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风流——杜月笙岂止是一个传说》
第54节

作者: 小杜城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本人本希望杜月笙以“抗日救国会”副会长的身份出面,更不愿意外人参与其事,但架不住杜月笙坚持,也只好如此。
  由于日方态度强硬且蛮不讲理,而杜月笙爱惜羽毛,无论如何也不肯做丝毫妥协——当然他也没那个权力——谈判进行得异常艰苦,也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收获,但好歹开启了官方谈判的大门。
  1月31日,经请示已经躲到了洛阳的吴铁城回到上海,邀同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师长区寿年,来到英国驻沪领事馆,与日本驻沪总领事村井仓松、海军派遣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少将,就中日停战问题进行正式谈判。参加会议的还有英美两国驻沪总领事、上海租界英、美、法防军司令、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总董。
  尽管中方做了让步,谈判依然没有取得进展,日方表示一切须向上级请示,建议继续停战三天,也就是到2月3日前双方互不进攻。

  2月2日13时20分,获得人员及补给增援的日本军队,单方面撕毁停战协定,在北四川路一带,突然向十九路军发起猛烈进攻,上海再次笼罩在硝烟之中。
日期:2010-11-16 13:46:47

  三.3.04.
  军队在打仗,民间也没闲着,上海市总商会联合上海工人组织成立了“战地服务团”两个团,每团一千余人。主要任务是救护伤兵、运送弹药及食品、药品、慰问品,抢救及护送灾民。第一团团长是杜月笙三大弟子之一的朱学范(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团团长周学湘,虽不是杜门中人,却也对杜月笙言听计从。
  战争进行得激烈而胶着,一直打到27日,杜月笙凭借耳目众多,掌握了一条情报,这情报让他勃然大怒。

  原来日军攻击十九路军,主要以英租界为基地。英租界官称公共租界,法律上说有日本的一小份,他们这么折腾,租界当局没话说。但是到了24、25、26日三天,因为日军屡攻不下,再次临阵易帅,白川义则大将亲赴上海指挥(这厮后来将被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给炸死),心生一计,派了上千日军,趁着黑夜登陆,潜伏到了法租界,分散在日侨家中或店铺里,企图待机由法租界打入沪西,包抄十九路军右翼。这事如果得逞,中方军队必将崩溃。

  杜月笙立即电话通知吴铁城和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然后紧急赶往法国驻沪领事馆,找到甘格林当面质问。甘格林承认确有这么回事,但以日军全副武装,若干涉恐激起变故为由,表示只能听之任之。
  杜月笙急了:“好,你不管,我来管!我请你下令把法租界的武器都交给我,从此这块地盘,我来负责把守。”
  甘格林无奈,只好跟杜月笙商量办法,议定第二天开会解决。
  第二天一早,各国驻沪领事全部应邀来到法国领事馆,中国政府代表是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俞鸿钧,杜月笙则以法租界华董的身份参加——这是他最后一次以这个身份露面。

  会上日本领事村井态度嚣张,大肆威胁恐吓,逼迫各国领事承认日本有在法租界驻军的权利。而各国领事慑于日军的存在,都不敢站出来主持公道,连事关主权的甘格林也漠然置之。这场景,很有点像纳粹德国讹诈捷克苏台德地区的慕尼黑会议。有所不同的是,慕尼黑会议上,捷克代表连旁听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隔壁会议室等消息,而这次会议,中方有代表俞鸿钧到场,只是我们的俞秘书长跟个SB似的,不知道在那儿该干什么——不得不再次感叹,肉食者鄙啊肉食者鄙!

  这时杜月笙拍案而起,对着村井高声说道:“好!你们可以进驻租界,利用租界来打中国人!”然后扫视全场,豪情万丈的说:“你们,也尽可以通过这个议案。不过,只要议案通过,不妨让日本军队大大方方的开进来,你们最好也不要走。杜某今天放话在这里,我要在两个小时之内,毁灭租界,大家要死一起死!”说罢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杜月笙在上海势力之强大可以说无人不晓,“两小时毁灭租界”这句话,逼急了他真不一定就做不到。会场上后来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反正当天夜里,潜伏在法租界的所有日本兵,全部悄悄撤离了。
  虽然日军不断增兵,也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当初“四小时占领闸北”的狂言,成为了一个笑话。最后是激战月余,日军三易主将,数次增兵,在付出惨重的伤亡后,才撕开了国军的防线(后来张治中将军的第五军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也加入增援),但十九路军只是退让,并未退缩。
  杜月笙交游就有这么广,他和十九路军的幕后老板陈济棠、总指挥蒋光鼎、军长蔡廷锴、参谋长赵一肩都是很好的朋友。尤其蔡廷锴,还在当师长的时候,就和杜月笙一起嫖过娼,关系没的说。

  朋友在前线打仗,杜月笙当然不会袖手旁观。就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的第二天一早,他就开始了积极奔走,联合上海各界领袖、名流,以“抗日救国会”为基本班底,成立了“上海抗敌后援会”,《申报》老板史量才为会长,杜月笙、上海商会会长王晓籁为副会长,虞洽卿、秦润卿、林康侯、张啸林,钱新之、朱吟刚、刘鸿生、徐新六等为理事。办公地点设在福煦路181号——张啸林、杜月笙等人开设的远东第一大赌场福生公司所在地。

  赴前线慰问抗敌将士时,杜月笙了解到,十九路军因为不是蒋介石嫡系等种种原因,官兵已被欠饷数月,现在连伙食费都没有着落,去年年底经蒋光鼎、蔡廷锴多方奔走交涉,好不容易上面同意发放二十几万元,最后拿到的却是军需署的白条,相当于废纸一张。
  于是抗敌后援会的首要工作便是为十九路军募捐,干这事儿,杜月笙轻车熟路,加上史量才新闻界老大的身份,各路媒体更是热情配合,民众响应相当热烈。无论贩夫走卒还是富豪大亨,无不踊跃捐款捐物,钱且不说,吃的、穿的、用的,甚至打仗需要的医疗用品、沙包麻袋等,潮水般涌进了抗敌后援会的办公地和仓库。基本上只要上海抗敌后援会说一声“抗战需要”,立刻就会有大量所需物资像小山般堆积在该会门前,以至于当时的报纸电台经常会发表如下声明:“昨日本报(本台)说十九路军需要某某物品,现各界同胞捐赠数量太多,早已超过实际需要,该会亦无地方代为保管,请大家从现在起不要再捐了。”

  东西真的实在太多,仓库根本装不下,十九路军便特地在法租界成立了驻沪办事处,专门和后援会对接处理,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多到什么程度了呢?单说钱吧,到了四月下旬,军部只是从捐款中拨出一部分,便将全军所欠累计9个月的欠饷,一次性付清。
  打到5月5日,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议》,战争终告结束,十九路军开往福建前,所剩现款达到了上百万元这样的天文数字,怎么用也用不完,军部便将其中大部份存进了上海国华银行。这笔存款,将来会引出一些麻烦,这是后话。
  对于杜月笙在此次淞沪抗战中的表现,1932年4月,广州《银晶日报》出版的“十九路军特刊”,其中载有“杜月笙小史”,赞扬杜月笙“能率其徒侣共赴国难”。
  战争结束,十九路军开拔前,军部答谢并宴请给予了巨大帮助的各界代表,总指挥蒋光鼐向杜月笙敬酒说:“35天血战,十九路军最不能忘记的一个人,就是杜月笙先生。”蔡廷锴更称其为“支援一•二八抗战的地方领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