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海内鸿宝血雨腥风那段真实的传世历史》
第34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15 21:35:17

  --------------------------------
  纪实文学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克鼎运至柯宅后,柯劭忞自然为之惊叹,同时也暗暗庆幸自己收获一宝。清时官,不乏金石好手,尤以家中所藏金石彝器而自豪,除了把玩观赏,闲暇之余同道中人也互赏互学。当时,青铜中以陈介祺所藏毛公鼎、潘祖荫所藏大盂鼎名声最大。陈介祺(寿卿)已于1884年去世,鼎留在了山东陈氏后人手上,京师唯大盂鼎一枝独秀。
  有关柯大人收到硕大宝鼎的消息传播得很快,数日后便在京官中传开了。大部分人听了不以为然,自己不爱好的东西就不去关心;少数人很想一睹为快,这些人是金石学爱好者;极个别人心里则堵得慌。这个人就是工部尚书潘祖荫。人家收得大鼎,他为啥心里堵得慌呢?
  前面已经提及过,潘祖荫差人去关中收购过大克鼎,只是机会不对而未果,现在鼎是进京了,但不是在琉璃厂古玩商手上,而是在一个同样为官的藏家手中。藏家不是古玩商,不以古玩买卖为生计,一般只进不出,尤其是大克鼎此类的重器,可遇不可求之物,更不会轻易从手中卖出了。潘祖荫如此想来,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与遗憾。
  大克鼎就在京师,潘祖荫自然也想一睹大鼎的风采,去看个究竟,可自己身份太高,主动登门难免自降身价,如果让人送上门来观赏几日的话估计也能成,只是一来那动静就大了,到时会有流言蜚语,说自己以大欺小,这般行事不是自己的风格,显然不合适。看来,这官大也有坏处,行事有约束,没那么自由。这柯劭忞也是,知道尚书大人平生最嗜好彝器,就不知上门来请一回,估计柯大人他一时也没想到这上面来。

  某日,柯劭忞去工部公干,恰逢潘祖荫在,柯便向前拱手作揖问好。潘祖荫正伏案办公,也没在意是何人问好,但一听声音有些耳熟,抬首来看,见是柯劭忞,连忙起身拱手还礼。他这一举动一时让柯劭忞百思不得其解。七品芝麻官早就习惯了一品大员的傲慢,一旦对方过于客气倒一时手足无措显得不淡定也,有些诚惶诚恐。
  “听说柯大人购得一宝,近日来府上热闹非凡,不知是何宝物啊?”潘祖荫故意装作不详地说道。柯劭忞接话道,“尚书大人见笑了,也不是什么惊天之物,只是一周时铜鼎,虽说得了些夸奖之辞,但和尚书大人所藏之宝相比,简直寒碜得不值一提。”
  人人都爱听好话,被人夸的感觉是件打肚脐眼爽起来的事。凡收藏之人,一是出于对古玩的喜爱;二么,也有人前自豪的些许成分,就不同者而言,只不过是或多或少之事。潘祖荫便道,“柯大人此言差矣,藏器不在多而在精,一屋子庸俗之物又奈何一国粹乎?”
  潘的话有意无意间暗示了柯劭忞所藏非一般等闲之器,这话让柯劭忞很受用,心里敞亮,但嘴上还得谦虚,“在下那器也是俗物,只不过体型硕大些而已,呵呵。”见在场之人颇多,潘祖荫便长话短说压低声音道,“这么说,本官可要向柯大人讨要一样东西唷。”
  柯劭忞心里格噔一下,以为潘祖荫是讨要克鼎,当即不知如何回答,憨憨笑而不语……
  紫禁城·工部

