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就是GDP》
第10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自从经济学从社会科学里分离出来,作为独立学科自立门户,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完善和前进。到今天为止,世界上的经济学门类和流派太多,既可按照时间和思想体系划分为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当代经济学,也可按照研究对象分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等林林总总,还有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划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流派,各种主义和学派更是旗帜鲜明、观点明晰。

  哥不是来普及经济思想史、讲授经济学和八卦各家恩怨情仇的,哥最关心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因而我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和各大原则。

日期:2010-08-04 09:38:12

  【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学科、有自身的特性和规律毫无疑问。但是一个前提基本概念和常识需要首先明确:完整的经济运行系统内在包含了人群和组织(参与经济活动的有机单位)、经济模式和结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学规律、系统运行环境几个主要系统单元,这里面包罗了有形的人、物、资金、组织,也有软件类别的制度、模式、技术和规律。所以架空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来单纯研究宏观经济,哥始终以为是难以得出正确观察与结论的。

  再者,研究和实践都明确无误地表明:任何国家或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组织原则、风俗习惯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倾向,更直接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群的行为特征。换句话而言,政治直接牵涉到社会于组织和运行层面的基础规则,从而影响到社会活动,包括主要的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效率。
  因此,政治经济学派及制度经济学派的一个主要论点是成立的,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抛开政治的因素,试图单纯提炼出纯粹的经济学原理在历史和现今的人类发展阶段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学术幻想。
  总之不管今日中国社会的部分人多么不情愿直面或试图回避绕开这个命题,必须承认的现实是政治和经济是息息相关的。

日期:2010-08-04 09:44:11

  【经济理论的适用性】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标准观点和立场是:成熟的经济理论应当且必须是普遍的,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任何经济体。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是唯心的和理想主义的,尽管大师们殚精竭智,试图发现永恒规律和终极真理,不断修正理论和模型让其更加完美,但总是碰到不断涌现和难以解决的新矛盾。这种现象后来由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飞速发展,困惑逐渐被淡化。人性永恒而多变,古今中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与人群特性总会存在很多细小、关键然而又难以把握的特点。

  所以今天理性的经济学研究者在面对经济发展问题时,不少都倾向于承认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应该适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但是人性相通、世界潮流趋同,经济学同样存在很多基本的原则和规律必须尊敬和恪守,而且存在先进又科学的整体模式值得落后经济体去效仿和学习。
  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经得住时间和复杂环境考验的原则和规律,可以称为发展经济之“道”。根据基本原则和一国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和实施的指导经济运行的战略和规划,则可视为“术”。“术”不是永恒不变的,今天刺激生产、消费和就业发展的权宜之术可能就是明天要命的毒药,需要辨证地看待“术”的作用。

日期:2010-08-04 09:48:34

  【发展经济的目的和意义】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让每个国民和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变得更好,同时国家的状态也向良性方面渐变。再说抽象些,经济活动的开展与优化,是保证人群和社会的存在、维系、发展和延续的基础;人类开展的有意识的经济活动帮助实现了种族和人类文明的进化。
  社会存在和发展需要丰富而充沛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经济活动是创造财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日期:2010-08-04 09:55:23

  【财富的来源】
  一个国家创造、积累、获取和占有财富的途径只有三条:生产、交换和掠夺。
  生产是利用一个经济体拥有或者可以获得的资源创造、制造各种对人类生活有益的物品、文化或服务;交换是本着自由、自愿与平等的原则相互交易,可分为内部贸易和国际贸易;掠夺则是凭借强势以强制和不公平、不对等的方式盘剥别人的财富,包括对内的剥削和对外的侵略。
  当世界进入普遍的文明阶段后,战争掠夺行为不是获取和占有财富的常态。交换、也就是贸易和商务活动,被经济学理论研究证明是可以真实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有效途径,生产则是根本性的。

日期:2010-08-04 09:58:02

  【生产与分配,生产和消费】
  生产的发展是社会富庶和前进的第一位要素,但是科学合理的分配也极其重要。良好的分配制度和方法(分配体系),可以倒过来促进和推动生产的发展,其本身也是资源配置优化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改进和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当某个经济体处于生产力落后或者生产为某种因素干扰破坏(如战争)而出现普遍的生存资料短缺时,计划性的分配办法甚至还有拯救社会体系崩溃、人口大量死亡的人道主义积极意义。

  简单而言,尽管经济学研究者对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关系目前还存在争议和不同理解;但是基本不离谱并可以为大家公认的一个认识是:短缺情况下(主要表现为物质匮乏和商品供不应求),生产是主要的积极手段;生产极度活跃或者相对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消费将是决定性的因素。
  另外,不论什么时期,简单而同质化的生产将因市场竞争而彼此消耗和掣肘,但高级而积极的生产(主要体现为组织和开发从前未有的新产品、新服务或者优化了的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升级产品和服务)总能起到驱逐对手、抢占市场的理想效果,而且实际上往往可以发掘和启动新的消费和需求,创造和拓展财富的增值空间。
  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这个问题,信奉消费决定生产抑或相信生产带动消费的人群,显然在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上分为现实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两大阵营,一方保守又精明,另一方则乐观而进取。

日期:2010-08-04 10:22:47

  【经济活动要素】
  经典现代生产要素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和管理是开展和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和市场主体经营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相互组合和组织,最终通过市场交换形成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
  上述基本认识无疑是正确和值得尊重的。但是再延伸开,从更开阔的形而上的视野看待经济问题,我们会发现决定人类社会经济事务和活动效率的核心因素显然可归结为人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两大范畴,而组织技术可以从某种意义上看成是二者的结合点或黏合剂。从根本上讲,贯穿经济运行的灵魂是人类的灵性和创造力,即更多地表现为思想、技术和组织因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今全人类社会的共识。就科学技术而言,既包括了针对自然与物质世界的认识,也包括对人类社会和人性规律的把握。这两方面的进步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改造和适应自然,满足社会存在和升级而从事的经济活动的效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