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航海杂谈》
第3节

作者: titanjack
收藏本书TXT下载
  《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Periplus Maris Erythraei)有提到在波斯湾沿岸的一些渔港和名胜古迹,唯独没有提到波斯湾存在着中转来自印度或者中国货物的港口。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出来自印度以及中国的货物都在Cane港, 摩卡港, Leuce Come港以及埃及的红海其他港口进行中转。因而排除了波斯湾的商人后,我们把目光投向位于红海的商人,是哪些船队经常挂靠Cane港, 摩卡港。

  据记载埃及人的主要贸易港是贝伦尼斯(Berenice)或米奥斯贺而莫斯(Myos Hormos)(在后文中涉及古罗马航贸时会具体点明这两个港口)。而纳巴泰商人主要的贸易港是Luce Come 和 艾拉港(Alia),在罗马人清缴海盗前,埃及人是不敢在红海上航行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纳巴泰人主宰了红海的航贸,垄断了印度中国的货物中转。

  日期:2012-01-23 15:41:40
  6、从贸易习惯来推测
  纳巴泰人在外经商都有建立纳巴泰据点的习惯。例如他们在以东人(Edomite)首都Busheira外建立了锡拉本(Selah);他们在麦地那本萨利赫(Medina Saleh,位于12德丹该是古代生活在阿拉伯Thamuds和Lihynaites的首都)建立据点;他们也在古加沙港外几公里处建立Jenysos据点;在骆驼商队经过的艾拉、加沙、大马士革商路上都有他们的据点。

  根据记载一些无名的阿拉伯商人在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的广东都建立了据点,毫无疑问这些阿拉伯人在摩卡和Cane港口也建立了据点,也就是纳巴泰人。
  7、由货物引发的猜想
  尽管没有详细的古罗马的航贸记录,但从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货物外形都很小,适合小船运输。
  对此莱昂内尔卡森(Lionel Casson)提出一个假设,这些货物是非常昂贵的,一旦船沉了损失是非常巨大的。为了避免这样的损失,一是选择小船来载运,二是采用联合购买商品的模式,多个商人购买足量的商品通过大船载运。但另一方面,他提出船长一般只会提供有限的舱位来装载这些奢侈品,留出大部分的舱位来装载比如粮食、酒之类的能在当地码头边直接现卖的物品。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罗马商船只在地中海航行,因为船的构造抵御不了红海的横风和遍布的珊瑚礁,他们主要的贸易货种就限于粮食、油等大宗商品;而阿拉伯商船载重30吨,这类的小船非常适合在红海航行运载这些昂贵的小货物。
  我们通过香料运输来说明,香料运输最初是一年一次,后来半年一次。按照斯特拉波所说的一年3000吨的运输量来计算。假如阿拉伯单桅帆船来运载,一年一次的运输就必须要一百船才能运载完,如果是半年一次的运输则需要五十船。如果同等量的货物让罗马商船(500载重吨)来承运,只需要6艘船就可以完成。
  从风险分担的角度来看,如果一艘阿拉伯商船损失,无论是天灾或遇海盗,那么损失率只有百分之一,但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了罗马商船上,那损失率就是百分之十六。
  Titanjack 注
  对于奢侈品的运输精明的商人很注重风险的分担,之后也孕育了海上运输特有的共同海损,以及相应的保险制度。
  另外红海的海盗的猖獗以及恶劣的条件不利于当时的罗马大船航行,小船具备更大的灵便性以避开遍布的礁石,面对波涛汹涌的海浪的时候小船由于长度比波段段,收到的冲击更小,相反大船船长长于波段经常在船头船尾受到波浪冲击,在当时的造船条件下,船很容易断裂沉没。

