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旺解『了凡四训』》
第23节

作者: 末法凡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这一段的意思是:回头检查自己发愿改过的行径,白天要让好朋友提醒,晚上要鬼神作证明,一心一意忏悔过错,昼夜不懈怠,少则七天、十四天,多则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必然会有效验的。或者感觉心旷神怡,或者感觉智慧开了,或者繁重不通的地方一想便通,或者遇到仇家便转怒为喜,或者梦到口吐黑雾,或者梦到古圣先贤帮助开导,或者梦到自己飞升太空,或者梦到旗帜华盖,种种吉祥,这都是罪业消灭的征兆。然而,虽然有这样的吉祥之兆,但不能因此就傲慢,以为自己有所成就,那就会画地成牢,不能进步了。

  这一段讲的是改过的反应。改正过错,绝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朋友的提醒帮助,更需要自己对自己的鼓励,需要鬼神为自己作证。放下一切,一心忏悔罪过,誓不再造,坚持不懈,一刻不放松,少则七天、十四天,多则一两个月,就会出现各种吉祥的事情,会有很明显的征兆。不管是感到心旷神怡、智慧顿开、梦到森罗宝盖、梦到口吐黑雾、梦到足步虚空等等,这是非常好的征兆,它想你传达一种信息:罪业正在减少!努力改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吉祥之兆呢?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反应,如我前面所讲,你有所为,必然要有所应,这是因果。改过属于善中之善,善事的种子结吉祥果,所以出现吉利的征兆不是偶然的,而是事出有因。比如持诵准提咒,袁了凡先生也倡导此事,根据经典记载,如果长期持诵,罪业消灭,也会出现各种吉祥征兆,像梦到口吐黑雾、足步虚空等等,也会出现。因此,了凡先生所列举的改过过程中所出现的吉祥征兆,并非是了凡先生的杜撰,而是确有其事,经典中的记载和了凡先生亲身所经历的完全一致。

  如果自己改过了,以上的美好境界、吉祥之兆没有出现,原因也不出两种:一、真诚度不够。了凡先生讲了,必须一心忏悔,昼夜不懈,这方显出真诚。二、罪业太重。一个人的罪业如果很重,短时期内不会出现吉祥征兆,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因此了凡先生说,少则一个星期,这是说罪业轻的人,多则三个多月,这是讲罪业重的人。了凡先生所列举的情况,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但他至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吉祥征兆出现的早晚与我们罪业的轻重有关。罪业轻,真心改过,吉祥征兆出现的早;罪业重,真心改过,吉祥征兆出现的晚。我们试想,如果一个人罪业极重,无恶不作,那他即使真心改过,恐怕三个月也很难出现吉祥征兆,可能是五个月,六个月,或是更长的时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只要真心改过,坚持去做,必然会有不可思议的反应,必然会有大吉大利的征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真心悔改,出现了好的兆头,但也不能因此而产生傲慢情绪,依然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否则就会画地成牢,一切都会消失掉的。
  日期:2012-04-12 08:49:50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己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以前的遽伯玉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觉察到以前自己所犯的种种过错,并全部改正掉了。等遽伯玉二十一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以前所改正的过错,还有很多过错没有改完。到了二十二岁,他回首二十一岁,又发现自己仿佛就在大梦之中,就这样年复一年,徐徐渐进改过,到了他五十岁的时候,他依然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四十九年来所改过错并不彻底,古人都是这样改过的。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所犯的罪业如同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多,但回首往事的时候,常常好像见不到自己的过错,这是我们心粗眼盲的原因导致的。

  遽伯玉是春秋时候卫国的大夫,也是个圣贤人物,向来以能改过著称。孔子以前在卫国的时候,曾经去过他家。遽伯玉二十岁的时候,他便已经能够觉察到自己以前所犯的过错,并能一一改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二十岁,还在青春期呢,看一下现代社会二十岁的孩子,有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一一改过的吗?单单是这种改过的意识,现代人都难以萌生出来。

  遽伯玉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人的根性非常敏锐,智慧很高,这是整个的一个大环境。儒家讲“克己复礼谓之仁”,克己复礼,说到根本上,就是改过。遽伯玉,每天都改过,坚持了几十年,一直到去世,每一年下来,他都觉得自己以前所改不如意,不彻底,天天在用功,真是数十年如一日。《论语》中有一段话,从侧面描述了这个情景,我们拿出来看一下:“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遽伯玉派使者拜访孔子,孔子跟他坐下之后问:遽伯玉最近干什么呢?使者说:“他想要减少过失,但不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感叹道:“真是一个使者呀,真是一个使者呀!”。孔子虽感叹使者,但意在赞美遽伯玉的克己复礼功夫。了凡先生为了给儿子讲古人的改过功夫,激励后学,特意拿出了遽伯玉这个例子。

  其实,了凡先生这里所说的“古人”,不单单指遽伯玉,他只是泛泛而谈,因为古人改过的例子太多了,因改过而改变命运的人也太多了,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窦燕山,他和袁了凡一样,都是通过改过而彻底改变命运的人。
  圣贤人物是这样改过,凡夫俗子呢?虽然人人可以为尧舜,都可以成为圣人,但那是从人的本性上说,从习性上说,大多数人还是处在凡夫之地。比起圣贤,凡夫俗子所犯的过失要更多一些,如同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到处都是。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圣贤总是能发现自己的过错,发现了就改掉,原因是心细如发,慧睛如炬,有错误立刻斩断。凡夫是心粗眼翳,所以不管有多少过错,都难以发现,发现过错尚且需要智慧,何况改正过错呢?纵使发现了,能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改过的人,又有几人呢?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放眼天下,没有一个圣贤人物,没有一个改过的人。当年,孔子感叹鲁国的君子很多之时说:“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而在现代社会,孔子又该感叹什么呢?

  日期:2012-04-12 08:50:40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