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清朝很精彩—好看的清朝全景史诗》
第25节

作者: 山海雄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05 20:55:20

  熊廷弼到到达京城后,很快制定了一项战略防御计划,即著名的“三方布置策”。其三方布置是:一、以广宁为主,重点设防,沿三岔河两岸,部署马步大军,造成有利的军事态势,以迎击后金主力;二、在天津、登州、莱州各置舟师策应,从海上进行牵制,并乘虚进入辽南沿海地区,击其侧背,动摇其人心,迫使后金回师内顾,从而收复辽阳;三、以山海关为适中之地,屯重兵,设经略,节制三方。

  同时王化贞也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进攻计划。我称他的计划为“梦幻计划“,就是以投降后金现为努尔哈赤女婿李永芳为“内应”,外借蒙古察哈尔林丹汗兵四十万,实行内外夹攻,明军不用怎么出马就可以收复辽东。之所以称为“梦幻计划“,是因为这个计划如梦如幻,荒唐而可笑。更可笑的是,深谙官场之道的王化贞还给朝廷写了份吹牛的报告:再过三、四个月即可收复辽东。
  对于王化贞的计划,熊廷弼曾告诫过他,李永芳不可信,蒙古也不可倚靠。王化贞听了当做耳旁风,而且还很不高兴。
  后面发生的事情证明,熊廷弼是一个很好的预言家。
日期:2012-04-06 21:59:52

  熊廷弼主守,王化贞主战,两人的方案大相径庭,到底应该听谁的呢?

  熊廷弼是辽东经略,王化贞是辽东巡抚。按照明朝官制,经略节制巡抚,王化贞应当听熊廷弼的,而事实却非如此。王化贞手握兵权,他驻扎在前线广宁,手中人马十五万,而熊廷弼驻扎在后方山海关,除了手中多了把尚方剑外,只有五千人马,最为关键的是熊廷弼指挥不动王化贞。
  官大一级压死人,王化贞为什么不听上司熊廷弼的呢?
  答案很简单也很合情:朝中有人好做官,并且王化贞在朝中的后台很硬。
  我们前面说过,王化贞的老师是首辅叶向高,而且他和兵部尚书张鹤鸣关系很好。当时朝中东林党和阉党把持着朝政,叶向高是东林党元老,张鹤鸣是阉党骨干。他们不但对王化贞有求必应,而且怂恿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在他们的带领下,朝中大部分大臣也都支持王化贞。

  而熊廷弼为人刚直,好骂人,特别是不把大臣们放在眼里,随意顶撞,因而人缘不好,不仅在朝中没什么后台,而且得罪了不少大臣。
  做英雄很多时候是孤寂的,而且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在人言可畏的环境中,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此时能使你坚持下去的,唯有心中不变的信念。
  而熊廷弼在接到明熹宗第二道圣旨垂泪的时候,鞠躬尽瘁的信念就已在他心中扎根。此时此刻,这个孤胆英雄没有退缩,他选择了横眉冷对千夫指,和王化贞以及他背后的势力展开了论战
日期:2012-04-06 22:44:21

  论战持续了几个月,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现摘录几条经典的语录给大家。
  熊廷弼说:“守就是为战。如今人马疲顿,连防守很难,拿什么去发动进攻?”王化贞说:“正因为不好守,所以应当进攻,以攻为守!”
  熊廷弼说:“军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粮运如此困难,既然进兵,就应首先考虑运粮的办法!” 王化贞不屑一顾地说:“不用那么麻烦,我的大军一过河,海州的粮食都为我有。”
  就这样,每次王化贞都是振振有词,而且朝中的大臣也纷纷向熊廷弼发难。对于这些,熊廷弼都一一回应辩解。
  很快,杀手锏级别的的话到来了。
  “熊廷弼深受国恩,不想着怎么与后金作战,而是天天与朝廷舌战、笔战,将来辽西战事必然坏于此人之手。”
  读史到此处,一股憋闷之气郁结于心。
  明熹宗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于天命七年(1622)正月十一日,召开会议决定熊廷弼和王化贞的去留,由张鹤鸣主持,参加会议的共计八十一人,大部分人赞成将熊廷弼调走或王化贞和熊廷弼一起主持辽东防务,真正赞成将王化贞调走,由熊廷弼主持大局的人只有一个,他叫徐扬先。
  徐扬先这个人名不见经传,但可以肯定的说,他既不是东林党,也不是阉党。
  会议的最终结果是:王化贞专任辽事,熊廷弼另作他用。
  刚直在权术面前往往是一个失败者,这次也不例外。不过权术并非最后的胜者,因为会议结果还没有下发,后金军就发动了进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