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海内鸿宝血雨腥风那段真实的传世历史》
第38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23 21:21:27

  --------------------------------
  纪实文学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说完了富潘再来说说贵潘。

  苏州富潘与贵潘也算是同根,他们同为徽州人的后代,具体同根到哪一代世祖头上则已无从考证。
  上面提及到的钮家巷,《宋平江城坊考》称:名蓝家巷,宋代蓝师稷曾居此而名;康熙年《苏州府志》记名銮驾巷;同治年间《苏州府志》上也说:“钮家巷,萧家巷南,旧名銮驾巷”。
  钮家巷连着两个世界,一边是繁华的观前商业圈,灯火辉煌,人头攒动;一边是千年古街平江路,小桥、流水、人家。临河栽有高大的老树。河沿砌着整齐的石驳岸,隔几步有河埠头,一级级的石阶伸到水里,为典型的江南水镇。立于岸边,一股“悠悠水乡”的情绪愫油然而生,使人悄然间不知身处何年何月间。
  钮家巷和肖家巷之间,有一条古朴幽静的沿河小巷弄,路面全都用青砖扁砌而成。转角处一块班驳的路牌写明,这条小巷叫凤池弄。别小看这条窄窄的巷子,它旁证了苏州最早的私家园林——古凤池园一段神秘曲折的历史。
  先简单介绍一下古凤池园的主人顾汧。
  (顾汧,字伊在,号芸岩,长洲(今苏州)人,清顺治三年(1646)出生在平江路雪糕桥附近的一户读书人家。顾汧自少勤学能文, 27岁时考中康熙癸丑科二甲第一名进士,历任礼部右侍郎、河南巡抚等官。著有《凤池园诗集》。)
  康熙三十四年(1695),顾汧辞官回归故里,他就在老宅附近钮家巷内购下了大片宅第,进行重修,扩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园,正式题命为凤池园。据说其规模之大,占了钮家巷大半条巷子。顾汧对凤池似乎情有独钟,不但在凤池乡里建造了一座凤池园,还把自己的十六卷诗文集,也题为《凤池园集》。

  故顾汧所精心营构的凤池园极大。园门题额为“日涉”。园中石径逶迤,梧桐荫布,四时野卉,纷披苔麓。有赐书楼、洗心斋、撷香榭、岫云阁、抱扑轩、康洽亭、梅岭、曲溪等十景。
  谁也没想到,在一百多年以后,凤池园会竟分归了三姓所有。
  乾隆时,顾家后代将凤池园卖给了唐氏,唐氏子孙也守不住家业,嘉庆年至道光初年,唐氏将凤池园陆续出售,先后划分三部分卖了三家。
  东部归属业主陈大业。
  中部归属业主王资敬。

  西部归属业主潘世恩。
  划分后的凤池园经各家精心修建,成为了各自独立的新园。奇怪的是,园主竟都称自己的新园为凤池园,足见凤池之名的魅力。有凤来临,是何等吉祥。谁肯放弃?这一现象,在苏州造园史上较为少见,因为一般的新园主,在翻新旧圃后,往往是会重新题写园名的。
  陈大业曾为盐运使,雄于资财,他得到凤池园的东部后,又向东邻购买了一块空地,然后一并修成一座新园。园中建筑大多环池安排,旱船爱莲舟、春华堂、飞云楼、知鱼轩、引仙桥、接翠亭、筠青榭诸景。此园后改题名为省园,但水池仍沿用名凤池旧名。陈大业的省园,尽管园境幽闲,迄今已无迹可寻。
  中部由王鸿翥药铺的王资敬稍加修葺,建成了一个小园,仍名凤池园。但是园子很小,又无特色,所以声名不显。王资敬的凤池园在当时就不很有名,经近二百年的沧桑变化,至今更是阒然无闻。
  潘世恩在购得靠近临顿路的部分凤池园后,修葺建成了临顿新居,以奉养父亲潘奕基。新居丘壑深窈,花木森秀,极园林之胜。尤为难得的是,园主的造园动机、造园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在社会上传为美谈,也使新园充满了养志娱亲之情和天伦之乐,故潘氏凤池园常常被人尊称为养亲园或太傅第,但园主自己仍喜欢沿用旧称,并未给园换一个新名。
  潘宅名“留余堂”, 现为平江区钮家巷3号,占地面积2135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原为三落六进,现存三落四进。主落居中,轴线分明,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内厅。今门厅、轿厅及东落房屋。西落第三进是全宅最精美的建筑纱帽厅,平面形状尤为特别,在横长方形平面上前凸抱厦一间,其后左右配两厢,构成前凸后凹平面,状似纱帽,故名“纱帽厅”。纱帽厅前后窗棂全部雕饰,其飞罩上留有“御制九来会诗并序”匾额。

  现今,三处凤池园惟有潘世恩购买的凤池园能笕旧迹。虽然现状已经不太完整,但仍有相当可观之处。可见文化的力量在历史的演变中远远大于财富来得永恒。财富只是过往云烟,而文化则是永久的传承。正是对文化的敬仰之情,爱屋及乌才使得潘家凤池园仍可窥一斑。
  这潘世恩是何许人也?其又着怎样的显赫家世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