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清朝很精彩—好看的清朝全景史诗》
第24节

作者: 山海雄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04 21:19:19

  【刚直VS权术】
  辽沈被后金占领后,辽河以东地区(下称辽东)尽为后金所有。努尔哈赤明白这次不能像以前那样杀光、抢光了,因为此时辽东已成为后金的国土,哪有自己抢自己的?同时努尔哈赤也觉得不能继续在山头上靠打猎牧渔过日子了,他们需要下山了。
  于是,努尔哈赤将都城由赫图阿拉迁到辽阳,辽东几百万人都成了后金的百姓。不过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做后金的百姓,他们开始了逃亡。
  这其中有明朝官员,有明军,也有老百姓。我们从下面一个小场景中可以看到此时的混乱。
  辽阳城被攻破后,大批的明军向辽西逃亡,在三岔河东岸,三四万明军溃兵争抢小竹筏渡河,西岸的明军企图阻止,此时东岸的溃兵的做法很干脆:

  抄起弓箭,向西岸的守军射去。
  不仅辽东,此时的北京城内也乱成一片,甚至开始了戒严。
  在此情况下,明熹宗召集大臣开了个会。会议的议程是辽河以西(下称辽西)应该守还是放弃。会议上经过唾沫星子的洗礼,最终决定固守辽西重镇广宁,以保辽西。
  我们插个常识普及节目,上面说的“辽东”和“辽西”指的是地理位置上的,以辽河为界,以西为辽西,以东为辽东。另外还有明末军镇“辽东”,军镇长官名为辽东经略,辽东巡抚。他们管辖的区域包括地理位置上的“辽东”和“辽西”。希望大家不要混淆。
  固守的方针定下了,朱熹皇帝问了大臣们一个问题:谁去守呢?
  大臣们的声音戛然而止,集市般嘈杂的大殿里立刻鸦雀无声。大臣们都低下头,装作一副发愣的神态。他们都知道,在朝堂上动动嘴皮子容易,可要去指挥千军万马,可不是玩的,弄不好就得脑袋搬家,还落个丢失国土的骂名。
  突然,静寂的朝堂上出现了一个大臣的声音:
  “熊廷弼熟悉辽事,才略胆识无出其右者,他去最合适不过。”
  此话一出,大臣们立即表示赞同,纷纷说:“如果熊廷弼在辽东,今日形势不会如此之差。”
  而不到一年前,有人弹劾熊廷弼时,这些大臣们或沉默不语,或表示附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熊廷弼说话。真理,在他们面前远没有名利重要。
  此时的明熹宗也开始后悔,他起用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派人赶到他的家乡江夏传达旨意,限令五十日到北京。熊廷弼接旨后,委婉的拒绝了。
  我认为他拒绝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以前的伤心事,但更多的是他的性格使然。当年有人弹劾熊廷弼时,他的表现是非常的愤怒,上疏明熹宗为自己辩护,措辞激烈,而且要求明熹宗罢免他。
  而这次拒绝明熹宗和当年要求明熹宗罢免如出一辙,都会使明熹宗有这样的感觉——熊廷弼在要挟他。我认为熊廷弼并非落井下石的小人,他是一个忠臣、能臣,他本意并非要挟,这一切其实都源于他的性格中的弱点——好赌气。上次是赌气不干了,这次是赌气不听调。后面的事实证明,赌气也是要看对象和场合的,否则后果很严重。
日期:2012-04-05 18:57:27

  熊廷弼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就像一潭碧水,清澈见底且不容泥污。他如果处在唐宗汉武的年代,很可能会驰骋天下,建功立业。但可惜的是,他处于的是皇帝不务正业,大臣党同伐异,阉党玩纲弄权的明末。
  即使是宝剑如干将、莫邪,在一个无能者的手中,也只能是一堆废铜烂铁。熊廷弼是这样一把宝剑,但远不是最后一把。
  虽然明熹宗很不高兴,但此时辽西的紧急形式让他不得不又给熊廷弼下了道旨。旨意大体是这样的:

  “你当年在辽东力保危城,很不容易。让你辞职回家是因为我听了流言,我现在很后悔,请你看在先帝重用你的份上,念及我还年幼就遇到外患,勉强帮我个忙吧。”
  明熹宗语气中带着恳求和哀切,熊廷弼这个驰骋沙场的七尺男儿看后,潸然泪下,即刻启程赶往北京。
  熊廷弼在路上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袁应泰死后,明朝任命薛国用为辽东经略,但薛国用身体一直不大好,此时急需一个人来主持辽西防务。
  此时,一个名叫王化贞的人走上了舞台。
  王化贞,进士出身,为人呆板,刚愎自用,好说大话,而且不懂军事,多年来一直担任户部主事,后任广宁参议。但为什么他能主持辽西防务呢?
  因为他有一个老师,叫叶向高。他是内阁大学士,当朝首辅,另外他还有一个身份——东林党元老。
  并非东林党人的熊廷弼第一次倒台后,东林党趁机推荐党人袁应泰当辽东经略,袁应泰死后,熊廷弼官复原职,此时的东林党想派一个自己人参与辽西防务,碰巧薛国用身体不好,他们趁机推荐王化贞做了辽东巡抚,主持辽西防务。
  后面的事情证明,这个王化贞不仅军事不行,人品也不行,但跳槽倒是很在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