。对于一个自身个经济规模很小,产业链刚刚成型的城市而言,7000的价位稍显昂贵,但相对于它主城区600万人口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它相对于四川其它城市显著的生活舒适度而言,这种价位也可以承受,这种规模的吸血是也是正常的。

  今年以来,成都主城区的销售均价就一路大涨。1月份迅速上涨到7400,到9月份,城区成交均价数字达到了8000元/平米的高位。与此同时,今年前3季度,主城区成交总量仅564万平米,预计全年成交量不足700万平米,成交量大幅度下滑,几乎退回05年的水平,显示出严重的成交后劲不足。目前成都市内爆炒的概念就是所谓的地铁概念,城南区域炒得最狠,目前的均价大致在8500左右。

  均价8000,是东部发达二线城市的均价,它要求城市进入工业化后期,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再启动居住区建设,从而达到这一个价位。现在成都的工业化虽然刚现雏形,但它通过多年的吸血,早已完善了居住区配套,因此只要它吹响房地产开发的号角,很容易就可以达到现在这种二线城市的均价。四川其实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身份,全省范围内稍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城市比比皆是。成都猛烈严酷的吸血,只会消耗掉整个四川的家底。考虑到今年以来的成交量暴跌的情况,我判断,均价8000已经达到成都吸血能力的极限,再试图通过吸血来拉高房价,已经没有足够的血池了。要想维持目前的价位,必须依赖成都自身的造血能力,也就是它自身的产业能力。老实说,由于其产业刚刚成型,根本谈不上财富积累,因此我对成都的楼市后市,完全谈不上有信心。

  我预计,未来的两到三年,将是成都楼市的拉锯时代,楼市将在8000左右的价位上反复摇摆。我个人的希望是,不要再出现暴涨的情形,再次暴涨一定会消灭掉成都近5年来积累的人品,把成都打进长期的经济低迷。维持在目前的价位上,成交量再降低一点都行,慢慢的积累人品,等待产业的成熟。事实上按成都目前的产业发展速度,3年之内,成长为发达工业城市,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个时候再来谈楼价上涨问题,也为时未晚。成都人民,包括所有四川人民,千万不要因为有了一丁点的成就,看着自己欣欣向荣的产业和愈来愈完善的城市建设,头脑发热,自己给自己打鸡血,就误会自己已经达到了一线城市的水平,拼命的把楼市往均价1万上抬,这是神经病才干的事。

  谢谢大家。继续鄙视看贴不顶贴的。
  明天开始准备重庆的资料。但是明天我会比较忙,可能来不及更新了。嘿嘿。
  日期:2010-12-16 14:01:33
  呃,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估算城市购买力的算法,我相当无语。我们的老百姓真淳朴无知啊。民智未开啊民智未开。居然那样毫无经济学依据的算法,还有人跳出来认同,还研究和深化起来了,我真的无法评价了。今天一直都比较忙,既然不更新了,我就来推荐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有参考意义的算法,算是对各位的一个启示。
  还是拿成都做例子吧(真是,我算是很成都卯上了。),成都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9元,城市化率接近65%,也就是城市居民总人数约为836万。注意,城市居民的概念是户籍概念,不是居住地概念。成都下辖的各县县城里也有城市居民,所以这个836万的数字,比成都市区600万的人口数字要大。这样算起来,成都人,一年,所能积累起来,可用于消费的财富总额是:

  18659元*836万=1560亿。农村人口也会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他们不具有房地产上的消费需求,他们都是享受分配宅基地的,所以这里就不予以考虑了。
  上述这个1560亿,就是各路商家眼睁睁盯着的香饽饽。无论是地产商还是零售商,都要靠挣这个钱来吃饭。当然成都人不能把自己的可支配收入(这个概念的意思是除掉维持基本生存所必须的费用之外,还能拿来改善生活的收入额)全拿来买房,总得预防生老病死,生活都需要改善,总得下馆子,总得看电影泡妞,一般来说,地产对可支配收入的吸血达到30%,就非常厉害,将导致整个城市的财富被地产挟持。房地产将成为整个城市的核心话题。

  去年成都的住宅销售额1234亿,考虑到金融杠杆的作用,也就是按揭贷款的存在,实际支付约40%左右,就足够了。成都去年的新增住房贷款约750亿,大致与这个比例吻合。这样算起来,成都人去年实际在住房上支付了约484亿,大致占城市居民总可支配收入的31%。达到了楼市可吸血程度的极限。
  这是对楼市所能达到的销售总量的一个比较有趣味的小算法,算是一个小小的经济学科普吧。因此单价上升时,销售量必然要下降,以维持这个总量的大体平衡。如果试图量价齐升,必须要城市的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将城市总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财富的大蛋糕做大。这是经济的客观规律,无从违背。一旦违背,必然导致经济规律的惩罚。

  再来介绍一下楼市可承载的最高价的简单算法。仍然使用2/8定律,20%的人占有了80%的财富。因此成都20%的富裕群体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可以达到18659*4=7.5万。就他个人而言,他每年可在住宅上支付的费用约为2.25万。考虑到富裕男女两两结合的几率比较小,最普遍的情况是家庭一方收入明显高于其它人,因此考虑这个家庭另外两位成员的收入达到平均水平线,给他增加每年18659*0.3*2=1.12万的房贷支付能力。

  因此一般而言,成都具有购房能力的家庭,其合理的年度支付能力,系3.35万左右。这样算起来,购买成都户均约100平米的住宅,他们所能承受的价格上限大致就是8000(这个你们自己去百度一个网页版的房贷计算器,立马就能算出来,别再很丢人的瞎算了。我推荐新浪的版本,很好用,还算了贷款利率折扣,很不错,我一直都用它)。

  再考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上涨因素,最近几年成都的递增都在10%以上,所以成都未来可以有小幅度的房价价格上涨。这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出现暴涨的经济基础不存在。成都人千万不要头脑发热,拼命的抬高自己的楼价,消耗自己的人品值。
  特此介绍。欢迎批评。
  日期:2010-12-18 12:10:42
  说重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