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15节

作者: 非洲小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前650年四月,夷吾在国际主流的一致看空下,在齐秦二国军队的保护下,回到绛城继位,是为历史上的晋惠公。

  一开始,夷吾的日子很不好过,因为头上新增了两顶帽子,一是以地赂秦、卖国求荣,二是弑君篡位。如果算上原来那顶为国内外公认的“忌刻多怨”的帽子,就成了三顶。
  三顶帽子中,卖国求荣、以地赂秦的帽子最重,也是首先要摘掉的,所以夷吾刚刚即位,就向本国的贵族们庄严承诺,河曲南半部那五座城池是晋国的,谁也不给。秦国那边,就叫大夫丕郑去毁约。丕郑刚走,又以弑君为由,迅速将大夫里克就地正法。
  弑君的人办了,晋国又没损失一丝一毫的土地,夷吾不禁松了一口气,憧憬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日期:2012-03-17 18:44:14
  但是不管夷吾怎么做,重耳国内的支持者就是一招,拆台。

  夷吾想甩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重耳的支持者就在夷吾的伤疤上洒盐,写诗讥讽、煽动夷吾、申生一党、秦国三方黑吃黑,并引导不明真相的国人竞相传唱,“讨好者被作弄,结果寸土未得;欺诈者被欺诈,结果分文未取。那贪心得国的人,到头来一定要遭殃。那空手无归者还不报复,灾难就要临头了。”
  夷吾想安抚申生余党,缓和国内矛盾,主动为故大子申生平反昭雪,又按照高规格为他改葬。重耳的支持者继续以诗歌为武器,讥讽夷吾无耻虚伪,明地为申生昭雪,暗地占有申生妻妾,让申生在天之灵蒙羞,(注5:)并号召国人起来推翻夷吾、迎接重耳。
  于是国人们继续竞相传唱,“以正礼改葬大子并没得到好报,是谁让太子尸身这般发臭,是夷吾吧。虽纠正葬礼,死者却不愿听从;虽标榜信义却不见真诚。夷吾窃居大位,这不符合国法。不能改邪归正,晋国就有亡国之忧。我们害怕夷吾,思念公子重耳,盼着他快快归来!我们想抛弃伪君远走他乡,却难舍故土,心中非常哀伤。二七十四年后,伪君一定就会完蛋。”

  狐突是公子重耳的外祖,一直以来都是称病避祸,或许以为颠覆夷吾的时机到了,也久违的露面了。狐突告诉众人,自己最近去曲沃新城公干的半路上遇到了申生鬼魂,对方声称夷吾非常无礼,并将请求上天惩罚晋国。
  晋国倒夷吾的声浪更高了。
  听说晋国一致倒夷吾,秦穆公也坐不住了。原来出使秦国的晋国大夫丕郑也还活着,不失时机地给秦穆公献上杀掉夷吾、扶持重耳上位的大计。
  按照计划,丕郑先回晋国充当内应。秦国使臣随后回访晋国,向晋惠公夷吾献了一份厚礼,又声称在边境上备了三份厚礼,惠公的三位重臣吕甥、郤称、冀芮一人一份,希望他们三人亲自去取。
  秦国使臣行为反常,郤称、冀芮、吕甥三人才能又都出众,一听就知道有诈,立即诛杀丕郑为首的申生一党,也借机警告蠢蠢欲动的重耳一党。躁动不安的晋国总算暂时安静下来。

  国际社会也开始对晋惠公君臣刮目相看,郑国送来宝马小驷,秦国与晋国继续友好往来,霸主齐桓公派人前来问侯。
  周王室从来是高高在上,坐等四方诸侯前来敬贡。后来诸侯坐大,齐国称霸,王室几乎没有了话语权,也几乎收不到金银财宝,王室的开支自然就捉襟见肘。为了里子,王室也就顾不得面子了,主动遣使赴晋,说是传达王命,认可晋惠公夷吾的得位合法。实则是向夷吾示好,并顺便讨要一点贡奉。
  追溯过往,夷吾的祖父晋武公为了得到国际主流的认可,曾向周王室大行贿赂。夷吾的父亲晋献公继位之初,也曾主动向周王室送了见面礼。此一时彼一时,周王室竟然沦为叫花子,向自己讨饭吃,夷吾想起这些,一时非常狂妄自大,对王使非常不敬。
  王使很生气,预言夷吾无礼,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今日之周王室如同一个编外的破落户,一人破落户受了伤,诅咒几句,发泄一下,都是可以理解的,或许不足以影响、改变历史的命运。但是夷吾就不同了。

