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36节

作者: 木棉小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6-08 22:19:24

  6.曙光初现-第三产业
  其实我上面分析过的银行业、地产业、流通业都属于第三产业,只是这三个行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份量比较大,对经济的影响力也较为深远,因此我将这三个行业单独拿出来进行了解析。任何一个国家其经济的发展从产业角度来看都是结构上的不断演进,就是农林牧副渔这些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小,而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大。从就业角度来看,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农民从“泥领”变成“蓝领”再变成“白领”的过程。因此,分析第三产业的现状和前景就有着特别的意义。

  6.1.就业之殇
  对于中国而言,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长期以来始终在30%-40%之间徘徊,这和50%-70%的国际水平相去甚远。因此有必要对第三产业从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衡量。
  从上面两个图的对比我们发现,经过改革开发30年的发展,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在2008年占GDP的比重下降到只有11.3%,但是第一产业仍然是就业人数最多的。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除了1990年前后有所下降之外,几乎没有变化,但就业人数较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30年来提高了17个百分点,但就业人数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如果从2000年之后的情况来看,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就业人数比重提高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仅提高了1.1个百分点,但就业人数比重却提高了5.7个百分点。
  而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了4.6个百分点,但就业人数比重居然只提高了1.1个百分点!由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划分是把建筑业列为第二产业的,考虑到2000年之后中国房地产业和飞速发展,第二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2000年之后应当要大打折扣。
  近年来就业市场出现的典型现象是:一方面大量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难以找到工作乃至产生“被就业”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技术工人极度短缺并形成愈演愈烈的“民工荒”。这样的状况已经无法用“教育的失败”来解释了。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地域结构和越来越缓慢的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已经造就了结构性的就业“瓶颈”:对于吸纳就业人口最重要的第三产业,在2000年到2008年期间在GDP中的比重居然只增长了1.1%!金融业和地产业是中国产业利润占GDP比值最高的三个行业中的两个(另外一个是信息业),那么除了这两个行业之外,这些年真正留给其他服务业的空间又有多少呢?

  个人以为第三产业在中国近年来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的增长从而导致的消费能力的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俗称服务业,假如居民既没有钱也不敢花钱,服务业又哪里来的发展空间呢?否则我们何以解释我们的第三产业在GDP的比重几乎是全球最低呢?所以“治经济也如烹小鲜”,是个系统工程。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2008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和美国加图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通往和谐发展之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经指出,一个国家的GDP增长应该等于就业的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才有意义。比如巴西在1992年到2006年期间GDP增长3%,就业增长也是3%。但是在同一时期,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是10%,而就业的增长率仅仅只有1%。
日期:2010-06-08 22:22:54

  6.2.大门开启

  在衡量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时,有一个指标叫做就业弹性,意思就是经济每增长1%相应带来的就业人数的增长百分数。下图是我找到的1980年到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
  当我画出上面这幅就业弹性时,我吃惊地发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就业弹性居然在一路下滑!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小,2003年之后的总体就业弹性居然下滑到0.1,也就是说每年GDP增长10%才能带来1%的就业增长!假如这种现象发生在发达国家如欧美和日本,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因为经济增长的边际就业弹性应当是逐步下降的。但是发生在人均GDP刚刚跨过3000美元关口的中国,这一定是不正常的。

  不仅如此,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弹性,居然在1998年之后成为负数!也就是制造业已经对促进就业没有多少贡献了。当然随着2005年以来中国出口的突飞猛进,第二产业肯定会在促进就业方面有所改进,但是随着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第二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小一定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另外从上图还可以发现,从1996年开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双双开始下降,反倒是农林牧副渔的就业弹性此时开始上升。联想到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我想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出现这样的转变并不奇怪。也就是前面说的,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模式本身,维持这种模式并无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唯一的亮点就是服务业。服务业在1980年到2002年的22年间,尽管其就业弹性也是下降的趋势,但是在1985年之后基本上稳定在了0.5左右的水平。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大家都知道服务业就业弹性大,但是中国的服务业却不是谁想进入就可以进入的。如金融保险业、电信、交通、教育、卫生、广播电影电视业等,这些领域的就业弹性非常大,但是民间资本却只能看。垄断的存在不仅抑制了就业的增长,并且居高不下的垄断价格还抑制了消费,反过来也影响了上述产业的发展规模,最终限制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坚冰终于打破: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民间称之为“新36条”。文件强调,鼓励民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六大领域。
  在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只有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是真正根植于本土经济循环的产业,或者说是以“内需”为基础的产业。或者说只有第三产业是无法通过国际交换来满足需求的。因此,所谓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或者是“调结构”事实上就是经济重心和就业重心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唯其如此,“增长”和“发展”之间才能够划上一个等号。所以,“新36条”意见的出台,其意义堪比上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向市场规律靠拢的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其作用绝不仅仅在于所谓的“为民间资本寻找新的出路”。

  如前所言,服务业既然无法通过国际交换满足需求,因此加息和升值对其并无直接影响,更多地是宏观层面的保障作用。因为升值有利于国内价格体系的回归;加息既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存款人的收入;所以升值和加息能够为“新36条”的实施形成保障和促进作用。
  因此本部分只对服务业未来的机会和前景进行分析和判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