日期:2012-04-16 14:24:52

  --------------------------------
  纪实文学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柯劭忞心里格噔一下,以为潘祖荫是讨要克鼎,当即不知如何回答,憨憨笑而不语。潘祖荫自然是看出了柯的心思,他呵呵而笑道,“柯大人这是不敢答应啊,不要担心,本官可不是横刀夺爱之人,只是向你讨要铜鼎的拓片而已。”听潘这么一说,柯劭忞的紧皱之眉才得以舒展,真可谓是虚惊一场。
  “尚书大人,看您说的,改天我请您到寒舍转转,顺便给属下说道说道那鼎,就不知尚书大人几时有空。”
  潘祖荫等的就是这句话,当即说定了日子。

  到了那一天下朝后,柯劭忞在宫外直接就把潘祖荫接回他府上去了。这两人在清朝的历史上还算是清廉官员,自古以来,下官奉承一下权贵者也属情理之事,无可厚非。
  当潘祖荫见到大克鼎时,他不由得暗暗惊叹,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中夹着一股扑鼻的铜锈与泥土混和气迎面而来,这让他不由得张大鼻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若老烟鬼闻到了上好的烟土味。一丝贪婪之心在潘祖荫内心深处萌芽了,这是对心中挚爱的那种占有欲,强烈而瞬时抵达,由不得人去控制。如果换成恋爱的角度来说,那就叫一见钟情。这么说,或许不是很恰当,但易于理解。
  潘祖荫在心中暗暗将眼前的克鼎和自家的盂鼎作了一番比较:眼前此鼎,虽说尺寸略小于盂鼎,但整体偏厚,显得更稳重。克鼎的口沿宽实,腹部向下低垂,重心下移,三足也从收束式演变为大面的蹄足,显得更稳当,给人敦实沉降而雄伟的视觉感受。观此鼎之足,更能理解“三足鼎立”这一成语,比任何字面上的诠释都完美而准确无误。克鼎的纹饰已经摆脱了商周早期的艺术残缺,走向成熟的西周中期风格,简阔而宏伟,流畅的曲波纹饰给雄壮的大器增添了几分柔韧之美,给人一种详和之风,符合那个时代的国泰民安之社会现况。这种宽大的曲波纹饰,不同于盂鼎的肃穆和静寂,增加了动态之美,也暗合了远古时代从宗教的完全神秘气息走向现实一面的社会演绎特征,更趋向于“敬天法祖”的治国理念、人文思想……

  当潘祖荫细细打量着克鼎在心中暗暗比较时,柯劭忞在一旁相陪也不出言相扰,都是同道中人,知道欣赏的兴致不容破坏。欣赏一番之后,潘祖荫才开口说道,“原以为老朽家藏已是独一无二,没想到在此又见一罕器,此鼎与盂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真心恭喜柯大人了。”
  “请尚书大人给说说此物吧。”柯劭忞说道。这话也不是完全谦虚之语,论金石、金文之学问,他还比不上“南潘北陈”的潘祖荫。学古看古需要一个过程,是种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无捷径可走。
  潘祖荫捋了一下胡须说道,“铭文我还没细看,凭造型上看应是稍晚于盂鼎之器,单从纹饰而言,此鼎更为精美,器身阳刚之余又添曲纹之柔,刚柔相济美仑美奂,令人大开眼界,可惜寿卿(陈介祺)兄不在世了,否则他定会欣喜若狂。”停了一下,潘又说,“实不相瞒,老朽也曾差人去关中购过此鼎,只是缘分未到,终让柯大人求得,呵呵。”
  “尚书大人说得好,缘分,此乃可遇不可求之事,我也是托堂兄之福才幸得此人间珍宝。”柯劭忞奉迎道。
  潘祖荫背着双手继续对着克鼎打量起来,来回转了好几个圈子后停下来突然问道,“柯大人如果有朝一日想转让此鼎的话,能否首先通知老朽?当然,我说的是假如,柯大人不要多想。”潘的话中已经相当明显地流露出了对此鼎的喜爱和收藏欲望。在此,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潘是为非作歹之流,凭他的权高腕强,柯劭忞岂能还有他路可选?但潘非此类之人,在朝官中口碑甚佳。他也是怕柯劭忞有心里负担,所以特地追加了一句话,加以说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