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贸易方面,迈锡尼较克里特也是有过之无不及(迈锡尼的航贸在克里特文明灭亡后才大量剧增课推断迈锡尼从克里特文明中获得大量的航海知识,同时迈锡尼承袭了克里特掌握的爱琴海商业贸易网的控制权。埃及、叙利亚、腓尼基、塞浦路斯以及意大利南部、利巴拉群岛等地都有迈锡尼陶器出土,数量皆超过各地曾发现的克里特陶器。在爱琴地区和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的分布也较克里特文明为广泛、众多,现已发现的当地大大小小的迈锡尼文明遗址在1000以上。
如果要说迈锡尼统治下希腊的航海活动的话一定要提到的就是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这也是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上远征。
关于特洛伊战争起因的两个版本都跟女人有关:一个女人引发战争—倾国倾城的海伦,三个女神选美引发的战争。这场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是迈锡尼人与特洛伊人争夺东西方贸易的控制权。
特洛伊位置: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特洛伊恰好位于地中海和黑海连接点,是亚洲(或小亚细亚)与地中海贸易的枢纽。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在如此近的区域内存在的两个贸易中心,当时没有双赢概念的前提下,解决的路径只有一条—武力。
在迈锡尼文明后期,也就是约公元前12世纪初,希腊各国以迈锡尼为首,组成了一支远征军攻打特洛伊城,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发生在那时。据传说,那一次希腊就派出了上千艘远征舰船。
特洛伊城当时的宏伟丝毫不亚于迈锡尼城,从今天的遗址上来看,特洛伊城需要面对的战争绝非短时间存在,而是需要持续面对。它的遗址就出现了反复修整的痕迹,并且从里往外都有防御工事,而且城市规模巨大——仅从今天遗址看就达75英亩。这表明特洛伊既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城防工事最繁杂的一个城市。对小亚细亚的考古发现,在这一地区(古称安纳托利亚)曾经存在一个相当强盛的特洛伊王国——威路撒。当时赫梯帝国和埃及帝国都与这个王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这个王国的强盛甚至一度让赫梯帝国感到担忧,他们甚至兵戎相见。
从古到今谁控制了贸易路线谁就能赚钱,迈锡尼虽然能控制着地中海海上的运输要道,但特洛伊控制着欧亚陆路运输其中一条路径(最初罗马帝国同印度贸易就是从这条路径开始的)。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争夺贸易垄断权的战争,当然特洛伊战争也消耗了迈锡尼为首的希腊联邦的元气,迈锡尼文明开始衰败。
日期:2012-02-08 13:38:22
二、荷马时代的希腊航海
在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前后入侵希腊半岛的多利亚人在民族上和迈锡尼人同属希腊族,但他们居住于北部内陆山区,社会发展较落后,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由于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多利亚人毁灭迈锡尼各国之后并未建立自己的国家,希腊的文明传统断绝了两三百年。从公元前 1100到800年间,希腊各地又退回到原始社会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黑暗时代,反映它的历史情况的文献主要是荷马史诗,因而又称为“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相对于迈锡尼文明说来,确有回复到原始社会的倒退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它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积极因素,那就是铁器的使用。铁器“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显然也非常适用于荷马时代的希腊手工业。如造船业,由于有了铁斧铁锯铁锤之类的工具,荷马时代就有了超过迈锡尼的进展,龙骨技术这时益见完善,把龙骨前端作成冲角,为日后希腊战船结构奠定基础。
荷马史诗里所说的“船”,往往用“naus”表述。这个词在后来的古希腊人那里用来泛指所有的船舶,包括民用的普通船舶以及各种战船。而在当时,naus船可能是有特定的形制的。另外,这个“naus”就是英文中“nautical/航海的”的词源。
对这种naus船,荷马经常用的一个修饰词是“乌黑的”(比如《伊》二卷710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指船体外侧涂有一层黑色的沥青,目的是为了防止水从船体木板的间隙中渗进来。这说明当时的造船技术还比较落后。
从《奥德修纪》对船舶和造船程序的描述,以及从影片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迈锡尼文明时代的船舶是平底的,且没有龙骨。
Naus没有龙骨,我们可以从上图看出点端倪。船可以被拖到岸上,这说明当时的船的体积还不是很大,重量也不是很重,而且肯定是平底船。如果是尖底船的话,拖到海滩上之后就只能侧放着。久而久之(特洛伊战争毕竟打了10年),船自身的重量就把船体压垮了。只有平底船才可能长期地放置到岸上。
平底船和尖底船在航行速度上有很大的区别。尖底船类似冰刀,在水中遇到的阻力减小。而平底船,更像是在海面上“漂”着走。由于naus船的速度慢,而当时的导航技术很落后,所以这时的海军一般只会沿着海岸行进,或者是在比较密集的群岛中行进。目的是保持视线之内始终有可以辨认的陆地,这样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日期:2012-02-10 20:03:21
三、古风时代希腊航海贸易
在荷马时代之末,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希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优卑亚岛的勒夫康迪且在叙利亚的阿尔?米纳建立商站,恢复了和东方的航海贸易与文化联系。在希腊社会内部,阶级分化明显,奴隶逐渐增多,终于达到建立城邦——早期的奴隶制国家的程度。首先建立城邦的是邻近东方文明的小亚沿岸和爱琴海诸岛,以及希腊本土的雅典、优卑亚岛等文化最发达地区,继之而有多利亚人占据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克里特岛等地,中希腊和北希腊也迅速赶上,纷纷建城立国。因此,在公元前750到700年间,众多的城邦涌现于希腊世界,如满天星斗般闪现文明的光辉。
对希腊城邦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的因素则是和东方的联系。这时希腊和东方的商业联系已恢复甚至超过爱琴文明时的水平,小亚各邦和优卑亚岛最为活跃。希腊本土和东方交往并不限于商业,希腊对东方文明先进遗产的吸收也硕果累累,希腊这个后起的文明很快就利用了东方文明历经数千年才取得的丰盛成果。
海外殖民
希腊城邦建立以后,便有海外殖民运动的开展,前述最早在叙利亚建商站的优卑亚岛勒夫康迪,在公元前750年左右又向西远航,来到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皮提库萨岛建立了殖民点,组成一个最早的殖民城邦,其后不久又在此岛对面的意大利土地上建丘米城。这些殖民活动已为近年的考古发掘证实。从此直到公元前6世纪的200多年间,希腊殖民者开疆立国多取扬帆渡海之路,在地中海区域广泛开展殖民活动。除了在东面因有东方各国存在仅于埃及、叙利亚建立少许商站外,他们在南面达到非洲利比亚至突尼斯沿岸,在西面进入意大利,伊利里亚(今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和法国南部沿岸,在北面进入色雷斯,并通过赫勒斯滂海峡而入普罗朋提斯海,又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入黑海广大地区(包括今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及高加索等地),在这些比希腊本土不知大多少倍的海岸地带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城邦。据统计,在此期间参加殖民的希腊城邦(包括殖民城邦又进行新殖民者)共有44个,在上述各地共建殖民城邦至少在139座以上。用希腊人自己的比喻说,这些新邦为数众多地分布于地中海、黑海地区,犹如雨后池塘周围此呼彼应的青蛙一样。这种海外殖民活动,其范围之广泛与影响之深远在古代是没有先例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