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37节作者:
木棉小树 日期:2010-06-11 14:53:43
6.2.1.医院-前景持续看好
医院投资始终是我比较看好的一个投资方向和行业。我之所以这样讲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医疗资源极度短缺并且医疗体制先天不足。
2008年底中国拥有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共计2082258人,以中国人口13亿计,每千人拥有的医生人数是1.6人。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美国2008年底处于工作状态的(Employment)医生(Medical doctor & Doctor of Osteopathic Medicine)人数为661400人,按照美国人口3亿计,每千人拥有的医生人数是2.2人,比中国的指标多37.5%。不仅如此,美国劳工统计局预计到2018年美国还需要增加14.4万人的医生才能够满足需要。(资料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网站http://www.bls.gov/oco/ocos074.htm)
美国的数据在发达国家算是一般水平,这也是美国医生数量短缺的原因。而美国的“小弟弟”日本2000年来随着医疗费财政支出的封顶,导致日本的医疗机构举步维艰,医患纠纷不断,医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果是日本的医疗资源陷入了不断萎缩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妇产科和小儿科严重短缺,产妇生产时很难找到接收的医院,并由此引发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的报告,在该组织的192个成员国中,每10万人口拥有的医生人数,日本仅为198人,名列第67位。而其他发达国家一般都在300人上下,意大利高达420人,而俄罗斯更是多达425人!
美国和日本医疗资源短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9年6月17日报道,一项来自美国洛杉矶老年病学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些年,世界范围内百岁老人数量与日俱增,尤以美国为最。百岁老人最多的国家中,美国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法国、瑞典、意大利等。统计数字显示,目前美国有8万多名百岁老人,比1980年增长了120%;预计到2050年会增至83万。
如果考虑到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那么,医疗资源的短缺是否会益发严重呢?
其次是中国医院的长期垄断造成的管理水平十分低下。这一点我相信不用我过多描述大家都明白,行政垄断体制下的医院有几个能够把医院当作企业来管理呢?中国“看病难”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医院繁琐的手续和低下的效率造成的。何况中国的医院体系在医务人员的管理上是把治疗和学术拧结在一起,小医院其实是大社会。
所以医院投资从整体上和长远来看机会多多,这些机会仍然可以通过差异化战略来实现。
1.高端医疗
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就意味着贫富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意味着中国一定存在了具备极强消费能力的高端人群。所以中国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之下仍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尽管“和睦家”医院已经在中国的高端医疗已经小有名气,但是高端医疗在中国的前景仍然十分看好。不过“和睦家”医院有一点需要所有的医疗机构借鉴:高薪养医,药医分离。
2.专科医疗
专科医院是典型的“目标集聚”战略,和很多成功企业一样,通过市场细分实施“目标集聚”战略通常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近期股市上广受吹捧的爱尔眼科就是专科医院的成功典范,与此类似的还有通策口腔医院。这些专科医院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们的业务发生生命危险的概率非常小,由此几乎没有医疗事故之忧。所以专科连锁医院的股票一定是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
中国的高端医疗前景广阔并不意味着中低端医疗就没有投资机会。中国的医院最大的问题在于:以药养医。因此在经营中做到医药分离,并且通过标准化化管理删繁就简,就可以通过效率提升获得效益。打个比方,现在上三甲医院看感冒都会花几百块钱,这里留给医生诊断费的空间实在是很大,这就是医院投资的逻辑所在。
从经营战略上讲,无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连锁化经营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仅关系到药品采购成本的降低和质量控制,更关系到医务人才的培养。所以要进入这个行业,必须做到连锁化经营。
值得指出的,心理医疗或者心理诊所在中国毫无发展前途,这和中国的文化特点有关。中国人的成长特点是从儿童直接步入成年,这使得中国人世界观的认知前提一直停留在“口腔期”,通俗地讲,中国人认知世界是以“能不能吃”的功利标准来衡量的,这是中国文化的形成基础,而不是什么儒家文化或者道家文化。在中国人的眼里,外界的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所有和他无关的人都是潜在的抢夺资源的竞争者。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身心”(请注意在其他语言中找不到和这一词语对应的单词),所以心理上的疾病在中国人来看更多的是身体上的疾病。一方面中国人没有经历过青春期的自我个体认知的形成阶段,所以本来在这个认知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就少;另一方面将“心理”问题等同于身体问题,“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对身体的关怀来解决-说白了就是“吃”,就是所谓的“食疗”;双重作用的结果就是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之少。所以我说心理诊所在中国毫无前途。
但是,如前所述,尽管心理诊所在中国前景黯淡,但“食疗”在中国绝对有着非常美好的前景,湖南卫视“百科全说”节目和“神医”张悟本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因此,如果有人能够解决好“食疗”和医疗卫生管理规范的矛盾,一定会大获成功。
医疗行业的发展有个前提,就是政策上需要对所有的医疗机构一视同仁。目前的“新36条”只是原则上的意见,真正要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无论如何,医疗行业未来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都将是空前的,也是年青人职业选择的重要方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