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30节作者:
非洲小童 日期:2012-04-23 22:02:06
更新第四章 赵盾专政
4、晋国的官二代(上)
箕之役后,先氏获得了保全,先且居甚至接替父亲先轸出任晋国的中军将军,但是失去了先轸的晋国与先氏家族,似乎比从前要黯淡得多、平庸得多。
此时,清原之搜(前629年)的五军十卿大多追随晋文公而去,依然健在的尚有先且居、赵衰、箕郑、先都少数几人。
尽管三军六卿的编制都不满员,晋襄公也不急着补充新的人选。倘若有诸侯会盟之类的军国大事,晋襄公自己不去,也不从三军六卿中派人去,而是全权委托给亲信的大夫。
总之,中原的诸侯们要跟晋国的大夫平起平坐,自然有意见;晋国的贵族们一是没有差事,二是不能弥补三军六卿的空缺,也是很有意见。
中军将军先且居这个人呢,除了一昧迷信武力征服与独断之外,对重大军政外交缺乏见地。
在先且居的主导之下,晋国奉行四面开战的政策,迎来了自成为大国以来最为糟糕的国际环境:南边,与楚国争夺淮水流域;北边,与狄人开战;东边伐卫,西边继续伐秦。
惟一庆幸的是,晋国这些年还有老本可吃,对外暂时还没吃过败仗。
前625年春,距崤之战三年之久,孟明果然兑现承诺,领着秦军向晋国寻仇来了,复仇的地点在彭衙,史称彭衙之役。
有见地的人都知道,秦国人是来玩命的,晋襄公是个大草包,先且居又是个二世子,赵衰有能耐却是靠边站,这样的晋军有不有战斗力,还是一个未知数。
危急关头,晋国的英雄出现了,他就是晋襄公曾经的戎右狼瞫。
箕之役前,狼瞫被先轸无故罢黜,也曾经愤怒过。但当好友准备为他出头,向先轸讨个说法,也就是以死相争时,狼瞫断然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他不仅勇猛,还爱惜名誉,热爱晋国,不愿因为个人恩怨,落得个身败名裂。
更难得的是,狼瞫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很有见识,很有担当精神。这一次,狼瞫目睹秦军军容严整,再看看晋襄公、先且居骄傲自大,知道晋国正面临一场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生命诚可贵,荣誉价更高,为了证明晋国是有能人的,狼瞫领着下属,抱着必死的决心,率先朝秦军阵地冲去,一番奋力厮杀,狼瞫壮烈殉国了。
日期:2012-04-23 22:26:33
继续
狼瞫之死,深深的刺激了晋国三军将士,国难当头,怎能做缩头乌龟!晋军于是个个同仇敌忾,以雷霆万钧之势杀向秦军。
晋军战士们个个抢着拼命,秦军的气势很快就被压住了,很快又是大败而归。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彭衙之役后,秦穆公无路可走,就继续将所有责任大包大揽,然后无条件信任孟明,孟明非常感动,为了回报国君的信任,于是“增修国政,重施于民”。
晋国虽然获得彭衙之役的胜利,但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喜的是晋襄公、先且居,以为晋国不可战胜,以为自己功德无边。
忧的是晋国的元老赵衰,作为当今霸主晋国所剩无几的的高人,他很清醒,也很痛苦。他知道这场胜利是狼瞫用生命换来的,如果晋国的君臣不能反思,还沾沾自喜,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狼瞫的死,似乎也刺激了赵衰。这么多年来,赵衰苦练千年忍术,与重耳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没有硝烟的斗争,有收获,也有失落与苦涩。有迷茫的时候,也终究大梦方醒。
既生瑜,何生亮,人生固然需要积极进取,有时候也需要认命,赵衰与重耳的相遇似乎是不幸的,由于两人棋逢对手,又有利益冲突,所以重耳做了霸主之后,竟然黯然离场;赵衰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靠边站,然后眼睁睁看着先轸建功立业,又眼睁睁地看着晋襄公与先且居这些二世子糟蹋晋国的霸业,这样的人生终究是一大遗撼。
无论如何,赵衰应该庆幸此生遇上重耳。倘若赵衰从来不曾与重耳相知、相识,又怎么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至于未来的赵国更是无从谈起了。
何况现在,晋国的霸业属于晋国全体王公贵族共有,也有赵衰的一份,为了晋国,也为了自己,应该出来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了。
貌似彭衙之役后不久,沉默多年的赵衰终于在朝会上发了言,提醒晋国君臣要修德,不要好大喜功,又说秦国君臣同心同德,值得晋国尊敬。
从做事的角度来说,这话是不同政见者讲给晋襄公跟先且居两个当权者听的,有批评,也有建议;从为人的角度来看,这话是创业元老说给不经世事的二世子们听的,有告诫,也有期待。无论是哪一个角度,都有可取之处。
无奈两个世家子都不以为然,先且居更是单纯把赵衰的话视为攻击与否定,以为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日期:2012-04-23 22:28:46
继续
前625年年底,为了回敬赵衰,先且居率领郑、宋、陈三国的军队讨伐秦国,夺取秦国的一些城池。
次年春天,先且居的步调更大,率领宋、陈、卫、郑、鲁共四国军队深入淮水流域,击溃了楚国的附庸—小国沈国。
转折就在几个月后。前624年四月,秦穆公君臣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然后破釜沉舟,示不返之心。晋军仓促无备,恐慌之下纷纷关闭城门,避免与秦军正面交锋。
秦师于是沿着涑水北上,一路深入,攻占距离晋国旧都曲沃仅三十公里远的王官一城。随后秦师回师南下,又向东进发,到达崤山的峡谷之处,为四年前葬身于此的秦军举行迟到的追悼仪式,是役史称王官之役。
王官之役固然不如城濮之战与崤之战广为人知,但对秦晋二国均有重大影响。
对秦国来说,秦穆公终于凭借王官之役的胜利,找回尊严与自信,也终结了对中原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此,秦国不再垂涎中原,仅将成为西方强国作为国家的奋斗目标。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这样记载,秦穆公在王官之役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可悲的是,前621年,秦国因为害怕重蹈晋国覆辙,陷入能臣尾大不掉、公室式微的困境,竟然在秦穆公逝世之际,一次性杀害177名贵族为国君殉葬,其中子车氏家族的奄息、仲行、针虎,号称秦国三良。由于一个缺少权威、缺少历练的新君,绝对没有能力杀掉那么多贵族,所以这个暴行的策划应该出自秦穆公本人。
秦穆公此举虽然暂时维护了秦国公室的安全,但也彻底堵死了中原人才前往秦国发展的通道,并注定秦国在春秋之世与中原主战场无缘。为此,秦人在《诗经》秦风《黄鸟》一诗中,对于三良的不幸有着无限的痛惜与同情,对于秦穆公的暴行有着无比的痛恨。
还是回到晋国。无论秦国如何取舍,晋国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但是秦晋王官之役反映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一个号称霸主的国家,竟然不能阻止一个外国军队深入本土,真是孰可忍孰不可忍。
接下来,将全部责任推给一个人,一个家族,具体来说,就是推给曾经风头最劲的先且居及所在的先氏家族,是最简单可行的办法,也最符合晋国大多数贵族的利益。
墙倒众人推,时距先轸殉国不到四年,先氏家族就迅速走了下坡路,这反映大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更新换代的速度,是小国不可比拟的,当然也正是大国政治的看点所在。
下集预告:
5、晋国的官二代(下)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