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这样残忍》
第38节

作者: 周慕白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10 23:43:06

  第二十二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有一联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上联说的是项羽巨鹿之战的故事,而下联则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耻,成就一代霸业,历来被后人所钦佩。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卸磨杀驴的后续故事。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宫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其最大功臣当属范蠡和文种了。范蠡是个聪明人,知道所谓功高盖主,于是便急流勇退,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上,据说还带上了美女西施,从此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日子。他来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弃官经商,终成一代巨富,人称“陶朱公”,成为后世商人的鼻祖和典范。
  他离开越国之后,曾写了一封信给大夫文种,说:“飞鸟打光了,弓也就无用处了,就会被藏起来;野兔死了,猎狗也就没有使用价值了,就会被烹煮着吃了。越王勾践这个人看其面相,脖子细长,生有一张鸟嘴,眼神如鹰,走起路来又像是狼,这种人可与之共患难,但决不可与之共富贵,文种兄何不早早离他而去?”
  大夫文种有些天真,认为以自己对越国的功劳,勾践是不可能会杀他的,他不相信天底下会有如此负义之人,便没有离开。后来果不出范蠡所料,勾践赐给他一把剑,冷冰冰地对他说:“你教寡人七条破吴之术,如今寡人只用了其中三条就把吴国给灭了,如今你还留有四条,你想用这四条来对付谁?”文种听后,遂挥剑自尽。
  这就是越王勾践卸磨杀驴的故事了,如今敌国已破,其所用的谋臣也就没有使用价值了,反而会功高震主,此乃为臣之大忌。所谓敌国破、谋臣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
  范蠡深谙此道,所以功成身退;文种不知其中原委,故而才惹来杀身之祸。
  当然历史上这类事例还有很多,如汉初的张良和韩信,明初的刘基和李善长。
  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天下既定,于是便开始论功行赏了,当时萧何功列第一,被封为丞相,受到汉廷的极大恩遇,在朝野之中也享有很高的声望。面对此种情形,萧何如覆薄冰、如临深渊,因为他知道,他已犯了为臣之大忌,那就是不能功高震主。他开始谨小慎微了,兢兢业业地为西汉王朝效劳,为了表明自己无野心,他曾故意欺压百姓,抢占他们的良田。刘邦听后,非但没有怪罪于他,反而还感到很高兴;为了防止自己权势过大,他曾一度辞去加封,如此这般,才得以免去了刘邦对他的猜忌。

  而张良做得更是彻底,自打西汉建立之后,他便不再过问朝政,而是去他的封地当他的留侯,由此才得以善终。最令后人感到惋惜的当然是韩信了,作为“汉兴三杰”之一,只有他被冠以“谋反”的罪名,最后死于非命。
  韩信是一代伟大的军事家,关于他的许多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刘邦要是没有他,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然而韩信的性格是有缺陷的,最后导致他的死亡。
  楚汉之争时,有一次,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日夜盼望着韩信能够率军来救。可谁知韩信在平定齐国之后,因自恃功大,竟派人来见刘邦,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还假惺惺地说什么,齐国人狡诈多变,南边又有项羽的军队,如今我人微言轻,权势不够,没有能力安抚齐国,臣请求大王能够封我为假的齐王。刘邦什么人,小流氓出生,你敢在如此紧要关头威胁他,于是刘邦勃然大怒。但这时老谋深算的张良和陈平在桌子底下踢了踢刘邦,刘邦到底是个政治家,于是便笑着对来使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的齐王,搞个假的算什么,于是立马就封韩信为齐王了。

  韩信受此鼓舞,干劲十足,连战连捷,最终在垓下将楚军团团围住,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敌国扫除了,可为刘邦打下江山之后的韩信,其性情依然没有改变。有一次,他与刘邦讨论诸将之能,刘邦问他,你觉得我能带领多少人马?韩信摇摇头,说,陛下您最多能带十万。刘邦再问他,那韩兄你呢?韩信很自信地说,至于我嘛,多多益善。由此可见韩信为人妄自尊大,骄傲自满。这对猜忌心很重的刘邦来说绝对是个威胁。

  其实刘邦早就想杀他了,只是考虑到他的功劳,不忍心把他杀了,而是将其兵权给剥夺了,让他去做楚王。刘邦曾说过,要是不姓“刘”的称王称帝,天下的人都可以诛杀他。韩信却不知道自己的险境。后来刘邦又将其贬为淮阴侯,这时的刘邦还不忍心杀他,不过他这心理被他的夫人吕后给洞察了,吕后可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妇人,于是,她便与萧何合谋,把韩信给杀了。刘邦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且喜且怜之”,杀了他固然感到很高兴,可是又很可怜他。

  萧何真是“好人”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韩信在项羽帐下的时候,由于不受重用而愤然离去。后来他跑到了刘邦的军中,见又不受重用,于是一气之下又走了。萧何得知后,月下追韩信,并在刘邦面前极力推荐他,此外还搞了一个很隆重的拜将仪式。可这时候,萧何为求自保,又把韩信给卖了。
  其实,韩信的最终命运早就有人看出来了,这个人就是蒯通,他曾劝说韩信自立称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只是韩信一时不忍背弃刘邦罢了。韩信在临死前悔恨了,悔不听蒯通之言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果然如此。
  关于韩信是否谋反一事,后世史学家们说法不一。在笔者看来,韩信没有理由会谋反,要谋反他早谋反了,何必等到无兵无权时才谋反呢?
  当然,刘邦为稳固政权,杀掉的不仅仅是韩信一人,其他被他封王的也都没什么好下场,如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
  在君主专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任何有碍于君主专制的人,都有可能遭到君主的清除,尤其是对于那些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就更是这样了。
  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达到最高峰,诛戮功臣更是常有的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朱元璋了,此人在诛戮功臣方面的成就可谓登峰造极,几乎无人可以幸免。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前文《朱元璋是个大魔头》当中,已经做了很详细的说明,即便像大将军徐达这样再谦逊自制,即便像刘基这样再小心谨慎,也都难逃厄运,无一不成了朱元璋的刀下之鬼。甚至于他的儿女亲家、开国丞相李善长,他都没有放过。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将李善长及妻女弟侄一家七十余人一起杀掉,时年李善长已七十七岁。

  清朝也是一样,多尔衮杀豪格,雍正杀年羹尧、隆科多,等等!
  在君为臣纲的封建王朝,君臣关系十分微妙。所谓伴君与伴虎,尤其是面对那些功高震主的臣子,君王的猜忌心理是很强的,像汉高祖、明太祖这样喜欢诛戮功臣猜忌成性的帝王就更不用说了,你更得小心谨慎才是,否则人格上的任何缺陷都会酿成人生悲剧,以上这些人的最终结局便是明证。
  也许中国历史上只有李世明没有屠杀功臣,侯君集那是他自找的。而宋太祖在处理与功臣的关系方面,就显得十分高明了,来了个“杯酒释兵权”,既没有屠杀功臣,也就没有因此而背上千古骂名了。
  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功高震主者必死,诚然是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