  日期:2012-01-24 10:17:19
  第二篇 古罗马同印度航贸
  罗马同印度的贸易商队最早是通过安纳托利亚(Anatolia大体上相当于土耳其的亚洲部分),相比于后来通过红海的航贸而言不管从贸易量和时效而言都是稍逊一筹。
  这边插个话题,为什么东非东海(红海区域)岸是古代航贸圣地?
  在古代,非洲东海岸的对外交通条件比非洲西海岸优越得多。西海岸海岸线平直,缺乏天然良港。北有博哈多尔角危险的暗礁和滨海巨浪,使从欧洲来的航行者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一步。东海岸不但有天然港湾,可供外来船只停泊,而且季风和南赤道洋流利于印度洋的航行。其次,在印度洋的对岸是古代社会经济发达的两河流域、印度,而在大西洋对岸则是尚处于原始公社制时代的印第安人。到15世纪以前是不通航的,而东海岸则是仅次于地中海的对外交通区域。红海早已为埃及人、埃塞俄比亚人(、阿拉伯人(上章提及)、腓尼基人所利用。

  当然、关于古代非洲西海岸的航贸有两个有争议的事件:腓尼基人绕非洲航行、汉诺的大西洋航行。
  法老尼科在位时(前610—前593),埃及各方面开始复兴,因此有力量再次继续先前同蓬特的贸易和交往。他在位时,开通尼罗河至红海的运河,并派腓尼基人从红海出发,环绕非洲,经直布罗陀进入地中海,回到埃及。希罗多德写道:“腓尼基人从红海出发,航行到印度洋,在秋天到来时,不管他们航行到非洲沿岸的何地,都要上岸播种,收割谷物以后,再继续航行。

  第三年他们驶过直布罗陀,回到了埃及。他们说,在绕行利比亚(指非洲——引者注)的时候,太阳是在他们的右手。有的人也许信他们的话,但我是不相信的。”从希罗多德开始,对这次环非航行的可信性,一直存在着争论。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和哲学家波赛多尼都认为,环航的成就缺乏证据。而相信环航的人们指出,当船只绕过好望角的时候,南半球的太阳正好在航行者的右手。

  日期:2012-01-25 17:13:25
  公元前5世纪中叶,汉诺率60只船,3万人,由加的斯(今西班牙西南海岸)出发,沿非洲大西洋海岸航行,在摩洛哥沿岸建立了6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留下一些人员和物资。汉诺挑选几个克利斯人作翻译,继续南航,建立了克尔纳,后来它成为迦太基在西非最重要的居留地。汉诺继续南行,发现一条名叫奇里特斯的大河。学者普遍认为它是塞内加尔河。他们返回克尔纳,补充给养,再次南航,驶过冈比亚河口,航行7天,到达一个岛屿,白天看到一片森林,晚上看到“熊熊烈火”,听到笛声、鼓声和鼎沸的人声,占卜者命令他们离开。迦太基人离开该岛,汉诺写道:“我们吓得胆颤心惊,全速航驶。经过四天航程之后,我们望见陆地还是一片火海。其中有一个比别处大火烧得更旺的冲天火柱,几乎要碰到星星似的。在白天看到这是一座非常高的大山,叫做‘诸神的战车’。”对这一记载,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肯定与否定之争。否定汉诺航行真实性的学者认为,《汉诺回航记》是采用一种混杂的和晚于亚里斯多德的希腊后期的语言。考古学也证实,迦太基人在大西洋海岸的最南的据点是摩加多尔,这里发现了迦太基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物品。而在摩加多尔以南没有任何古代实物证据发现。肯定论者认为,与汉诺同时代的希罗多德不知此事,是迦太基人对希腊人保守秘密的结果;罗马学者普林尼记载了此事,证明公元1世纪沿非洲西海岸的航行也不再是什么秘密,古代的技术条件也能胜任这次航行。

  继汉诺之后,关于非洲大西洋沿岸的航行的记载还有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公元前146年,罗马灭迦太基,开始占领北非。同年,波里比阿率领一支小舰队,沿摩洛哥西岸向南航行,一直到达朱比角。他确定大阿特拉斯山的终端在大西洋岸边,色尔奈岛在摩加多尔的对面。约公元前80年,罗马人又航行到马德拉岛和加那利岛。
  虽然马格里布地区经历了罗马人、汪达尔人和拜占庭人的侵略和统治,但欧洲人从摩洛哥向南的航行,却未延续下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