  因为夷吾驾驭的晋国,不是一个破落户,而是一个让左邻右舍、国际主流一致羡慕、嫉妒、恨的暴发户。
  日期:2012-03-20 14:10:08
  7、谁动了公室的奶酪(上)
  国际主流把晋国看成一个暴发户,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晋国这些年发迹太快了,晋献公几乎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把晋国从小国变成一个次大国,从一个弱国变成一个较强的国家。别的国家自然羡慕、嫉妒、恨啦。
  第二,晋国二十多年大发展,竟然没有跟国际主流也就是中原有过任何主动来往,既不谈友谊,也不发生冲突。

  不打不相识,国际主流就无从了解晋国如何发迹,晋国值不值得交往,也就不会轻易把晋国当朋友。现在地球是一个村,以前的中原就是一个村,晋国举目四望,没有朋友,就没办法到中原来喝茶聊天打麻将。一旦涉及利益冲突,也就没有人帮晋国讲话或者两肋插刀。
  交朋友的方式很多种,没多大实力,却送东西硬充大款,笼络小兄弟,是一种;有实力,平时向小兄弟收取保护费,关键的时候保护小兄弟,是一种;实力相当,求同存异,礼尚往来,寻求互惠互利,互相谅解,是一种。
  晋献公在位期间,一结晋秦之好,二是准备到葵丘开会递名片,虽说有为爱子奚齐打拼的私心作祟,可是终究是在为晋国找出路,找朋友,对晋国的后世国君是有利的。
  无论如何,一个国家倘若随意毁约,完全注重眼前利益,又喜欢占人便宜,不能礼尚往来,的确不会有前途。
  晋国原本少朋友,夷吾竟然冷落主动前来示好的周王室,真是相当的不明智,接下来夷吾恩将仇报,把秦国这个仅有的朋友也得罪了。

  前647年的夏天,夷吾在位三年,晋国发生了大饥荒,环顾四周,没有其他朋友,就只得硬着头皮向秦国求援。
  其时,晋国定都绛城,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秦国定都雍城,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七里。从秦国国都运粮,需要中转多次,辗转千里,才能送达晋国国都。也就是说,这是一次艰难的救援行动。可是秦穆公不计前嫌,不仅爽快的答应,还以最快的速度将粮食送到晋国君臣手中。
  问题来了,秦穆公千里救援,莫非就是为了发扬救死扶伤的国际主义精神么?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回顾周文王当年重获自由之后,为何要割舍洛西之地,以求商纣能够废除炮烙之刑?为的是打造一个仁义的准盟主形象,及将进军中原的两大障碍-芮、虞两国发展为盟友。
  秦国的情形跟从前的周民族非常相像,偏居西隅,又是赢胜,跟中原主流的姬姓诸侯们根本攀不上交情。加之往来中原的必经之地崤山,又是晋国的地盘,若要去中原看风景,就要跟晋国搞好关系。秦国这次不远千里,辗转送粮,首要任务就是要谱写秦晋二国友谊的新篇章。
  日期:2012-03-20 14:14:04
  不仅如此,秦穆公还想借机展现自己崇高伟大的领袖魅力,积极打造秦军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仁义之师形象。总之,秦穆公事前对这次千里运粮的行动寄予了重托与厚望,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视为一次伟大而特别的战役,并美其名曰汎舟之役。
  无奈秦穆公没有得到起码的回报。一年后即公元前646年的冬天,秦国大饥,向晋国求援。晋惠公不加援助,反而发兵伐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