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市场系统性大行情研究先行者落户天涯》
第6节

作者: 大行情研究第一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范蠡等人的精心辅佐之下,越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年轻气盛的越王报仇复国心切,仅仅回国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88年,越王开始初次萌发了出兵讨伐吴国的念头,范蠡坚决不同意勾践这么早就贸然出兵,范蠡觉得“还不能打吴,因为现在的复国计划仅仅是刚开始,如果现在就暴露自己的意图,在你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吴国如果先下手为强,你很快就陷入绝境。”范蠡还说的:“我听说,非常高峭的东西容易倒塌;树叶茂盛的植物容易被折断;太阳升到日中的时候就要西斜;月亮满月之后就要开始转亏。现在吴国虽然很强大,越国虽然还不强,但是吴王夫差骄奢无度,处处结怨于诸侯,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国家的形势就会转化,而越国如果扎扎实实地发展自己的实力,形势就会有利于我们。”一番话表明,现在的“价格”明显是高估的,明确地告诉勾践,万万不能着急。

  又过了两年,公元前486年,勾践再一次提出出兵伐吴,勾践觉得:这两年国家又有所发展,伐吴的准备工作已经可以了。范蠡却再次反对,范蠡觉得人事上的准备还不够(即本方的准备工作),况且天时更是没有不成熟,还要再等一段时间,否则自己都没准备好,出兵会吃大亏。但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继续发展国内经济和军事的同时再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便发动战争以后得到周边国家的支持。范蠡第二次阻止越王出兵。没有合适的“价格”,你需要的是等待,而且范蠡不是白等,利用了等待的时间在阅读“年报”,而且是暴大量地“阅读”,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

  到了公元前484年,形势越来越对越国有利,勾践伐吴之心又起。一方面,吴王夫差想向北边进兵,参加北方的诸侯争霸。另一方面,吴王夫差身边的首席谋士伍子胥被夫差杀死,少了一名用兵大师,对越国大大有利,天时的趋势渐渐显现出来。范蠡依旧淡定,他觉得人事上差不多了,天时的趋势已经出来,但是还不够成熟。于是第3次阻止越王出兵。这里我认为范蠡在“投资上”对每一分的“价格”也是相当在乎的,因为他知道,价格(成熟的出兵时机)对利润(胜利及为胜利付出的代价)的影响,他更愿意等待足够的“安全边际”。

  公元前483年,吴国发生灾荒,粮食奇缺,实力大减,可谓天赐良机,越王勾践再次提出讨伐吴国的提议,不想范蠡竟然依旧阻止。范蠡认为,这是天时的征兆,却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配合起来,然后才能成功,吴国刚刚发生灾荒,人心不稳,如果此时出兵,吴国人就会没有退路,必然君臣合力,拼死抵抗,即使胜利,付出的代价也会不小,第4次拒绝越王的提议。这时候,“市场”已经开始恐慌,人心不稳,很多好股票的价格已经开始打折,这是天时的征兆,但范蠡依然耐得住性子,他不会去接下这把下落的刀子,但已经开始密切关注局势的发展,以便进入。

  483年9月,勾践第5次想范蠡征求伐吴意见,范蠡这才同意,并建议次年春天出兵。范蠡觉得:“此时机会已到,而时机到了,就像救火一样,就像抓捕逃犯一样,要快步奔跑,不可迟疑。” 也表现了范蠡雷厉风行的一面,可见范蠡无论做任何事,都讲究一步一个脚印,讲究等待天时,地利,人和完全结合的那一个值得下他重注的机会,绝不草率行事,也不急功近利,当机会到来之时,下手速度异常迅速,绝不含糊,拖泥带水。此时的市场,最恐慌的一个时段已经出现,大量杀跌盘恐慌性抛出(明显的机会显现),范蠡认为时机已到,因为之前做了足够的功课,“下注”的时候倒也往往只用“几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投资不就是等待一个值得你重注的机会,然后迅速决定下手吗?要说区别,仅仅是巴菲特做准备研究的是公司的基本面,而范蠡做的准备是提升越国的综合实力。

  其实,除在“投资”上差不多外,生活中,两人同样讲究诚信,富而好施。
  范蠡离开勾践到齐国后,“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范蠡的致富,引起了齐国国君的注意,想招范蠡为宰相。范蠡却认为自己“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我范蠡做生意能赚很多钱,从政能当高官,这实在是老百姓的极限了,但是长期享受高名,不是好的事情,于是归还相印,将自己的财富分给亲朋好友。)可见,这时候的范蠡对生活的态度已经随心所欲了,对功名利禄已经看得很淡了,不为功名、钱财所累,开始学会享受生活了。(投资如生活,那么同样的,据芒格觉得,巴菲特的投资技巧到50岁后才炉火纯青,我想也就这个意思,他们都在这时看透了不少东西。)

  范蠡从齐国到陶国,更名陶朱公,在陶国,范蠡更是将经商之术发挥到了极致,成就了一代商圣的美名。范蠡认为天下的自然规律,总是每隔几年,又一次大丰收,每隔几年又有一次灾年,所以人经营也应该提前预测,范蠡早早就看透了“资本市场每隔三差五就会进行一次财富的重新分配。”相应的,范蠡的原则很奇特,是逆势操作-----“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我也有贪婪和恐惧的时候,只不过我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感到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另外范蠡经商不追求暴力,讲究诚信(巴菲特对诚实的管理层也是情有独钟的,认为诚信的人才是可以托付的人。)而且范蠡是一个大慈善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又将钱施舍给老百姓,范蠡的后生,是不断赚钱又不断施舍的人生。(巴菲特也捐出了自己财富的85%,你绝对不会为他的巨富而感到恶心。)但最后家产也达到了巨万,即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亿万富翁----中国巴菲特,或者也可以说沃伦是美国范蠡。一代股神巴菲特 VS 一代商圣范蠡,有意思,嘿嘿。

  中国以后会有中国的巴菲特,也许会是如今优秀的业界投资家中,也许会出现在民间。
  注:本文思想与我基本大同小异,并以为把文中选股改为选势更加贴切。
  日期:2011-3-1 8:11:00
  因昨天一根中阳即说大行情已经启动让投资者入场者,其根本没掌握判断大行情启动的命们,对大行情的判断不仅不能经常错误,而且应该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方具有指导意义。
  我一直在等待,我不入场基本可说明大行情尚未启动。

  阿米托佛,如此大话实属罪过。
  日期:2011-03-01 09:15:59
  如果我再当证券分析师(2010-12-15 09:26:08)转载标签: 杂谈
  2001-2003 年,我跟国内的证券分析师接触很多。当时我是瑞银的研究部主管,正在为QFII 的项目而忙碌。我的感觉是,国内分析师的水平比香港低很多。现在,我可不敢再这么讲。市场的摸爬滚打已经造就了大量高质量的人才,坦白地讲,这个板块的人才能量已经大大超过国内财经院校和政府的研究机构,可喜可贺。
  受《新财富》杂志之命,在本文中我将结合十几年来在海外投资银行当分析师的经验,谈谈分析师的局限、名誉和事业的升迁。
  如果还有机会再做证券分析师,我一定做得更好,更轻松。首先,我一定想办法偷懒。自古以来,海内外的分析师就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过度地关注短期的市场噪音。我本人曾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每天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怕错过了北京某个小小的政策变化,或者某个上市公司上个月的产品销售排行榜,或者某个统计数字的微微波动。只要我的鼻子闻到有故事,或者我感觉能在无故事之中找到故事,我一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我联想丰富,手疾眼快,可以把小故事变成大故事,把大故事变成划时代的事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