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苹果工作过,说说老板乔布斯的那些事》
第19节

作者: 这雷人的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传播的效果看,《1984》广告达到了最好的效果,人人都在热议,时刻关注着Macintosh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当Macintosh真正推出后,自然会有很多人受广告影响而来观看,此时就给了苹果营销人员卖出产品的机会。
  而《1984》之所以会受到如此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原¬因就在于它讲了一个富有悬念、创意的精彩故事。
  没错,广告也要讲故事。在《1984》取得了最初的成功后,乔布斯就知道了广告要成功的奥秘所在。当乔布斯被“流放”到好莱坞后,他更加明白了“讲故事”的重要性,就像他所说的:“好莱坞的每个人都在讲一部好的动画¬片最主要的是故事、故事、故事,当他们真正亲身去做并且故事并不怎么样时,他们不会叫停制片,而是会花更多的钱把故事修改成一个好故事。我认为IT业同样如此。”

  乔布斯曾在1986年,从好莱坞著名的大导演,人称“星战之父”的乔治•卢卡斯那里买下了动画电影制作公司Pixar。一开始,乔布斯希望Pixar能生产出完美的用于动»¬制作的计算机。可是,当他们开发出12200美元的用于处理动画绘制的Pixar Image Computer时却受到了市场的冷遇,一年中只销售了不到100台。为了展示Pixar Image Computer的强大功能,他们决定亲自制作动画短片,而后在计算机绘图专业展示大会上展示给所有人看,从而掀起一场购买狂潮。

  在1987年的计算机绘图专业展示大会上,Pixar推出了他们精心设计的计算机动画作品《顽皮的跳跳灯》。在这部短片中,只有两个角色——一台大台灯和一台小台灯,以此代表大人和小孩。故事讲述了这台小台灯得到了一个皮球,他总是踢来踢去,像个顽皮的小孩一样,那台大台灯很担心他受伤,在一旁不停地叮嘱着要小心。最后,小台灯将皮球打爆了,当大台灯悬着的心刚要放下来的时候,又一个比刚才皮球大几倍的球出现了,大台灯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日期:2010-11-08 15:25:06

  当制作者演示完《顽皮的跳跳灯》后,展会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参加展会的6000多名技术人员和动画¬设计者,看到这部高科技短片简直惊呆了,他们很长时间甚至都还不相信用电脑能够制作出如此逼真的场景和动作。《顽皮的跳跳灯》中的两个角色没有生命,但他们却抓住了观众的情感。观众能感觉到他们在想什么,很多人都情不自禁地融入了故事中。当时,乔布斯就坐在这些人的中间。

  尽管这样出色的演示后,Pixar Image Computer仍然处于滞销状态,但是,《顽皮的跳跳灯》却获得了旧金山国际电影节电脑影像类影片第一评审团奖——金门奖,并获得了1987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奖。此后,乔布斯才为Pixar找到了真正的出路,那就是推出像《顽皮的跳跳灯》一样有趣的动画电影故事。之后,《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动»¬电影的推出,让Pixar大获成功。

  《顽皮的跳跳灯》、《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的真正成功之处在于,它们用先进的动画¬电脑技术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简单而打动人心的故事,就像电影界报纸《综艺》在评价《玩具总动员》时所说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有趣而动人的故事,可以说,故事的情节丝毫不亚于这部电影的技术含量。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技术结合,一定会给这部电影带来很高的票房收入,也会给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电影制作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乔布斯凭借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沉寂十年之久的Pixar起死回生,而自己也站在了好莱坞的最高领奖台上,摇身一变成为了好莱坞电影圈的风云人物。

  有了这番经¬历的乔布斯,在回归苹果后,自然知道在苹果产品的营销广告中,只有真正的故事才能打动人,从而让产品像电影一样“票房大卖”。而且,有了在好莱坞的磨炼,他当然也很清楚什么才是真正有创意、能打动人的故事。

日期:2010-11-08 17:23:00

  再比如,在曾经¬感动过无数人的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一天清晨,一个邮差来送信。当阿甘拿到信后,他说道:“我买了一个水果公司的股票,有人说我这一辈子不用再为钱发愁了。”这时镜头扫过信纸,出现了苹果公司的标志。当苹果迷看到这里的时候,自然会升起一种自豪感,正因为苹果的快速发展,才让阿甘最终挑中了苹果作为投资对象。

  苹果制造的营销故事还有很多。这正是苹果能够通过广告吸引消费者的原¬因所在。相比中国某品牌保健品总是使用不断地重复信息的拙劣方式,显然苹果在营销上的做法更为高明,也更值得企业营销者们借鉴。

日期:2010-11-09 10:50:16

  和很多高科技公司一样,苹果也会要求员工进公司的时候签署保密协¬议,所有项目都使用代号,员工要经¬过一次又一次刷卡才能进入办公室,办公区安装摄像头。除了这些常规做法之外,在产品保密方面,苹果却做得更为偏执与极端。
  以iPod为例,苹果的市场总监席勒的儿子是一个iPod发烧友,他总是想更先一步知道即将上市的新款iPod信息。但是,席勒却不能对儿子说任何关于iPod的消息。苹果的员工甚至不能与妻子、男友及父母谈论自己的工作。很多人甚至连公司的名字都不会提及,而仅仅称它为“水果公司”。当iPod进入测试阶段后,它却被严密包裹着,iPod的体积其实很小,但是在测试中却显得很大。即便是乔布斯在测试iPod的内置音响组件效果时,他也很重视保密,他会用黑布包起iPod,家中无人时,他才会拿出来测试。

  而且,苹果的产品都是分开开发的,它们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程序员为他们从来没见过的产品开发新的程序,电路工程师设计新电源,屏幕专门有人负责,内容也会有专门的团队负责。事实上,通过这样的设计,很多参与产品设计的员工也都是在产品面市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它的真面目。就像一位曾在苹果担任过四年系统工程师的员工所说的:“iPod推出前,我和同事都没见过它。”可以说,苹果员工对于新产品的惊奇程度不亚于外界。

  再比如,在iPhone的开发过程中,互联网服务商Yahoo和Google都参与了合作,但保密工作却做得很好。当iPhone开发完成后,合作方也只是早市场几周才看到了iPhone的原¬型机。很多苹果高管甚至是在iPhone的发布会上才第一次看到它。
  苹果为什么青睐如此偏执的保密方式?它和营销又有着什么关系?
  很多人认为苹果采用这种病态的保密方式是乔布斯强大的控制欲在作祟。其实,这并不是苹果强调保密的根本原¬因。乔布斯之所以要千方百计地保密产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达到最好的营销效果。
  在刚开发iPhone时,苹果就放出话来,要推出一款新手机。但是,这款手机究竟有什么功能,技术上有哪些强大之处,与市面上的手机有何不同等,苹果却绝口不提。

日期:2010-11-09 11:23:09

  单单是苹果发布的这一消息,就已经¬激发了媒体和消费者的好奇心。媒体马上议论起来,他们对苹果发布的信息进行各种预测。这一策略非常成功,在iPhone还没有面市之前,苹果一分钱都没花,媒体就已经¬给iPhone大做广告了。就像乔布斯所说的:“我们什么也没做,iPhone营销项目资金是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