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23节

作者: 非洲小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晋军经过艰苦奋战攻下曹国,重耳为了报答往昔一顿饭的恩惠,命令三军将士不得擅入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家。
  没想到意外发生了。
  魏犨、颠颉二人都曾追随重耳流亡,回国之后没能得到实质性的犒劳,披庐之搜又看到一帮大门不出的贵族们纷纷出将入相,早就是忿忿不平。如今两人看到重耳把僖负羁一顿饭的恩情推崇得比天高比海深,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然后放了一把火,将僖负羁一家烧了个精光。
  依据军法,魏犨、颠颉违法乱纪、犯上作乱,重挫了晋文公视之如命的权威,动摇了晋国的军心,实在是罪无可赦。可是依据人情,魏犨、颠颉泄的是公愤,表达了所有异姓功臣的心声,实在不宜以暴制暴、火上加油。

  重耳两难之下诛杀了人微言轻的颠颉,保全了尚有一定实力的魏犨。可怜颠颉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也应该有点本事,没想到就这样丢了性命。
  就在晋国君臣内讧的节骨眼上,楚国两支军队出动了,一支军队由申叔率领,负责前往卫国救援,不过没有成功。一支军队由令尹子玉率领,负责包围宋国,目的是营救曹、卫二国。写到这里,想想后来的兵家们盛赞围魏救赵的计策多么精妙,其实几百年的楚人就是这样做的,只可惜没有成功。
  晋军的招术一样,包围曹、卫二国,营救宋国。
  双方一时陷入僵局。
  为了打破这个僵局,也为了取得晋楚战争的胜利,晋文公重耳准备将秦、齐二国拉扯进来,而不是让这二国作壁上观。
  这个时候,中军将军先轸献上了一个好计策,要求宋国忍痛割爱拿出点土地,贿赂秦、齐二国前来求援,晋国将从曹、卫二国分点土地,帮助宋国弥补亏损。

  如果楚国不愿放弃曹、卫二国,晋楚之争就不可避免,秦、齐二国就会自动卷入进来。如果楚国放弃二国,晋国就是不战而胜,轻松入主中原。总之,对晋国有利而无害,重耳采纳了这个计策。
  中原的事态开始有利于晋国。
  楚成王审时度势,基本判断晋国是在挖坑设套,等自己钻,赶紧下令申叔从谷地撤军,令尹子玉从宋撤军,全线回防,避免与晋国正面对抗。
  楚成王又担心令尹子玉刚愎自用,不听调遣,就向子玉下达一封手谕,“不要跟晋军硬碰硬。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才得到晋国,险阻艰难,全部经历过;人情世故的真伪,没有什么可以瞒得住他。兄弟九人,只有他幸存下来,这是天命,怎能违背呢?《军志》曰:‘允当则归(适可而止之意)。’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军志的三条告诫,说的就是今日之情形。”

  令尹子玉来自若敖氏,或许不满楚成王意欲引进新的家族来替代若敖氏,或许是不满楚成王抬高重耳,贬低自己,所以很想打败晋国,积累一点资本,打拼一点实力。于是乎,子玉没有听从楚成王召令,执意请战。
  楚成王也怒了,只向子玉增派了若敖六卒(百人一卒)以及西广、东宫(注2:)。
  子玉就将若敖六卒编入中军,其余楚军编入左师,陈、蔡二国的军队编入右师,勉强组成三军,欲与晋国决一雌雄。
  这个时候,晋国自有兵车七百乘,算上齐、秦二国援军,整体规模应该超过楚国,也要强于齐桓公称霸中原时的六百乘家当。
  同年四月,晋楚争霸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决战阶段。

  楚国的令尹子玉信心满满,派遣使臣宛春前往晋军大营交涉,要求晋国立即无条件从卫、曹二国撤军,并恢复二国的旧秩序,自己方才考虑从宋国撤军。
  对此,晋国的贵族们看法不一。上军副将狐偃认为,子玉的提案非常无礼,他做臣子的竟然要求得到两个好处(救卫、曹二国),我们国君才得到一个好处(救宋),不能答应他。
  中军将军先轸不这样看,他认为平国安邦就是有礼,子玉这个提案可以同时让卫、曹、宋三国免遭生灵荼炭,这就是得众。如果我们晋国否决,就是与三国结怨。怨仇太多,晋国将凭借什么与楚国交战呢?不如将计就计,与曹、卫二国私下讲和,又捉拿楚国来使宛春,激怒子玉开战。
  重耳采纳了先轸的提议,执拿宛春,果然激怒令尹子玉开战。
  晋三军将士随即整装待发,只等一声令下。
  明天节目预告:8、城濮之战的卓越统帅重耳(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