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传说》
第25节

作者: 锦城金牛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12 21:24:21

  9.誓缚苍龙
  十二月。
  项羽收到上级签发的盖着红通通大印的委任状,感觉自家腰板硬朗多了,于是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
  范增再次提醒他:
  各位将领是宋义任命的人,应当立即作调整。
  项羽当即召开军事会议,主要议题只有一个:
  调整各部将领。

  会议胜利举行,项羽成功掌握了北伐军的指挥权。
日期:2012-04-12 21:24:55

  完事,范增又提出建议:玩一出围秦救赵的把戏。
  具体就是:
  秦军主力集中在河北,关中兵力自然薄弱。

  与其和它硬碰硬,不如挥师西征空虚之地。
  秦军闻讯,必定放弃赵国,心急如焚救主。
  如此,秦军疲于走路,我军可以选择一处利于伏击的地方,以逸待劳、迎头痛扁、迅速解决敌人。
  否则,我们一旦和章、王二将死缠烂打不休,极可能让刘老三捡到便宜,轻松捞走关中王的光荣称号。
日期:2012-04-12 21:39:35

  项羽表示异议:
  如按照范增分析的那样做,赵地必定失陷,那么楚军极可能陷入关中、关外秦军腹背夹击的困境。
  所以,他拍板:
  先北伐章邯,解除后顾之忧,替伯父报仇;
  再西征咸阳,修理暴秦,同时也为极有可能阵亡在函谷关外的刘老三同志报仇雪恨。
日期:2012-04-12 21:39:57

  在项羽眼里,刘老三,混混而已,难成大事。
  我就不信,这个刘老赖,斗得过关中的秦军。
  充其量,帮我暂时缠住关中军。
日期:2012-04-12 21:40:26

  对此,范增继续做项羽的工作:
  照我说的,我军不会陷入绝境。
  因为河北秦军,正被赵军死死缠住,闹得头痛,一时半会,是进不了巨鹿城的。

  即使闻讯撤军,也会被北方义军咬住尾巴不放,无法全力以赴在我军背后出拳。
  并且,关中秦军,正被刘老三折腾得厉害。我军气势汹汹前去,可以趁火打劫。
日期:2012-04-12 21:52:24

  项羽坚持异议,理由是:
  章邯、王离是我们面临的最强敌人。

  如果不先行解决北面的他们,秦军会继续围困赵国,赵军缺少强有力的外援,必定会危在旦夕。
  一旦结果了赵军,章邯、王离就没有了后顾之忧,那将对我们构成更大的威胁。
日期:2012-04-12 21:53:06

  范增还想表达些什么,项羽制止他发言:
  赵国将亡,我们见死不救,绝非英雄行径,何况兔死狐悲、唇亡齿寒呢。
  其实,项羽是被仇恨蒙住了双眼。
  他心里的真实想法,就是要替项梁报仇。

  而项梁,是死在章邯刀下的。
  所以,章邯就是本人现在如今眼目前最大的阶级敌人。
  此仇不共戴天,不报誓不为人!
  所谓的解除后顾之忧,不过是他的托词罢了。
日期:2012-04-12 21:54:38

  范增见项羽打定主意北伐,就不再坚持西征。但是对北伐提出了新建议:
  一是挑选猛将做先锋,像利剑一样直刺敌人心脏,迅速打乱章邯的部署;
  二是命令全军打烂锅碗瓢盆轻装上阵,到章邯处借用日常生活品,顺便借些钱来花。

  三是为了达到有借不还的目的,我们应当热烈欢送、全力帮助章邯一伙移民到地狱!
日期:2012-04-12 22:07:07

  项总司令对另两条毫不犹豫,对第二条有疑问:
  万一我军失利,岂不是没有退路了?

  范增成竹在胸,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沉船砸锅,不留退路,意在让全体将士明白,要想吃饭,只能拼命去抢秦军的饭碗;要想保住人头,就必须拼命欢送秦军下地狱。否则,大伙儿只有死路一条。
  一旦留有退路,众将士就会心存幻想,认为即使战败了,还有机会陪着秦军练长跑,成败都无所谓!
  这样一来,谁还肯拼命送敌人进医院或者太平间?
  所以,必须孤注一掷,自断退路,全军共存共亡。

日期:2012-04-12 22:07:29

  项羽欣然采纳。
  因为他明白,本军没有退路,如果又想玩打不赢就投降的游戏,宋留五马分尸的下场,是样板。
  而俗话说得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全军肯拼命,势必天下无敌,何况对岸的秦军?
  于是,二人形成一致意见:
  先灭章邯,再打王离,最后入关中。
日期:2012-04-12 22:10:32

  公元前二零七年。
  正月。
  范增给项羽出主意,认为:
  应该先派二万精锐过河去跟章邯干上一架,等交手的双方都累得差不多了,我们的大部队再一哄而上修翻对方。
  这好比二人打架,一人先朝对方扔块砖头,砸晕对方,再冲上去挥拳相向。

  这,兵法上叫做以逸待劳,你懂的!
  对此,项羽自然是心领神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