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城市发展的轨迹,寻找房价上升的规律——总结我的地产投资理念》
第2节

作者: 蛮族勇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投机旺盛的城市,譬如温州、上海和北京,这些个城市,就产品而言,我只能这么评价:非常烂,与珠三角相比,产品要落后20年不止。这些城市往往是资金的汇集地,城市汇聚了大量的、无法通过其它手段消耗的资金,只能以楼市作为泄洪口。判断这些城市的市场,只需考察一个数据:闲散资金汇聚的速度。资金汇聚的速度有多快,楼市增长的速度就有多快。这些城市大多是区域金融中心或者暴发户聚集地。当然,还有另外一些城市,譬如那些旅游城市,打着旅游旗号,吸引资金流入,典型的是海南、珠海和广西北海。这类城市对我来说,相当恐惧。我个人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日期:2010-12-08 16:14:22
  3、城市化进程
  前述房地产市场的4个需求阶段,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而逐步升级的。在城市化的初期,必定是自住型需求为主阶段。其后,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逐步升级到改善型需求阶段、投资型需求阶段。至于投机型阶段,这是个怪胎,能成为资金黑洞的城市并不多,我也不多做阐述。(上海、北京和温州等投机城市的清苦学生,我真不同情你们,活该你们选择和资本大鳄一起竞争,自作自受。)这里需要阐释的问题是:城市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进程,它是如何发生并发挥作用的。

  以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迅猛发生中的佛山和东莞为例。这两个城市在03年之前,都处于极度分散状态,都没有市区的概念可言。03年前的佛山这一地域概念,仅有70余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号称全中国统辖范围最小的地级市,主城区之外的南海、顺德、高明和三水,统统是具有独立治权的县级市,各自独立向省汇报。佛山市政府的号令,不能出主城区那70平方公里。主城区户籍人口只有58万,常住非户籍人口仅仅只有可怜的万把余人,两者合计仍不到60万人,并长期维持,乃至有人口下降的趋势。相对于当时350万左右的全市户籍人口,主城区完全达不到“主”的概念。同期的东莞更加可怜,主城区只有莞城这个镇(注意,是一个镇,不是一个区。东莞市和中山市,是全国独有的地级市直接管乡镇的组织架构,中间没有区一级。),户籍人口不到16万,面积不到14平方公里。相对于当时东莞160万的户籍人口,更是连10%的比例都没有。

  03年之后,这两个城市的主城区开始进行迅猛的扩张和建设。佛山将南海顺德等4个县级市收并为市辖区,并将主城区统辖范围从70余平方公里扩张到250多平方公里(包括禅城和东平新城),与此同时,人口开始迅速增长,到2009年,常住人口已接近100万。主城区的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基础设施(包括路桥公园绿化等,最主要的工作是建设了佛山一环,这其中有无穷的酸甜苦辣,佛山人从一开始极度抗拒一环的建设,到现在一提到一环就骄傲,集中体现了佛山人从抗拒城市化,到欢迎城市化的心路历程)以及生活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和体育场馆等)投资完工。这些东西看起来很枯燥,就不细说了。粗略估算,在新城区建设方面,政府投入在200亿到250亿之间,年均投入约40亿。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主城区的新城区建设上,导致这个区域的生活便利性远远高于佛山其它区域,近在咫尺的公园,最高规格配备的学校和医院,全新和宽敞的体育场馆,这些因素累加起来,导致人口和财富开始向主城区汇集。市民的改善型购房需求被激发出来,并在新城区、新生活的愿望引导下,纷纷脱离旧城区,在新城区购买全新的豪宅。

  与此同时,东莞也开始启动城区建设,将莞城、东城、南城和万江这4个镇,同并为东莞市区,进行统一规划(当然,这4个镇的独立的行政体制仍然存在,也不存在主城区这个区级行政架构),东莞下死力建设了东莞大道,并以东莞大道为轴心,全面疏通了道路体系,以贯通东莞市区各镇,结束了市区各镇之间只能以两车道的乡间小道贯通的历史。(各位不要嘲笑,直到今时今日,中山市仍是这个调调。)与佛山相类似,各种基础设施在城区拔地而起,区域居住环境大幅度改善,从而开始吸引东莞各镇的富裕群体向城区集中。楼市当然随之大涨。

  如果我们把视野从南中国往北看,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天津。天津的主城区在03年前同样可以用破烂形容,楼市也一直半死不活。在03年之后,天津人突然意识到了城市化的重要性,开始着手打造他们的城区,因此也实现了楼市从4000到10000的飞跃。
  中国的二线城市,基本上有着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本世纪初期,开始着手启动新城区建设,开始从单纯的工业城市,向着城市化之路迈进。或许这是由于这些城市从本世纪之初开始,已经实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美元这个所谓的小康收入水平线,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土老板们,开始有了生活得更好的需求,因此城市化,就必然是当地政府的不二选择。当集中政府的财力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城区之后,必然会吸引当地的富裕群体和财富汇集,从而更加推高新城区的地价和房价。理解了这个客观规律,就可以理解,经济发达的二线工业城市,它们集中力量打造的新城区,必然会成功,也必定能实现财富的汇集效应。反过来,经济落后的三线、四线城市,它们如果试图打造新城区,受财力所限,能实现的配套有限,因此提升的生活品质也极其有限,对财富的吸引力也必定有限,因此往往会建出一座空城。这就是新城区建设背后的客观规律。

  日期:2010-12-08 16:16:11
  4、城市化进程之2
  相对于正努力从大型工业区向宜居型新城市迈进的二线城市来说,三线城市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好好的提升工业化的水平,完成原始积累。而一线城市的城市化任务,就是打造核心经济区,也就是CBD。
  我算个小账如下:一个稍有规模的新城区,占地至少应有10平方公里,也就是15000亩。征地成本在二线城市大致需要80万/亩(考虑到绝没有国有闲置地,新城区建设必然要征地,前述标准仅系针对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如果是城市拆迁,更不得了),征地总投入要达到120亿。要完成3通一平,占地需大致占到40%的比例,投入约30万/亩,也就是投入约45亿,仅能得到9000亩的可建设用地;这个新城区还没开张呢,165个亿先花掉了。然后,生活设施配套,譬如学校医院以及各色政府机构等,需占去25%以上的可建设用地,总投资约需5亿。现在,只剩下6700亩左右的熟地可以卖钱,而政府方面的硬性投入已经超过170个亿。如果不这么狠狠的花钱,那么打造出来的所谓新城区,与旧城区相比,将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不具有质上的变化。这些成本折合到剩下的可建设用地上,大致达到250万/亩的水平。上述这个花钱的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地一级开发。

  上面这个数字,250万/亩,是目前二线城市的通常的土地一级开发成本。在与政府谈判勾地的场合,具有通用性。大家一般都承认这个250。
  三线城市的财力有限,往往不能承担这种规模的财政支出。虽然新城区可以逐年开发,但各项成本也是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征地成本,在新城区未成形时,可以以前述的80万/亩的价位征到地,一旦新城区开始建设,立马提升到200万/亩左右的水平。因此三线城市的所谓新城区,往往只能开始第一期工程,之后就极难推进。这与它们的整体财政实力有限有关,一旦它们的政府领导头脑发热,狂热的推进新城区建设,必定会导致一场悲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